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异性传播HIV的准种传播和进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1:16

  本文关键词:异性传播HIV的准种传播和进化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艾滋病 疾病传播 分子流行病学 高通量测序技术 准种群


【摘要】:背景HIV感染溯源研究对于了解HIV的传播和进化规律、开展HIV职业暴露感染鉴定、医源性感染调查和司法调查等具有重要价值。国外文献报道的实验室方法主要有PCR产物直接测序、巢式PCR产物克隆测序、终点有限稀释PCR产物测序,用于在HIV基因亚型或准种水平上推断HIV的传播关系甚至传播方向。但这些方法要么所获得的信息量小、要么操作繁琐。本课题组赵琦等将Miseq高通量测序(以下简称Miseq测序)成功地用于一起疑似经性传播HIV的感染溯源调查,通过提取血浆中RNA、反转录、巢式PCR扩增后进行Miseq测序,可以推断HIV的传播关系和传播方向,提供了一种操作较简便、成本较低、实用价值较高的HIV感染溯源调查技术。本研究对前期建立的HIV Miseq测序分析技术进行了优化,选择传播关系和传播时间明确的7对婚内传播HIV夫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异性传播HIV的准种传播和进化规律。目的1、研究异性传播HIV的准种群传播规律。2、探讨样本类型(全血、血浆)及抗病毒治疗对结果分析的潜在影响。3、探讨婚内性传播HIV感染者的个体内及夫妻间HIV准种随感染时间的进化规律。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1)选择传播关系明确、传播时间在1.5年以内的7对婚内性传播HIV夫妻(其中6对夫妻传播时间在半年以内)作为研究对象,编号为F1/M1~F7/M7。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对夫妻中的先感染者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6人)或注射毒品(1人)感染HIV,之后分别传染了其配偶。其中,6对夫妻的婚内性传播方向为男传女、1对为女传男。14名研究对象中除F3、F5、M5、F7、M7已进行0.5~57个月的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rapy, ART)外,大部分未治疗过。采集7对夫妻的血液样本,于-80℃保存全血、血浆样本各14份。(2)对1对夫妻(F1、M1)进行连续随访采样,采样时间间隔为3-23个月。其中F1随访采样至感染后54个月,分别收集9个时间点的血浆样本9份、全血样本7份,共计16份;M1随访采样至感染后37个月(他在感染后第42个月死亡),分别收集6个时间点的血浆样本6份、全血样本5份,共计11份。2、实验方法(1)从血浆样本中提取RNA,从全血样本中提取总核酸;(2)对RNA产物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3)对cDNA、总核酸进行巢式PCR扩增目的片段(用于基因亚型分析及Miseq测序的目的片段不同,引物不同);(4)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成像检测;(5)PCR产物直接测序及基因亚型分析;(6) Miseq测序:对前期方法进行优化,主要包括:①单样本建库代替混合样本建库;②采用PE300程序代替PE250。测序后对准种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1、7对夫妻的分析结果(1)HIV基因亚型:每对夫妻的HIV基因亚型都分别相同,F1和M1、F3和M3同为HIV-101BC亚型,F4和M4同为HIV-1 CRF07_BC亚型,F5和M5同为HIV-1 CRF08_BC亚型,F2和M2、F6和M6、F7和M7同为HIV-1 CRF01_AE亚型。基因亚型分析结果支持婚内性传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HIV准种群分布:在28份样本中,24份扩增成功并进行Miseq测序。其中所有全血样本均扩增成功,第3对、第5对夫妻共4人的血浆样本扩增失败。分析频数50及以上的准种群序列,血浆样本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83290-209120(平均154176)条,代表29~455(平均139)个准种群,每份样本中,频数最高的准种群占所有序列总频数的比例为10.0%-98.9%(平均51.4%);全血样本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7831-193202(平均134219)条,代表12~284(平均97)个准种群,每份样本中,频数最高的准种群占所有序列总频数的比例为25.2%~99.2%(平均75.0%)。血浆、全血样本获得的有效序列数和准种群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样本中频数最高的准种群占总序列的比例明显高于血浆样本(p0.05)。20/24的样本中频数最高(最优势)的前20个准种群序列的频数之和占HIV准种群所有序列总频数的比例都超过了80%,只有1份(M2P)较低(约45%),另外3份样本达到70%(M6P、M6W、M7P)。9/14的研究对象(F1、 F2、F3、M3、F4、M4、F5、M5、M7)全血样本中第1个优势序列频数占了85%以上。(3)基因离散率变化范围:各研究对象的样本内基因离散率为0.6%-4.4%(血浆样本)或0.5%-4.0%(全血样本),血浆、全血样本所得的样本内基因离散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夫妻间HIV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为0.7%-5.1%(血浆样本)或0.5%~6.8%(全血样本)。