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种布鲁氏菌hfq突变株毒力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羊种布鲁氏菌hfq突变株毒力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布病 hfq 毒力相关因子 宿主免疫反应 免疫保护作用
【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与系统,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给全球经济与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布鲁氏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无质粒与外毒素,在宿主细胞内有顽强的生存与繁殖能力。人与动物感染后主要呈现流产、不孕、空怀、睾丸炎、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临床症状。细菌RNA分子伴侣蛋白Hfq (host factor for RNA phage Qβ replicase)是细菌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研究发现Hfq不仅影响病原体在各种压力条件下的生存与繁殖能力,还调控大量与毒力相关靶基因的转录。为进一步明确Hfq与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能力、毒力之间的关系和缺失hfq后对布鲁氏菌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研究:羊种布鲁氏菌缺失hfq后对其毒力影响的研究,主要包含羊种布鲁氏菌野生株(16M)、羊种布鲁氏菌hfq突变株(16M△hfq)及羊种布鲁氏菌hfq互补株(16M△hfq-C) RAW264.7细胞侵染试验、BALB/c小鼠毒力试验与小鼠感染过程中布鲁氏菌毒力相关基因omp25, omp31, vjbR, htrA, gntR, dnaK转录情况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与16M相比,16M△hfq胞内生存能力与毒力都显著减弱,hfq在感染RAW264.7细胞中,早期转录水平高,而在感染小鼠体内,中后期转录水平高。在小鼠感染过程中,毒力相关基因omp25, omp31, vjbR, htrA, gntR, dnaK在16M△hfq中大部分时间点转录下调,在16M△hfq-C中,转录得到恢复,提示在感染过程中Hfq对这些毒力相关基因主要起正向调控作用。为研究Hfq对布鲁氏菌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进行了16M△hfq免疫保护作用评价试验。用16MAhfq感染BALB/c小鼠,PBS做对照,第45d对两组小鼠进行16M攻毒试验,攻毒后第14d与第28d脱颈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后对脾脏内CFU计数,初步评价其免疫保护作用。此外,通过BALB/c小鼠毒力试验与攻毒试验,获得小鼠脾脏cDNA样本和小鼠血清样本,采用qPCR法与ELISA法监测感染小鼠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采用ELISA法监测小鼠血清IgG水平。结果显示:从攻毒后脾脏CFU计数结果发现,与PBS组相比,16M△hfq在第14d提供了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差异显著,在第28d,16M△hfq组小鼠脾脏内布鲁氏菌已完全被清除。从小鼠细胞因子与IgG水平监测结果可知,qPCR法与ELISA法监测到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趋势匹配。小鼠感染过程中IL-2、IFN-γ、IL-10、IL-4,与16M组相比大部分时间点均显著下降,攻毒后4个细胞因子水平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差异显著(P0.05)。第7d,16MAhfq组血清就能检测出抗体,然后持续上升,第45d达到最高OD450nm=0.57,攻毒后小鼠血清中抗体再次升高,攻毒后第28d,抗体水平达到OD450nm=0.79,各个时间点与PB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保护性评价试验结果说明16M△hfq使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关键词】:布病 hfq 毒力相关因子 宿主免疫反应 免疫保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31
- 1 布鲁氏菌概况14-24
- 1.1 布病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现状14-15
- 1.2 布鲁氏菌致病机理15-17
- 1.3 布鲁氏菌重要毒力相关因子17-20
- 1.3.1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Omp3118
- 1.3.2 密度感应系统调控子VjbR、转录调控因子GntR18-19
- 1.3.3 应激反应蛋白DnaK、HtrA19-20
- 1.4 布鲁氏菌引起宿主免疫机制的研究概况20-22
- 1.5 布鲁氏菌疫苗概况22-24
- 2 Hfq在细菌中的研究进展24-30
- 2.1 Hfq的结构特征25
- 2.2 Hfq的主要功能25-29
- 2.2.1 Hfq参与细菌多种生理代谢过程25-26
- 2.2.2 Hfq影响细菌毒力及分泌系统26-28
- 2.2.3 Hfq调控细菌大量基因28-29
- 2.3 Hfq在布鲁氏菌中的研究现状29-30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0-31
- 第二章 Hfq对布鲁氏菌毒力影响的研究31-44
- 1 试验材料31-34
- 1.1 菌株与质粒31
- 1.2 细胞系与试验动物31-32
- 1.3 主要试剂32-33
- 1.4 主要仪器33-34
- 1.5 引物34
- 2 方法34-37
- 2.1 16M、16M△hfq、16M△hfq-C细胞侵染试验34-35
- 2.2 16M、16M△hfq、16M△hfq-C小鼠毒力试验35
- 2.3 hfq体内体外转录水平35-36
- 2.3.1 总RNA提取35-36
- 2.3.2 Dnasel处理36
- 2.3.3 cDNA合成36
- 2.3.4 PCR扩增36
- 2.4 毒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36-37
- 3 结果37-41
- 3.1 16M、16M△hfq、16M△hfq-C细胞侵染与小鼠毒力试验37-38
- 3.2 hfq体内外转录水平38
- 3.3 毒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38-41
- 4 讨论41-44
- 4.1 Hfq调控胞内生存能力与毒力41-42
- 4.2 Hfq调控大量毒力相关因子42-44
- 第三章 羊种布鲁氏菌hfq突变株免疫保护作用研究44-53
- 1 试验材料44-45
- 1.1 菌株与质粒44
- 1.2 细胞系与试验动物44
- 1.3 主要试剂44
- 1.4 主要仪器44-45
- 1.5 引物45
- 2 试验方法45-46
- 2.1 小鼠攻毒试验45
- 2.2 细胞因子水平测定45-46
- 2.3 血清IgG水平测定46
- 3 结果46-51
- 3.1 小鼠攻毒实验46-47
- 3.2 细胞因子水平测定47-50
- 3.2.1 感染小鼠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及分泌水平47-49
- 3.2.2 攻毒小鼠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及分泌水平49-50
- 3.3 血清IgG水平测定50-51
- 4 讨论51-53
- 结论与创新点53-54
- 1 结论53
- 2 创新点53-54
- 参考文献54-65
- 致谢65-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红梅;靳飞虎;;2009-2013年内蒙古达茂旗布鲁氏菌流行病学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26期
2 姜海;荣蓉;田国忠;赵娜;赵鸿雁;朴东日;赵赤鸿;崔步云;;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多色毛细管电泳分析布氏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年04期
3 董炳梅;王金良;唐娜;苗立中;沈志强;;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年06期
4 钟志军;于爽;徐杰;王玉飞;白耀霞;陈燕芬;付思美;王同坤;汪舟佳;杜昕颖;彭广能;黄克和;陈泽良;;布鲁菌进化和分类学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1年08期
5 胡剑飞;崔步云;关平原;刘志国;;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10年05期
6 赵雅琳;李华;侯妍妍;查磊;曹源;王立贵;应晓敏;李伍举;;基于SVM方法构建细菌sRNA靶标预测模型[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年04期
7 布合丽切木·依干巴地;阿依古丽·纳扎尔汗;;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其防治[J];草食家畜;2007年03期
8 齐景文;布鲁氏菌病概述[J];中国兽医杂志;2004年09期
9 安世英,韩爱芳,崔玉兰;622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1049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4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