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基于土壤和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对高寒草地退化演替的判别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08: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土壤和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对高寒草地退化演替的判别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黄河源区 高寒草甸 草甸土壤 稳定同位素 碳氮密度


【摘要】:稳定同位素技术、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被认为是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中三大现代技术,其中,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将该技术应用于高寒草甸退化方面研究还鲜有报道。研究针对国际上关于高寒草甸退化与否的争议,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植物和土壤中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比较植物与土壤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揭示土壤碳循环的干扰,研究高寒草甸长时间和大空间尺度生态过程与机制,揭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规律。样品采自黄河源区玛沁县和达日县的高寒草甸,共采集植物种样品58个,样方植物样32个,土壤样品180个。分析了区内主要植物、退化草甸(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以及人工改良高寒草地土壤与地上植被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58种主要植物碳元素含量在28.64%~51.55%之间变化;氮元素含量介于0.89%~4.04%;δ13C值变化范围介于-29.50‰~-24.69‰;δ15N值介于-4.57‰~8.32‰之间。58种主要植物均属C3植物,没有发现C4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低的年均温可能是制约该区C4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2)不同样地植物碳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人工草地(45.54±1.49%)未退化草甸(43.18±0.89%)轻度退化草甸(42.18±1.25%)严重退化草甸(39.68±2.63%),氮元素平均含量依次为2.28%、2.30%、2.13%和2.10%,草甸退化能引起植物碳含量的降低,但对植物氮含量影响不显著。3)不同覆被高寒草甸植物δ13C值主要集中在-27.00‰至-26.00‰间,δ15N值主要集中在-1.00‰~1.00‰。植物δ13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但δ15N值不存在该趋势,群落植物组成变化是导致δ13C值降低的主要因素。4)不同覆被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浓度介于1.28~4.08%之间,全氮浓度介于0.16~0.44%之间,土壤碳氮比在最小值为7.89,最大值为9.97,平均碳氮比为8.7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浓度和土壤总氮(TN)浓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植物根系以及进入土壤的凋落物分布于上层土壤密切相关。土壤碳氮比变化反映了有机物质的矿化差异。5)未退化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严重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0~30cm土壤碳密度依次为8.17、7.14、6.67和6.46kg·m-2,全氮密度依次为0.94、0.83、0.77、0.75kg·m-2。植被退化和建立人工草地引起土壤碳氮密度的显著降低,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6)高寒草甸土壤δ13C值介于-25.42‰~-24.20‰之间,高出植物δ13C值近2个千分点;δ15N值介于3.37‰~4.69‰之间,显著高于大气δ15N值。不同覆被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δ13C值,还是δ15N值均存在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的趋势。植物吸收、生长有利于12C和14N的输出,而将较重的15C和15N留在了土壤中。7)人工草地土壤(0~30cm)δ13C值要比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的均低,但δ15N值显著地高于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的(P0.05)。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甸的δ13C值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土层中,而在10~30cm土层中无显著差异(P0.05)。退化草地翻耕造成土壤有机碳的损失,继而引起稳定13C的相对丰富度减少。人工草地植物生长势强,形成的地上生物量多,吸收了较多的土壤氮素14N,导致土壤δ15N升高。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年,周华坤,沈振西;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形成过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J];草地学报;2001年03期

2 姚德良,张强,沈振西,谢正桐;高寒草甸小气候考察研究[J];草地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慧春;赵修堂;王启兰;;青海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J];青海草业;2006年04期

4 吴世仁;马玉秀;;甘南州高寒草甸草原昆虫区系调查简报[J];甘肃农业;2008年02期

5 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6 范晓梅;刘光生;王一博;任东兴;王根绪;;长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变化对蒸散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6期

7 罗亚勇;张宇;张静辉;卡召加;尚伦宇;王少影;;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02期

8 张裴雷;方华军;程淑兰;徐敏杰;李林森;党旭升;;增氮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甲烷吸收的早期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3期

9 虎彪;;金川县高寒草甸植被的特征及其利用途径的初步探讨[J];中国牦牛;1985年04期

10 刘海原;;玉树地区高寒草甸的类型及其利用价值[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王长庭;王启兰;;高寒草甸两种类型植物对甲烷汇的影响[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李月梅;曹广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秀红;郑度;;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王文颖;;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张力;刘彩琴;郑中朝;周学辉;肖西山;焦婷;冯瑞林;李伟;苗小林;;青海三角城种羊场高寒草甸草场氮、硫的季节变化及其盈缺分析[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6 姚德良;张强;谢正桐;;高寒草甸陆气水热交换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7 孙飞达;龙瑞军;;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陶贞;沈承德;孙彦敏;高全洲;易惟熙;李英年;;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李希来;张静;;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平;赵新全;徐世晓;赵同标;赵伟;;冬季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种群对实验增温响应的初步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张目 朱国亮;丰腴的青藏高寒草甸草枯畜减[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陈建明;漫游伊犁草原[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琳;资源有效性对植物及其共生丛枝菌根真富群落的调控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苗福泓;青藏高原东北缘草地植物群落对放牧利用强度和降水变异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3 芦晓飞;西藏米拉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张世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章志龙;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花期物候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7 刘佳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本植物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文淑均;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种子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e,

本文编号:1179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179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