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鸡、猪、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其I类整合子和质粒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21:30

  本文关键词:鸡、猪、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其I类整合子和质粒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整合子 质粒


【摘要】: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人以及鸡、猪、奶牛等多种动物发生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仍然是防控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药物使用量的不断加大和耐药基因的扩散和传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正变得日益严重。病原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包括基因水平转移和基因突变等,整合子、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因子在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开展了鸡、猪、奶牛源大肠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的检测,并探究大肠杆菌耐药表型与其Ⅰ类整合子、18种质粒存在的相关性,为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治和耐药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基础。一、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采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按CLSI (2012)的判定标准,对分离于江苏省的81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鸡源644株、猪源113株、奶牛源61株),进行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并分析其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情况。结果表明,鸡和猪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8.2%(568/644)和82.3%(93/113),显著高于奶牛源大肠杆菌的21.3%(13/61)(P0.016)。鸡和猪源大肠杆菌最高耐16种抗菌药物,而奶牛源大肠杆菌最高仅耐11种。鸡和猪源大肠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磺胺异恶唑和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然而,奶牛源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比较敏感,仅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的耐药率超过20%,而对头孢他啶、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和安曲南不表现耐药。鸡和猪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萘啶酸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最为严重,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分别为93.5%、81.2%和78.9%,’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率分别为90.2%、84.1%和69.9%,而奶牛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萘啶酸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仅为19.7%、21.3%、18.0%。二、大肠杆菌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的相关性PCR检测表明,80.9%的大肠杆菌(662/818)携带Ⅰ类整合子。其中,奶牛源菌株Ⅰ类整合子的阳性率为21.3%(13/61),显著低于鸡源菌株的87.0%(560/644)和猪源菌株的76.1%(86/113)(P0.014)。在鸡、猪和奶牛源多重耐药菌株中,Ⅰ类整合子的阳性率分别为93.0%,92.5%和84.6%,而非多重耐菌株Ⅰ类整合子对应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39.5%,0和4.2%(P104)。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与其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氨苄西林、萘啶酸、磺胺异恶唑、恩诺沙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与Ⅰ类整合子呈现显著正相关(P0.023)。三、大肠杆菌耐药性与质粒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三重PCR方法,对随机挑选的255株大肠杆菌(鸡源161株、猪源67株、奶牛源27株)进行质粒检测,5种质粒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7%(IncHI2)、15.3% (IncI1)、15.7%(IncN)、1.6%(IncA/C)、13.7%(IncY),而没有检测出另外13种质粒(IncB/O、IncFIC、IncP、IncT、IncK/B、IncW、IncFIIA、IncFIA、IncFIB、IncFreP. IncX、IncHI1和IncL/M)。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5种阳性质粒中,4种质粒(IncH12,IncI1, IncN, IncA/C)的存在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呈现显著正相关(P0.049),而1种质粒(IncY)的存在和其耐药性呈现显著负相关(P0.037)。IncHI2阳性的大肠杆菌(n=12)对氯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3.3%、66.7%和66.7%;而阴性菌株(n=243)对其耐药率仅为41.2%、12.8%和16.5%。IncI1阳性菌株(n=49)对磺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97.9%、97.9%和95.9%;而阴性菌株(n=206)对其耐药率仅有77.7%、78.6%和82.5%。IncN阳性菌株(n=40)对磺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和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均为97.5%;而阴性菌株(n=215)对其耐药率只有80.0%、79.5%和87.0%。IncA/C阳性菌株(n=4)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均为75%;而阴性菌株(n=251)对其耐药率只有26.3%、14.3%和8.4%。有趣的是,IncY阳性菌株(n=35)对萘啶酸、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5.7%、42.8%和45、7%;而阴性菌株(n=220)对其耐药率高达78.2%、52.3%和49.1%。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鸡、猪、奶牛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并探究菌株耐药表型与其Ⅰ类整合子、18种质粒的相关性。鸡和猪源大肠杆菌较奶牛源大肠杆菌表现更高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率;多重耐药菌株Ⅰ类整合子阳性率是非多重耐药菌株的阳性率2倍以上;大肠杆菌携带4种质粒(IncHI2、IncI1, IncN、IncA/C)的一种或多种时,其耐药性明显增加,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本研究检测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并从分子水平探索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形成因素,不仅为防治大肠杆菌病的合理用药与科学用药提供重要信息,也为大肠杆菌耐药机理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整合子 质粒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9
  •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12-15
  • 1.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12-13
  • 1.1.2 猪致病性大肠杆菌13-14
  • 1.1.3 牛致病性大肠杆菌14-15
  • 1.2 细菌的耐药现状15-17
  • 1.2.1 β-内酰胺类15
  • 1.2.2 喹诺酮类15-16
  • 1.2.3 氨基糖苷类16
  • 1.2.4 四环素类16-17
  • 1.2.5 磺胺类药物17
  • 1.3 大肠杆菌Ⅰ类整合子的研究现状17-18
  • 1.4 大肠杆菌质粒的研究现状18-19
  • 第二章 鸡、猪、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19-31
  • 2.1 材料19-21
  • 2.1.1 菌株19-20
  • 2.1.2 试剂20
  • 2.1.3 药敏纸片20
  • 2.1.4 主要仪器设备20-21
  • 2.2 方法21-24
  • 2.2.1 培养基的配制21
  • 2.2.2 菌株的复苏和纯化21
  • 2.2.3 PCR鉴定21-23
  • 2.2.4 药敏试验23-24
  • 2.3 结果与分析24-29
  • 2.3.1 菌株的复苏、纯化24-25
  • 2.3.2 PCR鉴定25
  • 2.3.3 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25-28
  • 2.3.4 多重耐药分析28-29
  • 2.4 讨论29-31
  • 第三章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其Ⅰ类整合子相关性研究31-39
  • 3.1 材料31-32
  • 3.1.1 菌株31
  • 3.1.2 试剂和仪器31-32
  • 3.2 方法32-33
  • 3.2.1 核酸提取32
  • 3.2.2 Ⅰ类整合子的检测32-33
  • 3.3 结果与分析33-37
  • 3.3.1 Ⅰ类整合子的检测33-35
  • 3.3.2 大肠杆菌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及其耐药表型的相关性35-37
  • 3.4 讨论37-39
  • 第四章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其质粒相关性研究39-53
  • 4.1 材料39-40
  • 4.1.1 菌株39-40
  • 4.1.2 试剂和仪器40
  • 4.2 方法40-42
  • 4.2.1 核酸提取40
  • 4.2.2 质粒的检测40-42
  • 4.3 结果与分析42-51
  • 4.3.1 质粒的检测42-44
  • 4.3.2 大肠杆菌质粒的检测结果及其耐药表型的相关性44-51
  • 4.4 讨论51-53
  • 参考文献53-59
  • 全文总结59-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1-62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发明专利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绍辉;何红秋;刘斌;陈慰祖;王存新;;磁珠分离DNA技术检测HIV-1逆转录酶基因耐药性突变[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年08期

