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3在慢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补益凉解法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IL-33在慢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补益凉解法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乙型肝炎 白介素-33 补益凉解法 调节免疫
【摘要】:目的:①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及健康人IL-33表达水平的流行病学观察,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认识并揭示IL-33在慢乙肝病变发展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明确IL-33是否可以作为慢乙肝的观察指标指导临床。②开展补益凉解法中药制剂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研究,评价补益凉解法对慢性肝炎肝损伤的调节作用;通过观察补益凉解法对IL-33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益凉解法调节肝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①采集慢乙肝携带者30例,慢乙肝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30例及健康人30例的外周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的IL-33的水平。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口服400mg,口服,3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予服用补益凉解法中药制剂(组成包括生地、丹皮、山茱萸、女贞子、桑寄生、仙茅、五味子、黄芪、白术、川萆參、川朴、叶下珠等)。疗程观察共4周。分别在0周和4周检测相关的疗效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患者ALT、AST、IL-33的变化,将所测得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评价其疗效。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组IL-33水平高于健康人组(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组IL-33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0.05),携带者组与健康人组无差异(P0.05)。②ALT:用药后治疗组ALT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AST:用药后治疗组AST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IL-33:用药后治疗组IL-3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慢乙肝组IL-3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说明IL-33参与了慢性肝炎的发展过程。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坏死的肝细胞释放出IL-33,IL-33分泌到细胞外,从而上调了IL-33的表达。②慢加急性肝衰竭组IL-33水平明显高于慢乙肝组,表明IL-33可以作为慢乙肝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监测指标,可以判断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③携带者组与健康对照组IL-33水平无明显差异,说明携带者没有出现肝细胞坏死,且没有炎症损伤。④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均较前降低,说明两组药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调节肝损伤。⑤治疗组ALT、AST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补益凉解法中药制剂在改善慢乙肝患者肝功能,调节肝损伤方面有一定效果。⑥治疗后两组IL-33均较治疗前降低,说明抗炎保肝治疗能减轻炎症损伤,修复坏死的肝细胞,下调IL-33水平。⑦治疗组IL-33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补益凉解法中药制剂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了炎症损伤,降低了IL-33的浓度。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白介素-33 补益凉解法 调节免疫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20
- 1.1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12-13
- 1.1.1 乙肝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12
- 1.1.2 慢乙肝的治疗面临的问题12
- 1.1.3 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12-13
- 1.2 中医对乙肝的认识概论13-15
- 1.2.1 中医对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13-14
- 1.2.2 专方辩证论治14-15
- 1.2.3 临床常见中成药的现代研究15
- 1.2.4 总结15
- 1.3 补益凉解法的前期研究15
- 1.4 现代医学对IL-33的认识15-20
- 1.4.1 白介素家族15-16
- 1.4.2 IL-33的生物学特征16
- 1.4.3 IL-33与疾病16-20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0-30
- 2.1 试验设计和方法20-22
- 2.1.1 临床研究对象20
- 2.1.2 纳入标准20-21
- 2.1.3 排除标准21
- 2.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21
- 2.1.5 统计原则21
- 2.1.6 治疗方法21
- 2.1.7 主要药物及观察周期21-22
- 2.1.8 疗效指标22
- 2.1.9 统计方法22
- 2.2 临床资料分析22-23
- 2.2.1 不同组别IL-33水平的流行病学观察22
- 2.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22-23
- 2.3 结果23-24
- 2.3.1 病例脱落23
- 2.3.2 治疗前后ALT、AST变化23-24
- 2.3.3 治疗前后IL-33变化24
- 2.4 讨论24-30
- 2.4.1 IL-33作为慢乙肝观察指标的思考24-25
- 2.4.2 IL-33在慢乙肝中表达水平的流行病学观察25
- 2.4.3 补益凉解法治疗慢乙肝的理论基础25-26
- 2.4.4 补益凉解法的组方内涵26-27
- 2.4.5 补益凉解法治疗慢乙肝机制探讨27-30
- 结语30-32
- 参考文献32-36
- 附录36-38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38-40
- 致谢40-41
- 统计学审核证明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崔建华,吕兴侠,韩方正,王金章,封波;慢乙肝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00年10期
2 王跃民,谷善青,张娴;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LAK细胞活性变化[J];山东医药;1997年10期
3 张长青,袁翠云,刘宝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3年19期
4 陆培新,张启南,韦耀鹏,黄启生;慢乙肝患者血、尿中黄曲霉毒素配对检测[J];天津医药;1996年11期
5 赵洪昌;王莹;王峰;;慢乙肝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年12期
6 郝娜;白增华;栾桂芳;胡煜;李春日;谷忠悦;;慢乙肝患者小腿部足三阴经穴红外温度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罗振辉;施伟斌;;哪些慢乙肝患者应及时抗病毒治疗[J];肝博士;2009年03期
8 陈茂伟;吴健林;江建宁;罗光汉;;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王俐琼;张玮;王奕;邢练军;张丽娟;王磊;刘一博;张海燕;;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10 周红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庭;徐瑗瑗;徐少保;高人焘;;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初始肝脏弹性值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贺玉凯;朱幼芙;吴爱华;;慢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细胞花结形成意义的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玮;刘一博;王俐琼;;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与中医辨证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4 张玮;王俐琼;王奕;邢练军;张丽娟;王磊;刘一博;张海燕;陈云飞;王妍;张波;;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叶立红;王,
本文编号:845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84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