(4)系统进化树分析:每对夫妻的HIV准种序列分别单独聚集在一簇,伴有较高的bootstrap值(大于90),结合基因离散率,提示夫妻间存在传播关系,并排除实验交叉污染的可能性。系统进化树可以显示样本间的并系关系进而推断传播方向,除了第1对夫妻单独分析血浆样本以外,其他样本在单独分析血浆、全血样本或混合分析2类样本时,均得到正确的传播方向。夫妻2人感染时间的间隔越长,序列区分越清楚,如第2对夫妻感染时间相差8年以上,HIV序列各自聚集;而第1对夫妻感染时间接近(窗口期传播),2人的多数序列互相交集。(5)样本类型及抗病毒治疗对结果分析的潜在影响:血浆样本扩增的是RNA中的目的片段,10/14份样本扩增成功;全血样本扩增的是前病毒DNA中的目的片段,全部扩增成功。二者获得的准种群序列数量相当。判断传播方向时,4/5对夫妻的血浆样本及7/7对夫妻的全血样本可以准确判定。抗病毒治疗的5个研究对象中,血浆样本只有2人扩增成功,而全血样本全部扩增成功;全血、血浆样本的Miseq测序结果都可以正确判断传播关系及传播方向。第7对夫妻中的先感染者已进行抗病毒治疗57个月,也同样能识别传播关系及传播方向。2、第1对夫妻随访样本的分析结果(1)HIV准种群分布:在后感染者F1的16份样本中,血浆样本8份Miseq测序成功,1份失败;全血样本7份全部Miseq测序成功。先感染者Ml的11份样本中,血浆、全血样本全部扩增成功。F1获得的有效序列数如下:血浆样本为83290~180118(平均131094)条,全血样本为83329~175811(平均122444)条,分别代表23~322(平均125)个、12~190(平均67)个准种群。M1获得的有效序列数如下:血浆样本为69949~172087(平均114462)条,全血样本为75115~259369(平均166507)条,分别代表41~311(平均145)个、22~188(平均98)个准种群。F1、M1血浆的准种分布有随时间逐渐分散的趋势,全血的准种群分布变化规律不如血浆明显。(2)基因离散率:随访样本中的HIV准种群的基因离散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从感染后1月到37月,Fl样本内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从0.7%(血浆)、0.6%(全血)增加到2.3%(血浆)、3.1%(全血),M1样本内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从0.6%(血浆)、0.8%(全血)增加到0.7%(血浆)、2.7%(全血)。针对每个受检者,不同时间随访采样与第1次采样之间的基因离散率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F1在感染后3月及37月时,样本与第1次采样(感染后1月)之间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从0.9%(血浆)、0.6%(全血)增加到2.5%(血浆)、3.4%(全血),M1在感染后3月及37月时,样本与第1次采样(感染后1月)之间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从0.8%(血浆)、0.7%(全血)增加到4.1%(血浆)、3.2%(全血)。随着时间的推进,夫妻间的基因离散率不断增加,从感染后1月到37月,夫妻间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从0.7%(血浆)、0.7%(全血)增加到5.4%(血浆)、4.7%(全血)。(3)系统进化树分析:感染早期,各样本的准种群序列分布较为集中,样本之间的准种群序列分布也很接近,但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样本内的准种群序列分布逐渐分散,各样本之间的准种群分布也逐渐远离。除了感染后12月的系统进化树判定传播方向错误,其他样本在单独分析血浆、全血样本或混合分析2类样本时,均得到正确的传播方向。结论1、通过对7对婚内性传播HIV夫妻感染者的准种传播情况进行分析,Miseq测序结果支持传播关系及传播方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抗病毒治疗未影响传播关系及传播方向的判定。2、HIV准种群的多样性和频数分布有助于了解HIV的传播和进化规律,全血样本所得的HIV感染溯源分析结果比血浆样本更可靠、更实用。3、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时间随访采样与第1次采样之间的基因离散率不断增加,夫妻间的基因离散率也不断增加。参照国外报道,感染后3年时,随访采样与第1次采样之间的基因离散率可达到3%,传染源与感染者之间的基因离散率可达到5%左右。4、对于传播方向的判定,要考虑多种因素:(1)采样距感染时间;时间越短,越容易判定,具体到多少年有待进一步研究;(2)2个感染者的感染时间间隔;间隔越长越容易判定,窗口期传播在判定传播方向时要特别慎重,尤其是采样距传播时间较长时。
【关键词】:艾滋病 疾病传播 分子流行病学 高通量测序技术 准种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91
【目录】:
  • 摘要5-9
  • ABSTRACT9-14
  • 前言14-17
  • 研究对象17-19
  • 主要设备、试剂及耗材19-21
  • 实验方法21-34
  • 结果34-47
  • 讨论47-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1 已发表论著54-59
  • 附录2 综述59-67
  • 参考文献65-67
  • 致谢67-69
  • 个人简介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嵩,王宇明;HCV准种的结构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10期

