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黄曲霉毒素污染玉米及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鸡不同阶段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0 17:34

  本文选题:黄曲霉毒素 + 吸附剂 ; 参考:《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以黄曲霉毒素B1为主要污染毒素的自然霉变玉米和由水合硅铝酸钠钙与酵母细胞壁构成的混合吸附剂对肉鸡不同阶段生产性能、肉鸡健康、组织残留的影响。试验采用2x2试验因子设计在三个阶段实施,即二种玉米来源:霉变玉米和正常玉米;二种吸附剂添加量:0kg/t和2.5kg/t。三个试验阶段:前期(1-21d),后期(22-41d)以及全期(1-41d)三个阶段。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结果如下:(1) 霉变玉米显著地降低了肉鸡1-21d均重、体增重、采食量、体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后期试验组与全期试验组22-41d、1-41d体增重、后期试验组22-41d采食量和全期试验组1-41d平均采食(P0.05);吸附剂显著提高了肉鸡1-21d均重、体增重和后期试验组1-41d体增重(P0.05)。(2) 霉变玉米显著降低了肉鸡21d血液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全期试验组41d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吸附剂显著降低了霉玉米对肉鸡21d肌酐含量和后期试验组41d谷丙转氨酶活性,全期试验组41d尿酸水平的影响(P0.05)。(3) 霉变玉米显著提高了肉鸡21d脾脏、胸腺、法氏囊和后期试验组、全期试验组41d脾脏脏器指数(P0.05),而吸附剂显著降地低了21d肾脏指数、提高了全期试验组41d脾脏指数(P0.05);在饲喂霉变玉米的条件下添加吸附剂显著的降低了肉鸡的21d法氏囊指数和全期组41d脾脏指数(P0.05)。(4) 霉变玉米显著降低了21d血液和肝脏中GSH-PX活性、21d血液和十二指肠中CAT活性(P0.05),吸附剂显著地降低了21d空肠MDA含量(P0.05);在饲喂霉变玉米的条件下添加吸附剂显著的提高了21d血液T-SOD、GSH-PX、空肠T-SOD和回肠GSH-PX活性,显著降低了21d肝脏、十二指肠和空肠MDA含量(P0.05)。霉变玉米显著降低了全期试验组41 d十二指肠T-SOD活性、后期试验组肝脏CAT活性、全期试验组41d回肠T-SOD含量(P0.05),在饲喂霉变玉米的条件下添加吸附剂显著降低了前期组41d肝脏CAT活性,全期试验组血液T-SOD活性和全期试验组41 d十二指肠GSH-PX活性(P0.05)。(5) 霉变玉米显著降低了21d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绒隐比和提高了21 d、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P0.05)。吸附剂显著升高了21d十二指、空肠、回肠绒隐比、绒毛高度和21d空肠、回肠绒隐比,降低了21d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霉变玉米显著降低了全期和后期试验组的41d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降低了前期组41d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提高了后期试验组41d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和全期试验组41d空肠隐窝深度;吸附剂显著降低了后期和全期试验组的41d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提高了全期试验组和后期试验组41d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高度;吸附剂显著升高了前期、后期、前期组41d霉玉米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P0.05)。霉变玉米显著地降低了21d空肠麦芽糖酶活性(P0.05),吸附剂显著提高了21d空肠蔗糖酶活性,在饲喂霉变玉米的条件下添加吸附剂显著提高了21d空肠蔗糖酶活性(P0.05)。吸附剂会显著提高全期组41d蔗糖酶活性(P0.05)。(6) 霉变玉米显著地提高了21d、41d期肝脏、血液中残留水平(P0.05)。吸附剂显著地降低了21d和41d肝脏、血液残留水平(P0.05)。前期试验组残留未检出水平,显著低于全期和后期试验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饲喂霉交玉米的条件下添加吸附剂可显著降低41d肝脏、血液残留;霉变玉米显著升高了后期和全期试验组41d肝脏、血液中残留,对前期试验组影响不显著;吸附剂显著降低了后期和全期试验组41d肝脏、血液残留,对前期试验组影响不显著。全期采食霉变玉米组41d血液和肝脏有最高残留水平(P0.05)。综上所述,饲喂霉变玉米显著降低肉鸡生产性能,影响肠道发育,损伤肝脏结构与抗氧化功能,且前期饲喂霉变玉米对肉鸡生产性能影响大于后期:添加吸附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霉变玉米的毒性效应。霉变玉米组对全期试验组在肉鸡上的毒性效应幅度大于后期试验组,同时吸附剂对全期试验组肉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改善幅度大于后期试验组。前期试验组在22--41d饲喂正常玉米后,生产性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但肝脏和十二指肠部分指标仍存在损伤。在霉变玉米中添加吸附剂可减少AFB1在肝脏和血液中残留,前期试验组在41d无AFB1残留检出。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flatoxin B1 as main contaminated toxin and mixed adsorbent composed of hydrated sodium silicoaluminate and yeast cell wall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 broiler health and tissue residu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roiler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 1 ) The moldy cor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weight of 1 - 21 days , body weight gain , feed intake and body weight gain ( P0.05 ) .
( 2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activity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 P0.05 ) .
( 4 ) The activity of GSH - PX and CAT in the blood and duodenum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 P0.05 ) .
The activities of T - SOD , GSH - PX , T - SOD and GSH - PX in 21 day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
The adsorb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ecess depth of the duodenum in the late and full - period trial groups , and increased the villi height of the duodenum and jejunum in the whole - period trial group and the late - stage test group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ucrose in the liver and bloo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 P0.05 ) .
Co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liver and blood residues in the liver and blood in the late stage and the whole period test group , an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arly test group .
In conclusion , the effect of corn on the production of broil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later stage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玉米不宜室外吊挂储存[J];湖北植保;2003年03期

