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测序解析奶牛乳房炎关联菌群
本文关键词:高通量测序解析奶牛乳房炎关联菌群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方法,从呼和浩特某规模化牧场筛选出乳房炎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奶牛各3头,建立乳房炎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三个试验组,收集乳样,分别对其宏基因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研究乳样菌群及其结构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组奶牛乳样菌群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均不同。在纲(Class)水平上,阴性组乳样检测出6种菌,其中优势菌为γ-变形菌纲,占菌群80%;弱阳性组乳样检测出8种菌种,其中优势菌为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平酸菌纲,分别占菌群的53%、18%和15%;强阳性组乳样检测出7种菌,其中优势菌为γ-变形菌纲、平酸菌纲、变形菌纲,分别占菌群的52%、23%和20%。在门(Phylum)水平上阴性组乳样中发现4种菌种,其中优势菌种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分别占菌群的87%和10%;弱阳性组乳样中发现5种菌,其中优势菌种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分别占菌群的75%和16%;强阳性组乳样中发现4种菌,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种,分别占菌群的74%和22%。在Family(科)分类水平上阴性组乳样共检测出6种菌,其中优势菌种为莫拉菌科,黄杆菌科,分别占菌群的81%、10%;弱阳性乳样中发现12种菌,其中优势菌为根瘤菌科、柄杆菌科、莫拉菌科、黄杆菌科,分别占菌群的31%、21%、18%和16%;强阳性组乳样检测出12种菌,其中优势菌种为莫拉菌科、黄杆菌科、根瘤菌科,分别占菌群的48%、21%和12%。组间比较,变形菌门比例在菌门水平上自阴性组到强阳性组逐渐下降:在菌纲水平上,r-变形菌纲比例自阴性组到强阳性显著下降,而平酸菌纲比例上升;在菌科水平上,与阴性组菌群相比,弱阳性与强阳性组的莫拉菌科比例显著下降,黄杆菌科比例略有升高,提示乳房菌群组成及其结构的变化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 高通量测序 乳汁菌群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缩略语表9-10
- 1 前言10-25
- 1.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10-21
- 1.1.1 乳房炎的分类10-12
- 1.1.2 临床特征12
- 1.1.3 病因及发病机理12-14
- 1.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14-15
- 1.1.5 诊断方法15-17
- 1.1.6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17-18
- 1.1.7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18-20
- 1.1.8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措施20-21
- 1.1.9 奶牛乳房炎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
-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现状21-24
-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21-22
-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细菌分类学中的应用22-24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24-25
- 2 材料与方法25-27
- 2.1 试验材料25
- 2.1.1 试验动物25
-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25
- 2.2 试验方法25-27
- 2.2.1 牧场的选定与试验动物的筛选及实验样品的收集25
- 2.2.2 实验动物的确定及分组25-26
- 2.2.3 高通量测序26-27
- 3 试验结果27-34
- 3.1 样本筛选结果27
- 3.2 乳样宏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27-34
- 3.2.1 在纲(CLASS)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27-29
- 3.2.2 在门(Phylum)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29-31
- 3.2.3 在科(Family)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31-34
- 4 讨论34-36
- 5 结论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3
- 作者简介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利,李金勇,牛金刚;自制简易牛乳导管治疗奶牛乳房炎[J];中国奶牛;2000年06期
2 李有业;奶牛乳房炎的高频电磁波疗法[J];当代畜牧;2000年05期
3 古兴忠;奶牛乳房炎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00年04期
4 辛宏量,刘子刚,张新慧,母洪生;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体会[J];黑龙江畜牧科技;2000年01期
5 ;在临产阶段饲喂大剂量维生素E对奶牛乳房炎的效果[J];河南畜牧兽医;2000年03期
6 陈建三,李俊凡,李建波;预防奶牛乳房炎的综合措施[J];河南畜牧兽医;2000年06期
7 卢利,李金勇,牛金刚;自制简易牛乳导管治疗奶牛乳房炎[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年08期
8 刘忠琛,李加香;如何防治奶牛乳房炎[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9期
9 彭中山;“穿心莲”注射液治疗奶牛乳房炎[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0年03期
10 石传林,李华芬,张恒信;药乳炎消油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观察[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胜;郁杰;罗金印;李新圃;徐继英;严作廷;李世宏;陈化奇;;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崔群维;王根林;;奶牛乳房炎分子水平诊断的研究进展[A];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孙英峰;丁伯良;;奶牛乳房炎的血液学变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建国;赵雅心;刘东明;胡长敏;丁明星;;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受体在奶牛乳房炎抗感染作用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届全体会议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修权;高健;韩博;;奶牛乳房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张久荣;;防治夏季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法[A];“科技进步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科技论文集[C];2011年
7 马,
本文编号:1027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2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