2 袁平戈;何谓准种?有什么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7期

3 王齐欣,魏来,高燕,孙德贵,蒋栋,徐小元,陈红松,王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过程中的准种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年05期

4 黄慧谦;张阳德;王辉;陆坚;徐六妹;李丽雄;王火生;周伯平;;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核酸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5 王琦;成军;;HBV准种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6 池肇春;;HBV准种与耐药相关性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5期

7 彭晓谋,陈雪娟,谢冬英,高志良,彭文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个体的准种源于感染过程中的病毒核酸突变[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3期

8 成军;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研究的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9 穆锦江;祁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准种变异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田辉,王占英;HCV准种与丙型肝炎慢性化[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研;谭朝霞;范焱;张长江;王小红;;丙型肝炎病毒动态准种优势株的确定[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娄国强;;HBV准种单位-超感染模式的探索与研究[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黄素圆;于德敏;刘峰;龚启明;韩悦;李新华;张欣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病毒全基因组准种特征[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杨之涛;黄素园;陈立;刘锋;张欣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血清中病毒全长基因组准种特点[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吴珍萍;韩涛;高英堂;杜智;刘彤;景丽;;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序贯治疗中HBV准种的演变[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映霞;胡国龄;谭德明;;乙型肝炎病毒S区准种与疾病活动性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韩悦;龚玲;张欣欣;;应用超深度焦磷酸测序与基于传统分子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准种特征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董菁;李进;施双双;皇甫竞坤;成军;王勤环;洪源;李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刘霖;汤影子;王小红;王宇明;;准确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组成及分布方法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嵩;王宇明;;一过性与持续性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准种的随访研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兰林;HBV准种特性及其与干扰素治疗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2 陈嵩;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准种的优化筛选及其功能性蛋白的表达[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龚玲;超深焦磷酸测序分析HBV准种异质性及其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系[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鲁晓擘;新疆维吾尔族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准种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5 欧阳雅博;HIV-1准种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6 黄广宇;HIV-1准种传播的选择性与免疫学表位以及细胞嗜性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7 王永刚;原位肝移植(OLT)前后HBV多聚酶(P)区准种演变与其克隆型序列分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孙峥嵘;HIV-1生物学特性及宿主遗传背景与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9 张萍;HCV感染者免疫状况、病毒基因变异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玉洁;异性传播HIV的准种传播和进化规律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田辉;慢性丙型肝炎病人HCV准种的变化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3 何立华;HCV准种变异特性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鹏;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准种与疾病关系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5 王昊;我国甲肝病毒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准种变异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6 刘霖;一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化患者血清HBV准种的动力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马其欢;基于深度测序从全基因组分析母子患者血清HBV准种多态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丁花花;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逆转录酶区准种特性分析及耐药相关位点变异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贾铁留;丙型肝炎病毒HVR1区准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朱研;基于HCV 6Kb扩增子的动态准种优势株的确定及包膜2基因正选择位点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3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953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