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湿度对非接触测量肉鸡生理指标变化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4 01:22
本文选题:肉鸡 + 环境温度 ; 参考:《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论文针对我国春夏之交和夏季期间存在的日增温和温度骤升问题,应用未接触性指标研究不同湿度对日增温、温度骤升环境下肉鸡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以期得出各生理指标拐点温度,建立温湿度指数模型,旨在为肉鸡温热环境精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不同湿度日增温肉鸡非接触生理指标模型参数的研究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对日增温环境中肉鸡生理指标变化模型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公鸡180只转入人工气候试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适应期7d,温度20℃,RH为60%。29日龄时,试验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直到试验结束。环控舱内温度每天升高2℃,试验期共9 d,至肉鸡37日龄,环控舱舱内温度升高至38℃,试验期间肉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全程不抓鸡,选择非接触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不让肉鸡产生应激。某变量发生改变的温度称为拐点温度(inflection point temperature,IPt)或上限临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肉鸡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CT)、耳叶温度(earlobe temperature,ET)、小腿温度(leg temperature,LT)、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采食量(feed intake,FI)、饮水量(drinking water,DW)、死亡率(mortality rate,MR)、张口率(gape rate,GR)均存在拐点温度,首先变化的是LT,其产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是24.6~25.1℃,与此同时肉鸡出现张口现象,温度范围是24.7~25℃,之后是ET和CT,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是25~25.1℃、25.5~26.4℃。RR存在两个IPt(IPt1、IPt2),温度范围分别是25.5~27.2℃和32.5~33.3℃,环境温度大于IPt1,RR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大于IPt2,RR随温度升高而下降。FI、DW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为27.1~29.3℃、29.2~29.5℃,环境温度大于IPt后,FI和DW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湿舱CT、ET、LT、RR、FI和DW的IPt值小于中湿和低湿舱。环境温度对肉鸡生理指标影响较大,RH影响较小。FI下降和CT升高的IPt温度可被认为是上限临界温度,4~5周龄肉鸡公鸡CT上限临界温度在25.5~26.4℃范围内;RR开始升高和FI开始下降的上限临界温度分别在25.5~27.2℃和27.1~29.2℃范围内;死亡的上限临界温度在32.7~33.5℃之间。肉鸡死亡时CT高出常数值4.6~5.1℃。4-5周龄肉鸡公鸡不同生理指标有着不同的上限临界温度。建立肉鸡CT的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模型为:THICT1=0.74×Tdb+0.26×Twb。CT随THI值变化的曲线:CT=0.0076×THI2-0.2248×THI+42.281×(R2=0.9196)。试验二:不同湿度骤升温肉鸡非接触性生理指标模型参数的研究试验选取360只体重相近的AA肉鸡,22日龄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18组(6个温度×3个湿度),每组20只鸡,公母各半,适应期(20℃,60%)7 d,6个温度分别为20℃、23℃、26℃、29℃、32℃、35℃。3个湿度分别为35%、60%、85%。试验期早上10:00将环境控制舱温湿度调至设定值,持续3h。结果显示,骤升温下,肉鸡RR、LT、ET和CT均存在拐点温度,首先变化的是RR和LT,发生变化的温度范围分别是21.4~22.6℃和21.4~22℃,随后是CT,其发生变化的温度范围是22.1~26.7℃,之后不久,ET也开始升高,其发生变化的温度范围是23.4~26.2℃,当环境温度超过指标变化的IPt后,随着温度升高,RR、LT、CT和ET升高,而当环境温度达到29.7~31.7℃范围内后,RR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开始下降。CT低湿组IPt显著高于中湿和高湿组,CT中湿组K值显著低于高湿组;ET低湿组C值和IPt值均显著高于中湿和高湿组。中湿组CT的C值和K值均是最小的。湿度对RR各参数均无影响。高湿组C值和K值均最大,但差异不显著。建立肉鸡CT的THI模型为:THI_(CT2)=0.84×T_(db)+0.16×T_(wb)。CT随THI值变化的曲线:CT=0.0107×THI_(CT2)~2-0.3856×THI_(CT2)+44.621(R2=0.709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少帅;甄龙;张敏红;冯京海;彭骞骞;常玉;周莹;李香;李萌;;急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6年02期
2 胡春红;张敏红;冯京海;苏红光;张少帅;;偏热刺激对肉鸡休息行为、生理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年07期
3 苏红光;张敏红;冯京海;吴鑫;胡春红;;持续冷热环境对肉鸡生产性能、糖代谢和解偶联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4年11期
4 陈燕;冯京海;张敏红;刘圈炜;姜礼文;;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氮代谢和氮排放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3年10期
5 韩爱云;左晓磊;姚清国;肖霄;马媛媛;张文娜;;急性高温对肉鸡生理状态及细胞免疫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顾宪红,杜荣,林海;湿度和风速对高温条件下肉仔鸡体热平衡及其血浆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1997年04期
7 傅玲玉,周庆堂,章怀云,陈孝珊;高温对产蛋鸡的血液生化反应[J];中国畜牧杂志;198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秀萍;不同温湿风条件对肉鸡应激敏感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927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92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