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17-10-24 23:27

  本文关键词: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退耕草地 土壤有机碳密度 动态变化 空间分布


【摘要】:研究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为退耕地"碳汇"功能评估提供依据。2008年在兰陵溪流域退耕草地设计对照区(A1)、莎草无凋落物区(B0)和莎草双倍凋落物区(B2),于2008-2015年每年3月底分层采集实验区0~30cm土样,测定SOC密度值。结果表明,1)农地退耕后,SOC的累积与分解平衡被打破,农地-草地演替过程中发生了"碳汇"作用,SOC达到新的平衡需12年,年碳汇速率为263.5g/m~2;2)2008年SOC密度为B2(5504±245g/m~2)B0(5476±267g/m2)A1(5392±306g/m~2),2015年变化为A1(6022±298g/m2)B0(5963±315g/m2)B2(5807±274g/m~2),植物种类和凋落物数量影响显著(P0.05);3)2008-2015年间,A_1和B0区SOC密度持续增加,B2发生了波动性变化,下降之后又持续增加,A_1更有利于SOC的积累;4)植物种类和凋落物数量主要影响0~20cm层SOC密度的变化,20cm以下影响不显著。农地、草地不同深度层SOC密度差异显著(P0.05),农地-草地演替过程中,SOC年累积量差异显著,空间分布格局也由农地模式转变为草地模式。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退耕草地 土壤有机碳密度 动态变化 空间分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404322)资助
【分类号】:S812.2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密度是土壤“新碳”的累积与土壤固有“旧碳”的分解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农地退耕后,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打破了SOC密度的平衡关系,即形成所谓的“碳源”或“碳汇”过程[1-4]。农地-草地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增加,土壤生物量增大[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芳;刘领;李志超;上官周平;;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草业学报;2015年10期

2 田耀武;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向勇;;三峡库区兰陵溪流域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J];生态学杂志;2015年01期

3 闫瑞瑞;辛晓平;王旭;闫玉春;邓钰;杨桂霞;;不同放牧梯度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变化及固碳效应[J];生态学报;2014年06期

4 孙悦;徐兴良;KUZYAKOV Yakov;;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4年01期

5 王若梦;董宽虎;何念鹏;朱剑兴;代景忠;施侃侃;;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6 张涛;李永夫;姜培坤;周国模;刘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库特征与土壤呼吸研究综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7 黄志霖;田耀武;肖文发;马德举;;三峡库区防护林土壤有机碳的累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田耀武;黄志霖;肖文发;;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植物种类及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9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10 王俊明;张兴昌;;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J];草业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潘成忠;鞠洪秀;;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4期

2 郭灵辉;高江波;吴绍洪;郝成元;赵东升;;1981—2010年内蒙古草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敏感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07期

3 陈婷;郗敏;孔范龙;李悦;庞立华;;枯落物分解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6年07期

4 程林森;程伟;卞正富;雷少刚;;煤矸石复垦对小麦根系分泌特征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5 LI Xi-liang;LIU Zhi-ying;REN Wei-bo;DING Yong;JI Lei;GUO Feng-hui;HOU Xiang-yang;;Linking nutrient strategies with plant size along a grazing gradient: Evidence from Leymus chinensis in a natural pasture[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6年05期

6 刘新;黄庆慧;江和龙;宋娜;;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7 孙霞;丁娓;贾宏涛;金俊香;;模拟放牧对天山北坡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年03期

8 张继旭;张继光;申国明;王瑞;高林;李志刚;戴衍晨;孟贵星;向必坤;张忠锋;;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烟田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6年03期

9 邱曦;吕茂奎;黄锦学;李伟;赵本嘉;张浩;王恩熙;谢锦升;;不同培养温度下严重侵蚀红壤的有机碳矿化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6年03期

10 熊淑萍;丁世杰;王小纯;马新明;吴懿鑫;杜盼;于旭昊;;影响砂姜黑土麦田土壤氮素转化的生物学因素及其对供氮量的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牛树奎;绍潇;张晨;;森林生态系统内灌草植被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4年03期

2 甄伟;黄玫;翟印礼;陈珂;龚亚珍;;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5期

3 王若梦;董宽虎;何念鹏;朱剑兴;代景忠;施侃侃;;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4 支俊俊;荆长伟;张操;吴嘉平;倪治华;陈红金;徐进;;利用1:5万土壤数据库估算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5 黄志霖;田耀武;肖文发;马德举;;三峡库区防护林土壤有机碳的累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6 葛立雯;潘刚;任德智;杜玉婕;郑祥蕾;;西藏林芝地区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7 田耀武;黄志霖;肖文发;;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植物种类及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8 马承恩;孔德良;陈正侠;郭俊飞;;根系在凋落物层中的生长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9 路秋玲;王国兵;杨平;郑阿宝;阮宏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碳库碳储量估算方法的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汪金松;赵秀海;张春雨;康峰峰;尚宝山;池青俊;;改变C源输入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6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91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91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