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猪MNSFβ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及促凋亡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07:31

  本文选题:猪MNSFβ基因 切入点:猪BCL-G基因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单克隆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因子-β(Monoclonal Nonspecific Suppressor Factorβ,MNSFβ)是一种在机体内广泛分布的非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因子,又是一种新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和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可与不同的靶蛋白结合调控信号通路,在免疫调节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小鼠上被广泛研究,但其功能在猪中鲜有报道,猪是一种比小鼠更理想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对猪MNSFβ(p MNSFβ)基因的研究将为人类MNSFβ基因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针对p MNSFβ基因的促凋亡功能展开研究,探究p MNSFβ是否与p BCL-G发生相互作用以及p MNSFβ与p BCL-G结合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瞬时转染和新霉素(G418)筛选稳定表达GFP-p MNSFβ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SUVEC),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鉴定,稳定表达GFP-p MNSFβ的SUVEC细胞株构建成功。2.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pMNSFβ与pBCL-G蛋白能够发生相互作用。3.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细胞核染色发现,随着星孢菌素(STS)浓度的提高,皱缩、变圆、脱落、体积缩小,Hoechst 33342染色的细胞核内呈现亮蓝色荧光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越来越明显,细胞凋亡的数量也相应增多。而且与对照组(GFP)相比,实验组(GFP-pMNSFβ)的细胞凋亡特征更明显。4.用Annexin V-PE与PI进行双重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稳定表达的pMNSFβ蛋白对STS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BCL-G与p MNSFβ蛋白共表达协同促进STS诱导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通过实验获得稳定表达GFP-p MNSFβ的SUVECs细胞株,证明了p MNSFβ能够促进STS诱导的细胞凋亡,阐明了p MNSFβ与p BCL-G蛋白能够发生相互作用,且p MNSFβ与p BCL-G蛋白对STS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协同促进作用。
[Abstract]:Monoclonal Nonspecific Suppressor Factor 尾 (MNSF 尾)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non-antigen-specific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 and it is also a new apoptosis regulator and a potential tumor suppressor.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munomodulation and apoptosis. It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mice in recent years, but its function is rarely reported in pigs. Pig is a more ideal animal model than mice. The study of porcine MNSF 尾 p MNSF 尾 gene will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human MNSF 尾 gene and related disease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apoptotic function of p MNSF 尾 gene. To explore whether p MNSF 尾 interacts with p BCL-G and the effect of p MNSF 尾 binding with p BCL-G on apopto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table expression of GFP-p MNSF 尾 in porcine umbilical vein blood was screened by transient transfection and neomycin G418). The tube endothelial cell line was identified by invert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western blot. The stable expression of GFP-p MNSF 尾 in SUVEC cell line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2. The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showed that pMNSF 尾 could interact with pBCL-G protein.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nuclear staining, it wa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GFP-p MNSF 尾, it shrinks, becomes round and falls off. The typical apopto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right blue fluorescence and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the nuclei stained by Hoechst 33342 were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the cells with Hoechst 33342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poptotic characteristics of GFP-pMNSF 尾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more obvious. 4. Double staining with Annexin V-PE and Pi combined with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The stable expression of pMNSF 尾 protei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apoptosis induced by STS. The coexpression of p BCL-G and p MNSF 尾 protein co-promoted the apoptosis induced by STS. In conclusion, SUVECs cell lines expressing GFP-p MNSF 尾 stably we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It was proved that p MNSF 尾 could promote apoptosis induced by STS, and that p MNSF 尾 and p BCL-G protein coul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p MNSF 尾 and p BCL-G protein had synergistic effect on STS induced apoptosi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梅林,陈焕春;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在兽医病毒学领域研究动态[J];动物医学进展;2000年04期

2 刘燕;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和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2年11期

3 高照全,魏钦平,张继祥,杨洪强;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高丰,金天明,姜宁,楮秀玲;细胞凋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动物医学进展;2003年06期

5 张星海,郭碧花,杨贤强;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机理探讨[J];福建茶叶;2003年01期

6 孙培明,王志亮,李玉保,鲍恩东;热应激蛋白70与细胞凋亡[J];中国动物检疫;2003年06期

7 薛占永,呼秀智;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曾林;钟仰进;梁红;曹阳;;细胞凋亡的研究及进展[J];广东蚕业;2003年03期

9 刘会娟;姜龙;;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6年02期

10 陈庆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应用[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颖丽;李前忠;;不同亚细胞位置的细胞凋亡蛋白质的结构特性分析[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孙英丽;赵允;朱山;翟中和;;植物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刘二龙;袁慧;;锌与细胞凋亡[A];2003全国家畜内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4 邱洁;高海青;;锌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进展[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俞雅萍;;细胞凋亡的机制及途径和影响因素[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于青;袁伟杰;姚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足细胞凋亡的机制[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季宇彬;尹立;汲晨锋;;调控细胞凋亡的线粒体因素[A];肿瘤病因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诊疗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经纬;汤长发;;运动中细胞凋亡的线粒体变化特征[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蒲小平;李长龄;屠鹏飞;宋志宏;;中药肉丛蓉成分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江键;宋诚荣;崔黎丽;方影;王小平;;静电场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初步探讨[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东;“细胞凋亡”与临床医学[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张志军;细胞凋亡与中医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细胞凋亡疗法”正逐步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途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记者张建松;治疗癌症新途径:细胞凋亡疗法[N];科技日报;2002年

5 李明辉;“细胞凋亡”治癌症[N];医药导报;2002年

6 洪敏;细胞凋亡研究引人关注[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陶春祥;细胞凋亡对心脏疾病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梁媛媛;薛定:发现癌症“开关”[N];北京科技报;2010年

9 高书明;诱导癌细胞凋亡[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勇汇;中药诱导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利;系列多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张浩;从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研究铅诱发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的效应与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何欣怡;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抑制家蚕BmN细胞凋亡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冯全服;从线粒体途径研究川芎嗪诱导HepG2细胞凋亡效应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晓倩;高糖诱导Bim蛋白高表达而促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15年

6 孙健玮;PTEN基因负调控Raf1磷酸化的作用及其对PC3细胞凋亡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7 徐林艳;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TNFRSF10B和CFLAR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樊庆端;生物调控网络的建模与动力学行为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9 王德选;WNK_3对钠氯协调转运子的调节及在胚肾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叶嘉;Nogo-B在急性肺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璐璐;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人胚肾细胞(HEK293)的毒理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张薇;蒜头果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3 唐建国;视黄醇X受体出核抑制对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安璐;3-氯-1,2-丙二醇细胞毒性及其诱导HEK293细胞凋亡途径探究[D];江南大学;2015年

5 杨翔;Procaspase-8的异常表达抑制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昌明;I3C通过调控p53泛素化对喉癌Hep-2细胞凋亡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7 彭涵;共轭亚油酸对仔猪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8 李立辉;ΔFosB通过MMP-9调控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鑫铖;Hedgehog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贾琼琼;MicroRNA-214对H_2O_2损伤L6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6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666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