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呼伦贝尔退化草场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微生物改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5:39

  本文关键词:呼伦贝尔退化草场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微生物改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呼伦贝尔退化草原 丛枝菌根真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微生物改良


【摘要】:草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人类长期的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草原退化现象严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形成菌根结构,并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也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了呼伦贝尔长期放牧干扰形成的不同退化程度下牧草根段侵染率、AM真菌多样性的变化,根据土壤因子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并试图利用AM真菌对退化草场进行改良,从温室盆栽实验和天然草场实验验证该改良剂对退化草场土壤和牧草生长的改良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结构数量、总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土壤p H值和E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随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并与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EC值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样品DNA中扩增AM真菌特异性片段并采用DGGE技术对AM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变性剂梯度范围为30%-50%的PCR-DGGE分析表明,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变化均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且都与土壤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将AM真菌联合腐殖酸和JD37共同作用于退化草场土壤,探究其对土壤和牧草的改良效应。预实验结果表明,AM真菌菌剂联合质量分数为0.15%的腐殖酸或稀释倍数为100的JD37发酵液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将这三种成分共同作用于退化草场土壤,结果显示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及牧草生长、菌根侵染率均有显著改良效果。选用粒径小于0.3mm的草炭作为JD37的吸附载体,并加入AM真菌菌剂与腐殖酸,共同研制出适用于退化草场土壤的微生物改良剂。退化草场土壤在施用改良剂两个月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生物活性显著提高,并显著促进牧草生长,说明施加退化草场改良剂对土壤养分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且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在天然退化草场的禁牧区与放牧区进行原位修复,并分别设置改良剂大剂量组(80kg/亩)、小剂量组(60kg/亩)处理组。实验结果显示,放牧区对照组土壤本身肥力较低、植被低矮,施加60kg/亩的剂量加之放牧干扰,收效甚微。但施加80kg/亩的大剂量后,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修复效果较理想。禁牧区由于围栏后已具有一定修复效果,退化程度减弱,60kg/亩的剂量已具有理想修复效果。这些研究结果为了解并利用土壤中AM真菌资源与功能,以及改良剂今后的市场推广及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草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呼伦贝尔退化草原 丛枝菌根真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微生物改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呼伦贝尔草原10-11
  • 1.1.1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现象11
  • 1.1.2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成因11
  • 1.2 丛枝菌根真菌11-16
  • 1.2.1 AM真菌多样性12-13
  • 1.2.2 AM真菌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13-15
  • 1.2.3 PCR-DGGE技术在AM真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15-16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6-18
  • 第2章 呼伦贝尔退化草场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18-35
  • 2.1 试验材料18-20
  • 2.1.1 研究地自然概况18-20
  • 2.1.2 主要试剂20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20
  • 2.2 试验方法20-26
  • 2.2.1 土壤样品采集20
  •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20
  • 2.2.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20-22
  • 2.2.4 牧草根段菌根侵染率的测定22
  • 2.2.5 草原土壤DNA提取与纯化22-24
  • 2.2.6 AM真菌特异性片段巢式PCR扩增24-25
  • 2.2.7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25
  •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25-26
  • 2.3 结果与分析26-33
  • 2.3.1 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26-27
  • 2.3.2 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27
  • 2.3.3 不同退化程度下牧草根段菌根侵染率的变化特征27-28
  • 2.3.4 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28
  • 2.3.5 DNA提取与纯化28-29
  • 2.3.6 AMF基因片段的扩增29-30
  • 2.3.7 凝胶变性梯度范围确定30
  • 2.3.8 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土壤AM真菌PCR-DGGE分析30-31
  • 2.3.9 聚类分析31-32
  • 2.3.10 AM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32
  • 2.3.11 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32-33
  • 2.4 小结33-35
  • 第3章 AM真菌联合外源物对退化草场的土壤改良效应35-45
  • 3.1 试验材料35-37
  • 3.1.1 供试土壤35-36
  • 3.1.2 供试植物36
  • 3.1.3 供试AM真菌菌株及外源物36-37
  • 3.1.4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37
  • 3.1.5 主要仪器和设备37
  • 3.2 试验方法37-40
  • 3.2.1 供试土壤的采集37-38
  • 3.2.2 预实验38-39
  • 3.2.3 实验设计39
  • 3.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39
  • 3.2.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39
  • 3.2.6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39
  • 3.2.7 牧草生物量的测定39-40
  • 3.2.8 牧草叶绿素含量的测定40
  • 3.2.9 牧草菌根侵染率的测定40
  • 3.2.10 JD37菌株的活化40
  • 3.2.11 数据分析40
  • 3.3 结果与分析40-44
  • 3.3.1 不同改良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40-41
  • 3.3.2 不同改良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41-42
  • 3.3.3 不同改良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42
  • 3.3.4 不同改良处理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42
  • 3.3.5 不同改良处理对牧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2-43
  • 3.3.6 不同改良处理对牧草菌根侵染率的影响43-44
  • 3.4 小结44-45
  • 第4章 微生物改良剂的研制及对退化草场土壤的改良效应45-53
  • 4.1 试验材料45-46
  • 4.1.1 供试土壤45
  • 4.1.2 供试植物45
  • 4.1.3 载体选择及预处理45-46
  • 4.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46
  • 4.1.5 主要仪器46
  • 4.2 试验方法46-48
  • 4.2.1 微生物改良剂固体剂型的制备46
  • 4.2.2 实验设计46-47
  • 4.2.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47
  • 4.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47
  • 4.2.5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47
  • 4.2.6 牧草生物量的测定47
  • 4.2.7 牧草叶绿素含量的测定47-48
  • 4.2.8 牧草菌根侵染率的测定48
  • 4.2.9 JD37菌株在两种牧草根部的定殖情况48
  • 4.2.10 数据分析48
  • 4.3 结果与分析48-52
  • 4.3.1 施用改良剂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48-49
  • 4.3.2 施用改良剂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49
  • 4.3.3 施用改良剂后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49
  • 4.3.4 施用改良剂后对牧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9-50
  • 4.3.5 施用改良剂期间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50-51
  • 4.3.6 施用改良剂期间AM真菌侵染率变化与JD37定殖情况51-52
  • 4.4 小结52-53
  • 第5章 微生物改良剂的退化草场应用实验53-61
  • 5.1 试验材料53-54
  • 5.1.1 研究地概况53-54
  • 5.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54
  • 5.1.3 主要仪器54
  • 5.2 试验方法54-56
  • 5.2.1 草场实验样方设计与建立54-55
  • 5.2.2 改良剂施用方式55
  • 5.2.3 土壤样品采集55
  • 5.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55
  • 5.2.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55-56
  • 5.2.6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56
  • 5.2.7 产草量、草高、盖度的测定56
  • 5.2.8 牧草菌根侵染率的测定56
  • 5.2.9 数据分析56
  • 5.3 结果与分析56-60
  • 5.3.1 施用不同剂量改良剂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草场实验)56-57
  • 5.3.2 施用不同剂量改良剂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草场实验)57
  • 5.3.3 施用不同剂量改良剂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草场实验)57-58
  • 5.3.4 施用不同剂量改良剂后对植被的影响(草场实验)58
  • 5.3.5 施用改良剂后对牧草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草场实验)58-60
  • 5.4 小结60-61
  • 总结61-62
  • 参考文献62-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植保、农机简讯[J];台湾农业情况;1986年01期

