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超家族及其在尾蚴入侵阶段应激反应的初步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超家族及其在尾蚴入侵阶段应激反应的初步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血吸虫 热休克蛋白 致弱尾蚴 表达谱 热休克因子 可变剪切
【摘要】:自古以来,血吸虫病作为一种经疫水传播的疾病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它的病原生物血吸虫有着特殊的传播过程和感染过程,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螺和哺乳动物分别是它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在血吸虫感染宿主及在宿主体内发育繁殖的过程中,血吸虫需要具备识别,入侵,抗应激的能力。血吸虫是多细胞的动物,隶属于吸虫,雌雄异体,寄生生活。在寄生过程中,宿主可以产生对虫体的抵抗作用。研究表明,在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东方田鼠可以对血吸虫完全抵抗;易感动物对致弱尾蚴免疫感染后可产生对再次感染的抵抗作用。宿主的免疫对于血吸虫生存是一个挑战。血吸虫的抗应激与宿主的免疫攻击是研究不同结局的重要因素,对于这方面的阐述和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宿主与血吸虫的相互关系。一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及其在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的表达差异目的致弱尾蚴初次免疫小鼠后能够产生对于再次感染的抵抗能力,这跟致弱尾蚴经紫外线照射后某些分子或者结构的变化可能有关系,热休克蛋白在血吸虫的自我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章节研究血吸虫的热休克蛋白系统,同时研究热休克蛋白在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当中表达量的改变,以期能够探索致弱尾蚴免疫效果的机制。方法1、通过搜索KEGG数据库,找出HSPs参与的主要的生物学通路和生物学过程;2、在日本血吸虫中,充分挖掘NCBI当中日本血吸虫的热休克蛋白的基因序列;3、依据是按照分子量的大小,序列的结构域分析及细胞的不同部位对日本血吸虫的热休克蛋白进行分类;用MEGA软件进行进化树的构建,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比对,比较热休克蛋白的分子进化,比较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秀丽隐杆线虫,小鼠和人之间热休克蛋白的同源关系;4、通过特定的紫外光的照射,构建日本血吸虫致弱尾蚴的模型,分别用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感染小鼠皮肤,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感染后1小时和感染后2.5小时)取下皮肤,用感染了血吸虫的小鼠皮肤来进行RNA的提取和后续的实验;5、按照热休克蛋白的家族分类和它们分布的不同细胞部位,挑选了十二个重要的热休克蛋白及热休克因子,用qPCR来观察它们在正常尾蚴感染小鼠皮肤和致弱尾蚴感染小鼠皮肤后表达量的变化;6、制备血吸虫感染皮肤样本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期童虫在正常和致弱组中形态的变化,进一步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看SjP40在尾蚴当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7、统计学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日本血吸虫有着众多的热休克蛋白,这些热休克蛋白可以分为HSP70家族,HSP90家族,HSP40家族,小热休克蛋白家族,HSP60和HSP10;家族内部有分布在不同细胞部位的热休克蛋白分子。同时日本血吸虫也有HSF。2、热休克蛋白70家族根据结构域、功能及细胞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HSPA5、 HSPA8、HSPA9及HSP110;热休克蛋白90家族根据结构域、功能及细胞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HSP83, Gp96和TRAP。3、日本血吸虫的热休克蛋白跟曼氏血吸虫的热休克蛋白同源性比较接近,其次是宿主小鼠和人,最后是秀丽隐杆线虫。4、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入侵小鼠皮肤后热休克蛋白都会升高,但是致弱尾蚴升高的幅度比正常尾蚴的要小,特别是在基础表达量高的基因如HSPA8, P40和HSP90中,它们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致弱尾蚴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虫体的形态有所改变。结论1、日本血吸虫拥有完整的热休克蛋白体系,它们分布于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能够通过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应激的整体,发挥着蛋白转运,折叠,修复,降解的功能,这是日本血吸虫抵抗外界刺激和宿主攻击的基础。2、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在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上,两者在入侵小鼠皮肤时都会升高,但致弱尾蚴升高的幅度没有正常的大,这可能会影响到热休克蛋白的防御应激反应。二日本血吸虫热休克因子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可变剪切亚型分析研究目的热休克因子作为经典的转录因子通过结合热休克蛋白上游的热休克原件进而调控热休克反应。但是日本血吸虫的热休克因子没有报道,本章首次进行日本血吸虫热休克因子的克隆,鉴定,并分析其基因结构特征和可变剪切亚型。为研究热休克因子及其调控提供基础。方法1、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白兔,42dpi灌注法收集雌虫、雄虫及感染兔肝脏,Trizol法提取总RNA;2、自日本血吸虫雌虫、雄虫、虫卵总RNA RT-PCR扩增以获得Sj-hsf ORF全长片段和Sj-hsf可变剪切区域片段,进行克隆、酶切及测序鉴定;3、用DNAMAN8.0、InterPrco、Mega6结合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数据库以及GenBank等网络分析平台,深入分析Sj-hsf的基因结构特征、可变剪切模式,与不同物种HSF序列的同源性、功能结构域和进化树结果1、自雌虫、雄虫、虫卵扩增、克隆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其中含Sj-hsf ORF的pBSjHSFf-F、pBSjHSFf-M、pBSjHSFf-E以及含可变剪切片段的pBSjHSFs-F、 pBSjHSFs-N、pBSjHSFs-E,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2、序列分析呈示Sj-hsf具有三种剪切亚型Sj-hsf-isoform1 (2050bp)、 Sj-hsf-isoform2(2086bp)、Sj-hsf-isoform3(2111bp), GenBank登陆号分别为KU954546、KX119143、KX119144,均位于日本血吸虫基因组SJC-S000780,有8个外显子,在雌虫、雄虫和虫卵阶段三种亚型均存在,以Sj-hsf-isoform1表达量高;3、Sj-HSF-isoforml (671aa)、Sj-HSF-isoform2(683aa)具有HSF特征性DBD(DNA Binding Domain)、HR-A/B和HR-C结构域,Sj-HSF-isoform3(282aa)提前终止,无HR-C结构域;4、进化树分析表明Sj-HSF三种剪切亚型隶属HSF1家族,与曼氏血吸虫HSF近源。结论1、日本血吸虫雌虫、雄虫、虫卵阶段均存在三种剪切亚型的HSF,以Sj-HSF-isoforml表达量高。2、Sj-HSF三种剪切亚型隶属HSF1家族,具有结构上的差异。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热休克蛋白 致弱尾蚴 表达谱 热休克因子 可变剪切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32.21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3
