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bFGF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效果观察

发布时间:2017-11-26 05:28

  本文关键词:bFGF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效果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大鼠 角膜 碱烧伤 治疗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摘要】:角膜损伤是兽医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该病可造成角膜感染、混浊及新生血管,形成瘢痕,使透明度下降,严重者引起角膜溃疡,继而穿孔。若治疗不当,部分疾病还可继发前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本试验使用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模拟动物角膜损伤的临床特点,联合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地塞米松(DXM)、妥布霉素(TOB)点眼治疗,通过对大鼠角膜缺损、角膜混浊度、新生血管的临床评分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评价联合用药对角膜损伤的治疗效果,为动物角膜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资料。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5只,体重200-250g,将直径4mm的圆形滤纸片用lmol/L NaOH溶液浸湿,置于角膜中央,1min后取走滤纸片,并用无菌生理盐水洗除角膜表面多余液体,制成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将碱烧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五组:A组为碱烧伤组(n=20),B组使用bFGF(n=20), TB组为TOB与bFGF联合用药(n=20),TD组为TOB与DXM联合用药(n=20),TDB组为bFGF、TOB与DXM联合用药(n=20)。A组不予用药;B组点眼治疗,3次/日,1滴/次;TB、TD、TDB组每种药间隔1h点眼1次,3次/日,1滴/次。每组于造模后第1、3、7、14、21和35天用眼压计测量眼内压,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角膜水肿、新生血管及上皮修复的情况并记录评分。分别在造模后第3、7、14和35天采集大鼠角膜,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如下:(1)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可见角膜水肿、混浊,透明度下降,但虹膜纹理可见。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损伤区域的角膜上皮细胞完全缺失,基质层间隙增大,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基质层与内皮层分离。(2)大鼠角膜混浊度比较:用药后第1天,TDB组与其他组相比其混浊度最低,且在第1天和3天时显著低于A组(P0.01);第7天时,TDB组混浊度极显著低于A组(P0.01),与TD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4天时,TDB组均显著低于A、B组(P0.01)和TB组(P0.05),但与T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比较:治疗后第1天,各组角膜均无新生血管形成;第3天时,角膜上出现新生血管,TDB组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1),但与TB组、T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时,TDB组明显少于A组、B组和TB组(P0.01),但与TD组无显著性差异;第14天时,TDB组也明显少于A组、B组和TB组(P0.01),但与T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4)大鼠角膜缺损率比较:治疗后第1天,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第3天时,TDB组角膜缺损率显著低于A组(P0.01),但与B组、TB组和TD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时,TDB组与其他4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14天,TDB组角膜缺损率显著低于TD组(P0.01),但与A组、B组和T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5)大鼠眼内压比较:治疗第1天时,TDB组与正常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7天时,TDB组高于正常眼压,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4、21天时,TDB组低于正常眼压,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5天时,TDB组低于正常眼压,呈极显著差异(P0.01)。(6)大鼠角膜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第3天时,TDB组角膜上皮细胞愈合1-2层,细胞形态基本完整,上皮层和基质层连接处不平整,排列稍许紊乱,但细胞之间紧密相联,未见明显间隙与裂痕,炎性细胞少;A组上皮细胞缺失,基质细胞向缺损部位填补,损伤边缘的角膜上皮层水肿,有大泡状病变,基质层间隙增大,排列紊乱,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第7天时,TDB组角膜上皮细胞愈合2-3层,细胞形态趋向完整,上皮层与基质层连接处相对平整,基质层未见炎性细胞浸润;A组上皮层缺失,炎性细胞分布于胶原纤维间隙,基质层上部出现渗出物。第14天时,TDB组上皮增生为5-6层,但在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和最外层出现空泡样变化,细胞连接不紧密,基质层间隙增大,但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和红细胞;A组角膜上皮层愈合不均,基质层间有大量新生血管和成熟红细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第35天时,TDB组角膜上皮的层数变少,上皮层内有空泡样变化,基质层间隙大,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内有炎性细胞浸润;A组角膜上皮己基本愈合,呈4-5层,角膜基质层出现大量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间隙有新生血管和成熟红细胞。综上所述,bFGF、DXM和TOB联合使用7天可抑制角膜炎性反应,减轻角膜水肿程度,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角膜碱烧伤的愈合。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7.6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娟;吴涵;姚克;Jae Chan Kim;;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参与和促进家兔角膜碱烧伤愈合的机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华成茹;;治疗角膜碱烧伤一例[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严军;杨恬;黄文琪;肖桃元;邹卫东;可金星;;兔中央角膜碱烧伤后修复的扫描电镜观察[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叶娟;吴涵;姚克;Jae Chan Kim;;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参与和促进家兔角膜碱烧伤愈合的机理研究[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识;马庆杰;郝继龙;谷树严;;电离辐射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所致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陈滨;柏林;马庆杰;;电离辐射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所致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7 赵伟;蒋爱华;刘祖国;;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对周细胞募集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雷朝霞;;复方丹参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联用治疗角膜碱烧伤[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陈鹏;张翠萍;梁洁;高荣莲;马萍;康宏向;;KGF-2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形态计量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10 袁进;陈家祺;周世有;王铮;顾建军;邵应峰;黄挺;;IL—1ra基因原位转染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邱培瑾;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增殖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柯屹峰;多糖水凝胶结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3 周鸿雁;辐射对角膜碱烧伤、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鹏程;SDF-1/CXCR4与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艳;适合人工角膜植入的兔眼角膜碱烧伤模型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眼角膜碱烧伤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贤;NADPH氧化酶在角膜碱烧伤中作用的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4 李璐瑶;bFGF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效果观察[D];扬州大学;2016年

5 幸正茂;他可莫司滴眼液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林再雄;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7 武英;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对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刘晓坤;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陈向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10 谢敏;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视网膜病理改变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28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228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d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