2 ;信息集锦[J];湖北农业科学;1987年05期

3 魏谨孝;;治疗真菌腐烂病的新方法[J];国外林业;1989年01期

4 ;治疗真菌腐烂病的新方法[J];新疆林业;1993年05期

5 ;植物也有免疫机能[J];河南科技;1987年07期

6 任维美;过氧化氢预防真菌感染[J];齐鲁渔业;1996年01期

7 程树峰;唐芳;伍松陵;;小麦储藏危害真菌生长规律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4期

8 陈渊;;蜂胶治真菌感染指甲效果好[J];中国蜂业;2011年02期

9 段生;;五种抗真菌兽药的药性及使用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4年06期

10 黄银君;王光亚;;牛真菌性流产研究概况[J];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平;;医院内真菌感染010801[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何介武;喻飞;王佑清;周玉枝;;我院150例真菌感染的分析[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牛云彤;李少平;孙妮;王敬;王丹敏;李贤慧;;武警部队运输和训练人群真菌感染调查[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王彩琴;梁根秀;段韶云;;临床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药敏分析[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夏媛;;老年住院患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沈银忠;卢洪洲;;新发真菌感染[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谢振宇;祁浩;程金妹;郭玉德;;真菌在上呼吸道病理的作用(俄文文献综述)[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罗高兴;彭毅志;聂志宏;张晓兵;庄颖;袁志强;张立辉;周秘;程文广;吴军;张家平;罗奇志;;临床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冉玉平;;复杂真菌感染诊治经验分享[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烧伤后真菌感染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卫东;小小真菌里大乾坤[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华凌;将真菌化敌为友[N];科技日报;2013年

3 常丽君;蚂蚁感染真菌后行为大变[N];科技日报;2011年

4 程文沁;真菌耐药困局寻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贾岩;抗真菌用药的多学科考量[N];医药经济报;2014年

6 孟淑娟;如何减少癣的自身蔓延[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 余进;真菌感染早诊 抢回救治时间[N];健康报;2011年

8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 教授 段德卿;老人肺部疾病应防真菌感染[N];家庭医生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徐棣军;别把真菌感染误当皮炎湿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乐民;警惕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致真菌感染[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涛;抗真菌化合物bacilysin的制备、抑菌机制研究及结构改造的探索[D];浙江大学;2016年

2 孙晓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主要病原真菌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红娟;Lactobacillus casei AST18抗真菌代谢产物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4 胡荣;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来源及漱口预防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雅玲;养殖环境真菌气溶胶及相关真菌毒素的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吴秀祯;双联苄类化合物羽苔素E的抗真菌机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晓利;病原性丝状真菌快速诊断和鉴定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8 袁长婷;核糖体RNA基因间隔区ITS及IGS在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9 王志东;伊曲康唑γ-干扰素对真菌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蕾;基于四氢萘骨架结构的新型CYP51抑制剂的合成及抗真菌生物活性评价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刘傲;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石蜡包埋肺组织中真菌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万秋风;重症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真菌培养的临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杨宏军;老年住院患者口腔真菌定植状况及药敏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李梦瀛;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活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寇书萌;呼伦贝尔退化草场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微生物改良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许丽波;实验动物模型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快速鉴定、诊断[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国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付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包琼凌;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99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099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