- 前言13-15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及其在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的表达差异15-36
- 1 材料15-17
- 2 方法17-23
- 3 结果23-32
- 4 讨论32-36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热休克因子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可变剪切亚型分析研究36-55
- 1 材料36-37
- 2 方法37-44
- 3 结果44-53
- 4 讨论53-55
- 结语及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1
- 附录61-71
- 硕士期间成果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玲;;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07期
2 ;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何毅勋,彭辛午;日本血吸虫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年04期
4 黄左钺,励正康,邱云,王琴美;呼吸在日本血吸虫能量代谢中的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7年03期
5 张萍;;日本血吸虫的采集、固定和保存法简介[J];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1995年03期
6 帅连云,曹建平,仇锦波;日本血吸虫纯净活虫卵的制备[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渊,汪学龙,吴忠道,周青;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体基因的亚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年04期
8 王文实,李雍龙;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及其诱导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年05期
9 吴忠道,余新炳,徐劲,曹爱莲,罗建威,熊小燕,耿岩;日本血吸虫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初步构建(英文)[J];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00年00期
10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分析[J];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0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学龙;王维;;编码日本血吸虫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夏艳勋;林矫矫;赵传壁;陈益;贺桂芬;;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立;荣秋亮;王业富;;日本血吸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杨胜辉;刘碧源;刘彦;周东明;曾庆仁;曾铁兵;喻容;蔡力汀;张顺科;方会龙;;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经双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叶向群;;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对抗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陆珂;苑纯秀;朱传刚;石耀军;李浩;刘金明;林矫矫;;日本血吸虫膜蛋白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护力评估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孔娟;冯正;徐斌;邓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各虫期转录和表达情况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斌;冯正;鞠川;许学年;莫筱谨;邓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陈卫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彭振 记者 程守勤;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血吸虫基因“天书”全球发布[N];解放日报;2006年
5 岳阳;国内生物信息平台首发大规模基因组数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谢军;我国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序列数据[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相关蛋白功能、结构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韩艳辉;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中部分功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玉梅;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4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昒;日本血吸虫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武闯;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徐静玮;日本血吸虫抗原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证据[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朱传刚;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清;感染日本血吸虫引起宿主循环MicroRNAs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刀金威;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SjBIRP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刘艳涛;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马帅;日本血吸虫TOR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赵登云;日本血吸虫虫卵及相关抗原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杜晓峰;日本血吸虫入侵宿主过程中关键尾蚴蛋白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黄文乔;日本血吸虫致病性与其遗传学特征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张向前;日本血吸虫Wnt2、Wnt4信号转导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李丹丹;日本血吸虫高迁移率族蛋白活化小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谢郁;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超家族及其在尾蚴入侵阶段应激反应的初步分析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3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71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