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口服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口服液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葡聚糖 硫酸化修饰 抗氧化活性 免疫增强活性 稳定性研究
【摘要】:酵母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在酵母菌中,发挥免疫活性的物质是酵母菌细胞壁中的葡聚糖,其还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通过对酵母菌进行提取工艺和分子修饰工艺的筛选,制备出9个的硫酸化酵母葡聚糖(s GSC),通过体内、体外活性的筛选,得到活性较好葡聚糖,然后将其制备成口服液并进行稳定性的研究,全文的结论如下:1.通过预实验,选出了盐析法与碱法结合的提取方法,以糖含量为实验指标,对盐溶液的浓度(A)、反应时间(B)和温度(C)三因素进行了L9(34)正交设计,通过直观分析得出RARBRCR;在方差分析中,FA,FC均大于F0.95(2,2),表明因子A与因子C在显著性水平0.05上差异显著;FBF0.90(2,2),表明因子B差异不显著。因此,选择酵母葡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组合为A3B3C1。2.以浓硫酸的浓度和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进行两因素的试验,制备了9个s GSC,在DPPH和羟自由基的清除实验中,随着葡聚糖浓度的增加,自由基的清除率逐渐增加,最高分别达到92.52%和83.41%,其中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顺序依次为769285134;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依次为67923451。在超氧化物自由基的清除实验中,各产物的清除率均偏低,且清除率与葡聚糖浓度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初步筛选出三个抗氧化活性较好的产物。3.将三个s GSC进行体内抗氧化及免疫增强活性评价,并研究其活性与分子量和取代度之间的关系。在体内抗氧化实验中,各实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对照组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s GSC1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 GSC1和s GSC2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s GSC3组和对照组(p0.05);三个s GSC组的丙二醛(MD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氧化活性顺序为s GSC1s GSC2s GSC3,s GSC1,s GSC2和s GSC3的取代度和分子量分别为0.16,12.9k Da;0.24,16.5k Da和0.27,19.2k Da。表明随着分子量和取代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逐渐降低。在免疫增强实验中,各实验组的脾脏和胸腺脏器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中,s GSC1和s GSC2组的A570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三个s GSC组的CD4+细胞数显著升高,CD8+细胞数显著降低,两种细胞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三个s GSC组的IL-2和IFN-γ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结果比较低分子量和取代度的s GSC1的免疫增强结果最好。4.制备三批口服液样品,通过光照实验和加速实验对样品进行稳定性评价,在光照实验中,在第5天和第10天时三批样品的糖含量均比第0天的值偏小,表明该口服液对光照不稳定。在加速实验中,三批样品的的各项指标在第0、1、2、3和6个月之间没有显著的变化,表明制备的葡聚糖口服液样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筛选出了s GSC的提取条件和分子修饰条件,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将s GSC制备成口服液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光照实验表明该口服液对光不稳定,需用棕色瓶子避光保存,加速实验表明该口服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葡聚糖 硫酸化修饰 抗氧化活性 免疫增强活性 稳定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9.7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5
- 英文缩略表15-16
- 第一章 引言16-24
- 1.1 酵母菌16-17
- 1.2 酵母葡聚糖17
- 1.3 葡聚糖的生物活性17-19
- 1.3.1 免疫增强17-18
- 1.3.2 抗病毒活性18
- 1.3.3 抗肿瘤活性18-19
- 1.3.4 抗氧化活性19
- 1.4 酵母葡聚糖的提取19-21
- 1.5 葡聚糖的修饰21-22
- 1.6 葡聚糖的制剂类型22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22-24
-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2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22-24
- 第二章 酵母葡聚糖的提取24-33
- 2.1 引言24
- 2.2 材料与方法24-27
- 2.2.1 试剂24
- 2.2.2 仪器24-25
- 2.2.3 提取方法25-26
- 2.2.4 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26
- 2.2.5 盐析碱法提取样品26-27
- 2.2.6 正交试验设计27
- 2.2.7 数据分析27
- 2.3 结果27-32
-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27-28
- 2.3.2 精密度实验28