2 李忠明;分支杆菌的耐药性机理及其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5年04期

3 迟戈夫;;克雷伯氏菌引起婴儿腹泻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陈瑞;唐英春;朱家馨;李建国;彭湘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4期

5 温旺荣,戴庚孙;念珠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1期

6 王朝晖,魏莲花;29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甘肃科技;2003年09期

7 黎丽雯;邹立扣;周杨;胡苏;庞玉娟;;成都府河水体细菌动态变化及耐药性[J];湖泊科学;2012年01期

8 邹立扣,王红宁;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9 吴志明;段建成;周全玲;;河南省畜禽几种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10 石桂英;孙宗科;陈西平;;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初步研究[J];卫生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旭明;王海燕;;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2 李羲;;肺癌耐药性检测与克服耐药性策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胸部肿瘤及内窥镜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健源;李传友;程君;;应用改良的耐药性检测法观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动态变化[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叶卫红;刘翠银;;268例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春光;张铁;韩伟;翟向和;李清艳;吕建存;;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监测[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管婧;卓超;苏丹虹;李红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分析[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7 杨华;胡忠义;;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肖二辉;石娜;陈永平;;2003-2008年我院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郭瑞林;苏冰;王小华;任忠良;张晓雪;;咸阳地区医院细菌感染发生率与耐药性监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谷海瀛;;Helicobacter pylori分离培养鉴定分型及耐药性检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韩喜琴;RFP和RBT耐药性与rpoB突变有关[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中国建立基因型分析方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赵喜明;耐药细菌叫板声急[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于海源;细菌对消毒剂也产生耐药性[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慧涌;自由能计算方法在耐药性机制分析和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2 孔令聪;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性分析及对部分常用药物耐药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苏齐鉴;广西HIV-1耐药性及关联因素研究与主要流行株亚型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贾峥;HIV-1表型耐药以及基因型耐药的检测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王秀英;葡萄提取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张强;副猪嗜血杆菌喹诺酮耐药分子特征及猪链球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爽;延边部分地区犬源腹泻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2 张金宝;宁夏地区牛源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3 钱海英;聊城地区临床分离主要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D];山东大学;2015年

4 曹蕴;130例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和mecA/icaA/icaD基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王颖;白城地区动物源链球菌耐药性检测及优化临床用药方案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卢婷;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测及对喹诺酮类药物防突变浓度的测定[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张晓丹;猪舍环境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向周边环境传播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8 杜文燕;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的分析比较[D];青岛大学;2015年

9 郭倩;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八种药物耐药性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10 彭懿;重庆地区1613例CAP住院儿童病原变迁及耐药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02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02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