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和RORγt mRNA的表达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9-12 20:08

  本文关键词: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和RORγt mRNA的表达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HBV 感染 免疫耐受 Treg 细胞 Th17 细胞 FoxP3 RORγt


【摘要】:目的:研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孤独核儿受体γt(Orphan nuclear receptorγt,RORγt)mRNA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HBsAg、HBeAg、HBV DNA的关系,并探讨Treg、Th17细胞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可能发挥的作用,以期用外周血指标来判断免疫耐受状态及变化,并指导临床通过免疫治疗打破免疫耐受,对HBV感染进行早期有效治疗。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门诊或住院未经过抗HBV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83例,包括免疫耐受期24例,免疫清除期24例,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35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PBMC中FoxP3mRNA、RORγt mRNA的Ct值,用2-DDCt方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检者ALT、AST、TBIL,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HBeAb,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病毒HBV DNA定量。以健康人1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FoxP3 mRNA、RORγt mRNA在各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及其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探究其在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另对83例研究对象中进行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7例进行肝细胞炎症与纤维化程度分析,分析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与FoxP3、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的关系。结果:1.各期HB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组之间FoxP3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及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期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免疫清除期与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组患者(0.252±0.410vs 0.195±0.381,0.206±0.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期与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2.免疫清除期rorγt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免疫耐受期组、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组(0.421±0.877vs0.102±0.485,0.222±0.743,0.230±0.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耐受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组rorγt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222±0.743,0.230±0.391vs0.102±0.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3.foxp3mrna相对表达量与alt、ast、tbil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与hbvdna显著正相关(p0.05)。rorγtmrna相对表达量与alt、ast均显著正相关(p0.01),与tbil、hbvdna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rorγtmrna成显著正相关(r=0.728,p0.001)。4.83例研究对象中hbvdna阳性组foxp3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dna阴性组(0.271±0.341vs0.208±0.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组rorγt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dna阴性组(0.409±0.693vs0.362±0.4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3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hbeag阳性组foxp3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hbeag阴性组(0.165±0.328vs0.232±0.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4)。hbeag阳性组rorγt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hbeag阴性组(0.361±0.823vs0.240±0.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83例研究对象中进行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的27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免疫耐受期患者2例(病理诊断分别为g1s1-2,g1-2s1)患者肝组织轻度炎症损伤与轻度纤维化;免疫清除期患者14例(病理诊断2例为活动性肝硬化,炎症分级g1有3例,g≥2级有9例,纤维化程度分期,s1及以下有8例,s≥2有4例);非活动期患者11例(炎症程度分级g1有8例,g2有3例,纤维化程度分期s1及s2以下9例,s≥2的2例)。7.27例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中肝脏炎症程度为g≥2的患者(14例)pbmc中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g1组(13例)(0.162±0.280vs0.044±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rorγtmrna的相对表量高于g1组(0.489±1.135vs0.073±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纤维化程度为s1的患者(11例)pbmc中rorγt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s1组(16例)(0.589±1.273vs 0.083±0.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组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S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存在Treg/Th17细胞失衡,监测其转录因子FoxP3mRNA、RORγtmRNA表达情况,能够有助于评估机体细胞免疫状态,可能为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提供参考。2.Treg细胞在免疫耐受期占优势,可能为导致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状态的原因之一。Th17细胞在免疫清除期占优势,Th17细胞具有促进炎症反应作用,利于病毒的清除。3.FoxP3mRNA与HBV DNA载量正相关,抑制免疫反应,HBV DNA高载量复制。RORγtmRNA促进炎症反应,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后,炎症反应恢复正常,RORγtmRNA表达量下降4.RORγtmRNA在肝细胞纤维化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判断纤维化程度或是评估肝细胞是否存在纤维化。5.除了常规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外,动态监测慢性HBV感染者体内Treg、Th17细胞数及其相关转录因子,可以了解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及变化,可能为抗HBV的治疗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HBV 感染 免疫耐受 Treg 细胞 Th17 细胞 FoxP3 RORγ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缩略语/符号说明13-15
  • 前言15-21
  • 研究现状、成果15-20
  • 研究目的、方法20-21
  • 1.材料21-24
  • 1.1 研究对象21-22
  • 1.2 主要试剂22-23
  • 1.3 主要仪器与耗材23-24
  • 2.方法24-28
  • 2.1 标本采集24
  • 2.2 实验步骤方法24-27
  • 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24-25
  • 2.2.2 细胞内RNA提取及逆转录25-26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26-27
  • 2.3 其他临床指标的检测27-28
  • 2.3.1 生化学指标检测27
  • 2.3.2 血清HBV标志物检测27-28
  • 2.3.3 血清 HBV DNA 水平检测28
  • 2.3.4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28
  •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28
  • 3.结果28-32
  • 3.1 各组受检者人口学数据资料及临床指标检测情况28-29
  • 3.2 各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情况29
  • 3.3 各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RORγt mRNA表达情况29-30
  • 3.4 FoxP3 mRNA、RORγt mRNA与肝功能、HBV DNA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30
  • 3.5 FoxP3 mRNA、RORγt mRNA在HBV DNA阳性组与DNA阴性组的相对表达量30
  • 3.6 FoxP3 mRNA、RORγt mRNA在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相对表达量30-31
  • 3.7 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31
  • 3.8 肝组织不同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患者FoxP3 mRNA、RORγt mRMA表情况31-32
  • 4.讨论32-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7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7-48
  • 附录48-50
  • 综述 FoxP3、RORγt细胞因子与慢性HBV感染50-60
  • 综述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福东;刘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期特点和机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8期

2 袁今奇;蔡钢;袁明;杨百京;边文贵;赵新芳;张俊卿;邹楠;孙维华;;护肝抑毒方清除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及抑制病毒复制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年06期

3 杨喜云;赵树华;王长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耐受期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13期

4 刘成永;彭素真;闫家微;;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耐受期的早期肾损伤监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6期

5 李志刚;;103例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4期

6 黄珊;何清;唐奇远;唐蔚;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112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4期

7 郑明华;;中国慢性乙肝患者免疫耐受期的自然病程和病情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年05期

8 费凌霞;吴诗品;陈洪涛;;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正负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研究[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年09期

9 赵宇浩;刘俊玲;季良;;苦参素治疗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孙雪梅;范彦秋;张京慧;;苦参素对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68例疗效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珊;何清;唐奇远;唐蔚;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112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的研究[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肝病药物合理应用报告会论文集[C];2011年

2 欧松;孙克伟;彭建平;祁双林;闻杰;胡莉;;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状态的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欧松;孙克伟;彭建平;祁双林;闻杰;胡莉;;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状态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吴金明;林春景;;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HBsAg基因多态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林春景;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HBsAg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林春景;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HBsAg基因多态性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段学章;王慧芬;;HB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和临床意义[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第一医院感染科 刘家俊 主任医师;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合理治疗[N];厦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嘉;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与细胞免疫状况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2 谢和平;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医证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组织病理特征[D];中山大学;2012年

3 彭建平;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pDCs TLR9、IRF7、IFN-α变化及补肾解毒对其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武琼;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自然转归[D];延安大学;2015年

2 赵晶晶;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和RORγt mRNA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邢汉前;HBV慢性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肝组织免疫细胞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李俊卿;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PD-1表达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秀娟;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胡珊珊;补肾解毒法与健脾解毒法对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淋巴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曾林燕;浙江省慢性HB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的横断面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戴金津;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组织IL-12表达及其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9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839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3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