2 方海林;玉米不宜室外吊挂储存[J];农家顾问;2004年04期

3 方英杰,崔国华,周云,张春禄;论辽宁西北地区农户玉米售前储藏[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年04期

4 ;玉米的贮藏[J];农村养殖技术;2006年24期

5 熊飞;;玉米做饲料应注意的问题[J];农村养殖技术;2011年14期

6 杨北南;徐忠文;;玉米的储藏特点及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6期

7 徐洪昌;;玉米的储藏特性[J];养殖技术顾问;2013年01期

8 毛志怀,曹崇文;玉米低温干燥和霉变过程的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1986年03期

9 何润华;;玉米干燥方法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10 卢利军,赵中文,刘晶,林树仁,居峰,张少杰,肖松;烘干玉米质量分析与控制[J];玉米科学;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郝立群;;浅析影响烘后玉米水分不均匀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A];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4年

2 何学超;肖学彬;杨军;李远新;张凤枰;冉丽;张蓉健;王舜华;冯永建;王德谦;唐晓芹;程建华;;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的研究[A];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4年

3 崔国华;胡振义;李雅莲;安宁;李万军;程兴杰;徐波;;不同品质玉米在烘干过程中破碎率、裂纹率指标的合理确定[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4 于文革;李昶泰;于国珑;;辽宁中部商品粮基础地玉米水分盈亏时空特征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曹翠玲;李生秀;;氮素形态对玉米水分状态等生理特性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许翠华;张维琴;赵立群;苏江顺;马彦昆;李景云;;半干旱地区玉米水分效率与土壤肥力及种植密度的综合效应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胡笑涛;康绍忠;Neil Hansen;Allan A.Andales;;科罗拉多州东部平原限水灌溉对玉米生理、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8 吴学军;王艳辉;时广明;;科学管理饲料,正确使用饲料,减少饲料浪费,提高经济效益[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养猪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兴军;;玉米水分吸着等温线类型判定[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现辉;玉米不宜室外堆挂贮存[N];河北科技报;2004年

2 曲小丰;2003:我国玉米价格将振荡上扬[N];粮油市场报;2002年

3 龙粮网;国内市场新玉米陆续进入流通领域[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4 李颖;近期国内玉米市场仍将维持高价坚挺态势[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5 沧州市粮食局 张荣胜;玉米价格:调整即将结束 后市有望走强[N];河北科技报;2007年

6 刘文元;肉蛋价格高,,玉米价格坚挺跟进[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7 梅立红;玉米利好逐步释放 缓慢上扬态势明朗[N];粮油市场报;2006年

8 撰稿 张荣胜 稀雅;玉米市场[N];粮油市场报;2006年

9 梅立红;玉米:利好因素提振市场 强势格局初步形成[N];粮油市场报;2006年

10 李惊涛;春节前国内玉米市场仍将处于僵持阶段[N];粮油市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成业;低温挤压添加淀粉酶的脱胚玉米生产糖浆的糖化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勋基;玉米ZmCIPK12和ZmCIPK21基因的克隆及抗逆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乔富强;玉米、小麦、稻谷蒸汽压片处理对其化学成分、瘤胃发酵和能量价值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听听;玉米和小麦储藏中真菌多样性及真菌毒素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良;超低水分含量小麦和玉米储藏稳定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何姝颖;黄曲霉毒素污染玉米及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鸡不同阶段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红霞;电容式玉米水分测量系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小静;流化床干燥玉米的理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6 赖长喜;杭锦2#多元复混颗粒肥对玉米的生理效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厚华;灌溉、覆盖对玉米生理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丛超;玉米精量灌溉主要控制参数及方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9 曲东亮;基于流动摩擦特性的玉米水分及容重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周启朝;中粮肇东公司玉米检验系统的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15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915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