HBs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乙肝病毒S区及RT区变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HBs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乙肝病毒S区及RT区变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S区 变异
【摘要】:目的探索HBs 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乙肝病毒S区及RT区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筛选HBs Ag阳性病例,运用化学发光法进一步确认。采集研究对象血清,应用商品化离心柱法行HBV DNA提取。HBV S区和RT区变异状况采用PCR扩增后双向测序获得。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实验组(HBs 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HBs Ag氨基酸变异率为2.95%,对照组(HBs Ag单阳性患者)为1.80%,2组有显著差异(P=0.019)。HBs Ag N末端氨基酸变异率在实验组为3.37%,对照组为1.85%,2组有显著差异(P=0.047)。虽然HBs Ag MHR区在2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9),但这种差异可能由于该片段α决定簇第1茎环区氨基酸变异所致,因第1茎环区变异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90%和1.79%,有显著差异(P=0.002)。实验组α决定簇特异性变异位点为I126V、A128V、Q129H、M133I、F134L,而对照组为G145E/R。实验组RT区氨基酸变异率为2.86%,对照组为2.35%,2组无显著差异(P=0.229)。结论 HBV S区MHR的α决定簇第1茎环区氨基酸高变异率可能是HBs Ag和抗-HBs双阳的原因之一,但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单位】: 辽宁医学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学员二旅;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S区 变异
【基金】:武警后勤学院基础研究项目(WHJ2014019)
【分类号】:R512.62
【正文快照】: 从生物学角度看,HBV的清除以抗-HBs的出现和HBs Ag的消失为特征,体内抗-HBs的存在是乙型肝炎得以控制的标志[1]。因此,传统观点认为两者不会在同一HBV感染者血清中检测到。然而,近年来HBs Ag和抗-HBs双阳性的现象时有报道[2-3]。国内虽有对该模式HBV基因组S区变异研究,但结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忠 ,周国平 ,赵红霞 ,陈敏 ,邓为群;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10期
2 江勇,蔡常辉;乙肝HBeAg与抗-HBe双阳模式的初步探讨[J];广东医学;2002年S1期
3 陈焕永,姜宏齐,赵明薇,朱思和,崔永久;单纯抗-HBc IgM、抗-HBc IgG双阳性患者血清的HBV-DNA定性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高雅玲;;乙型肝炎检测中HBeAg和抗-HBe双阳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05期
5 宋玉国;黄建文;邵冰;;流式细胞术检测TcR Vα24/Vβ11双阳性NKT细胞及其在HCV感染者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张建强;;乙肝ELISA检测中HBeAg和抗-HBe双阳性原因分析[J];工企医刊;2011年06期
7 吴一敏;门诊HBsAg阳性者中检测HBeAg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0年11期
8 张利;张皓;;乙肝ELISA检测中HBeAg和抗-HBe双阳性原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张健;张艳茹;李威;王俊洁;张浩;陈金军;周元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现象的临床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10 任美欣;孟庆华;;HBV感染者HBsAg和抗-HBs双阳性发生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丽娜;丁向春;张栩;;HBeAg、HBe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王永忠;吴国祥;赵红霞;周国平;陈敏;陈春华;;HBeAg/抗-HBe双阳性患者血清病毒基因变异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黄维金;方鑫;周诚;辜文洁;吴星;张瑞;吴晓音;朱凤才;曾滢;王佑春;梁争论;鲁凤民;;HBsAg和抗-HBs双阳性无症状乙肝携带者HBV S基因序列分析[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健;干扰素相关的HBeAg/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36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53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