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在乙脑病毒外周免疫逃逸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PD-1在乙脑病毒外周免疫逃逸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免疫应答 JEV PD-1 CD274 IL-10
【摘要】: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JEV具有嗜神经性,在外周可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穿越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元并刺激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暴发炎症反应,从而致病。目前,关于JEV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较少,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在JEV-P3感染C57BL/6小鼠后,伴随着CD4~+T细胞比例下降及CD4~+T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的表达显著升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进一步开展了PD-1在JEV感染过程中相关功能的研究,以PD-1-/-小鼠建立了JEV-P3感染模型,对JEV感染后相关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JEV感染早期PD-1-/-小鼠CD4~+T细胞比例略有增加,逆转了JEV感染BALB/c小鼠后CD4~+T细胞比例降低的趋势;JEV-P3感染3天后,PD-1-/-小鼠DC表面CD274的表达显著高于BALB/c小鼠;JEV-P3感染后PD-1-/-小鼠MDSCs及CD19~+B细胞持续分泌IL-10的时间延长。但是JEV-P3感染PD-1-/-小鼠及BALB/c小鼠后,两者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CD4~+T细胞比例的变化说明了PD-1的缺失更好地激活了免疫应答,DC表面CD274比例的升高及IL-10分泌时间的延长说明了PD-1的缺失可能会使其它免疫抑制通路抑制作用增强,使得JEV在外周仍然可以发生免疫逃逸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致病,因而死亡率没有差异。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JEV感染过程中免疫逃逸的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免疫应答 JEV PD-1 CD274 IL-10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9-10
- 1 文献综述10-26
- 1.1 乙型脑炎简介10
- 1.2 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10-12
- 1.2.1 乙型脑炎的分布与流行10-11
- 1.2.2 乙型脑炎的传播模式11-12
- 1.3 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12-16
- 1.3.1 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2-13
- 1.3.2 乙型脑炎病毒的理化性质13-14
- 1.3.3 乙型脑炎病毒的复制14-15
- 1.3.4 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过程15-16
- 1.4 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与危害16-17
- 1.5 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防控17-18
- 1.5.1 乙型脑炎的诊断17
- 1.5.2 乙型脑炎的防控17-18
- 1.6 JEV相关的免疫抑制机制简述18-26
- 1.6.1 DC介导的免疫抑制18-19
- 1.6.2 MDSCs介导的免疫抑制19-21
- 1.6.3 抑制性分子介导的免疫抑制21-25
- 1.6.4 IL-10介导的免疫抑制25-26
- 2 目的与意义26-27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27-38
- 3.1 实验材料27-30
- 3.1.1 病毒、细胞27
-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27-28
- 3.1.3 培养基及其配制28
- 3.1.4 溶液及其配制28-29
- 3.1.5 实验动物29
- 3.1.6 实验所用手术器械29
- 3.1.7 重要仪器及设备29-30
- 3.2 实验方法30-38
- 3.2.1 细胞的复苏、培养及传代30
- 3.2.2 JEV-P3株的扩增与滴定30-32
- 3.2.3 bmDCs细胞的制备32
- 3.2.4 脾脏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的流式分选32-33
- 3.2.5 DC-T淋巴细胞共培养33-34
- 3.2.6 JEV-P3感染BALB/c小鼠及PD1/- 小鼠34-35
- 3.2.7 小鼠血液单细胞悬液的制备35
- 3.2.8 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35-36
- 3.2.9 细胞表面染色和胞内染色36-37
- 3.2.10 手术器械消毒37
- 3.2.11 实验动物及废物无害化处理37
- 3.2.12 流式细胞术数据分析37
- 3.2.13 数据统计分析37-38
- 4 结果与分析38-59
- 4.1 空斑试验测定JEV-P3株病毒滴度38
- 4.2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38-39
- 4.3 DC-T细胞共培养39-43
- 4.3.1 CD4~+ CD25~+ T细胞的变化39-41
- 4.3.2 bmDCs细胞表面CD86、CD80分子变化41-43
- 4.4 BALB/C小鼠和PD1/- 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43-46
- 4.5 JEV-P3感染PD1/- 小鼠及BALB/C小鼠实验46-59
- 4.5.1 CD4~+ T细胞及其表面抑制性分子CTLA-4 的变化47-49
- 4.5.2 DC细胞表面分子CD80及CD86的变化49-51
- 4.5.3 DC细胞表面分子CD274及CD273的变化51-53
- 4.5.4 MDSCs及相关分子的变化53-55
- 4.5.5 细胞因子IL-10的变化55-57
- 4.5.6 细胞因子IL-21的变化57-59
- 5 讨论59-63
- 5.1 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变化60-61
- 5.2 MDSCS的变化61
- 5.3 细胞因子IL-10的变化61-62
- 5.4 JEV-P3感染小鼠后相关免疫调节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海宏;免疫逃逸现象与HLA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项荣;梁龙;刘艳平;;病毒miRNA与免疫逃逸[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年09期
3 荆雪宁,张玲;CD44与肿瘤的免疫逃逸[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4年03期
4 康璇;王琦;杨洁;;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介导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年05期
5 房恩贞;夏雪山;;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免疫逃逸[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05期
6 李佳莉,赵丽纯;Fas/FasL系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2期
7 张彩,田志刚;NKG2家族与肿瘤的免疫逃逸[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4年01期
8 陈艳清;张林波;;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4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强;王业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免疫逃逸分子研究分析[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徐凯;郭剑明;张沂南;刘宇军;徐志兵;朱延军;王国民;;冬凌草甲素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免疫逃逸相关蛋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道睿;林洪生;吴皓;于明薇;祁鑫;裴迎霞;;扶正培元方对Lewis肺癌小鼠免疫逃逸调控作用的初步机理研究[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左钱飞;曾浩;;MRSA感染的免疫逃逸及免疫防治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韩岩梅;张明刚;郭秋莉;曹雪涛;;IL-6在新型髓样抑制性细胞亚群诱导肿瘤转移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阙祖俊;刘建文;;灵芝酸Me干预IDO诱导肺癌微环境免疫逃逸的分子机理研究[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军;郑世营;葛锦峰;邵峰;纪勇;蒋东;;FasL表达与食管癌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胸外科分册)[C];2006年
8 赵军;郑世营;葛锦峰;邵峰;纪勇;蒋东;;FasL表达与食管癌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免疫逃逸分子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黄德东;中国人群HIV-1 Gag区特异性CTL应答和免疫逃逸[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刘东来;细胞免疫逃逸突变及已存补偿性氨基酸对HIV-1适应性的影响机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刘晓艳;HPV相关miRNA参与HPV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及基于miRNA骨架的RNA干扰载体的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窦爱霞;cAMP在小剂量环磷酰胺逆转NHL动物模型免疫逃逸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燕丽;HIV-1B''亚型毒株Nef蛋白HLA介导的免疫逃逸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宋鑫;HCMV-miR-US33as-5p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3 王昆轮;PD-1在乙脑病毒外周免疫逃逸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高晓宁;放疗对胶质瘤B7-H1及细胞免疫逃逸影响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5 张超雄;HMGB1在结肠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6 远丽芳;肺癌患者外周血NKG2A和NKG2D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7 纪传彪;从T细胞免疫应答的初始阶段研究TLR-4和B7-H1在膀胱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79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7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