- 2.3.3 稳定性实验28-29
- 2.3.4 加样回收率实验29
- 2.3.5 预实验结果29-30
- 2.3.6 酵母葡聚糖提取工艺30-32
- 2.4 讨论32
- 2.5 小结32-33
- 第三章 酵母葡聚糖的分子结构修饰33-42
- 3.1 引言33
- 3.2 材料33-34
- 3.2.1 试剂33
- 3.2.2 仪器33-34
- 3.3 方法34-36
- 3.3.1 硫酸化修饰34
- 3.3.2 取代度(DS)的测定34-35
- 3.3.3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35
- 3.3.4 超氧化物自由基清除率测定35-36
- 3.3.5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36
- 3.4 结果36-40
-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36-37
- 3.4.2 两因素实验设计37
- 3.4.3 体外抗氧化活性37-40
- 3.5 讨论40-41
- 3.6 小结41-42
- 第四章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体内抗氧化及免疫增强活性42-55
- 4.1 引言42
- 4.2 材料42-43
- 4.2.1 试剂42-43
- 4.2.2 仪器43
- 4.3 方法43-45
- 4.3.1 样品的制备43
- 4.3.2 取代度的测定43
- 4.3.3 分子量的测定43-44
- 4.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44
- 4.3.5 动物实验44
- 4.3.6 脏器指数44
- 4.3.7 生化试验44
- 4.3.8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44-45
- 4.3.9 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测定45
- 4.3.10 血清IL-2 和IFN-γ45
- 4.4 数据分析45
- 4.5 结果45-53
- 4.5.1 化学分析45-46
- 4.5.2 动物实验46-53
- 4.6 讨论53-54
- 4.7 小结54-55
- 第五章 口服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55-60
- 5.1 引言55
- 5.2 材料55-56
- 5.2.1 试剂55
- 5.2.2 仪器55-56
- 5.3 方法56
- 5.3.1 葡聚糖口服液的制备56
- 5.3.2 糖含量的测定56
- 5.3.3 取代度的测定56
- 5.3.4 分子量的测定56
- 5.3.5 相对密度及PH的测定56
- 5.3.6 光照稳定性56
- 5.3.7 加速实验56
- 5.4 结果56-59
- 5.4.1 光照稳定性结果56-57
- 5.4.2 加速实验结果57-59
- 5.5 讨论59
- 5.6 小结59-60
- 第六章 全文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7
- 致谢67-68
- 作者简历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宏伟;张海龙;丁红洁;;啤酒酵母泥中酵母多糖提取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2 田春华;竹磊;朱海华;王永;;啤酒酵母泥中酵母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7期
3 韩志泉,王栋;室外人工投饵间接对金鱼鱼苗生长的影响[J];北京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4 姜秋焕;叶盛权;王宇;;响应面法优化羧甲基壳聚糖脱苦啤酒酵母泥工艺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23期
5 方尚玲,马丽,吴思方;影响酵母自溶因素与条件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年03期
6 丁宏伟;;超声结合紫外处理对啤酒酵母泥中蛋白释放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马华丽;宋永朋;;白刺果酒酵母泥的综合利用[J];青海农林科技;2014年02期
8 晋津,房兴莉;从废啤酒酵母泥中提取RNA[J];农牧产品开发;1997年10期
9 张勇;周丽明;;碱不溶性酵母胞壁多糖的提取条件[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丽英 黄卫琼;华天药业 6000元“循环”成55万元[N];经理日报;2005年
2 记者 蒋丽英 通讯员 黄卫琼;六千元“循环”变成55万元[N];苏州日报;2005年
3 ;用啤酒厂的废弃酵母泥生产酵母抽提粉[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杨帆 吴秋华 蒋丽英;放错的资源找到了“家”[N];苏州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雷娜;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口服液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2 姜秋焕;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在啤酒酵母泥脱苦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
3 马晓晴;大麦霉菌与酵母超前絮凝现象间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雷剑;啤酒生产中酵母污染的防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王成龙;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的制备及其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浦庆琳;酵母葡聚糖与其他大分子物质交互作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6年
7 芦志刚;ATP合成及纯化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64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6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