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纳帕海高原湿地区域退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本文选题:纳帕海 + 高原湿地 ; 参考:《环境科学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纳帕海高原湿地区域有机碳含量特征,采用空间格网状抽样调查方法,对区域内退化系列下湿地草甸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草甸的退化及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2)从无退化草甸到重度退化草甸,植被地上生物量从321.4 g/m~2降至142.1 g/m~2;(3)在地表至地下50 cm深度范围内,从无退化到重度退化草甸,w(SOC)分别为28.21、20.59、18.01、14.81 g/kg,湿地草甸退化导致w(SOC)下降了近50%,ρ(SOC)从40.92 kg/m~3降至25.23 kg/m~3;(4)狼毒草甸的w(SOC)、ρ(SOC)等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仅次于无退化样地;(5)w(SOC)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湿地草甸植被退化所形成的地上植被盖度及生物量的下降,以及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和土壤容重的增加,最终导致近50%左右的w(SOC)发生流失;此外,若从同类研究中季节性淹水的沼泽或沼泽化草甸转变为该研究中常年出露于水面的草甸景观后,在20 cm土壤深度内将导致45%以上的w(SOC)损失.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wetland area of Napa Plateau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of wetland meadow in degraded seri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spatial grid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meadow and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and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vegetation decreased from 321.4 g/m~2 to 142.1 g / m ~ (2 +) in the depth of 50 cm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ground. From non-degraded to severely degraded meadow, the WSOC was 28.21 ~ 20.59 ~ 18.01 ~ 14.81 g 路kg ~ (-1), and the degradation of wetland meadow resulted in a decrease of about 50, 蟻 ~ (SOC) from 40.92 kg/m~3 to 25.23 kg 路m ~ (3 / 3) 路kg ~ (3) 路kg ~ (-1) 路kg ~ (-1),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water content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and soil bulk density. The decrease of 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biomass, the decrease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increase of soil bulk density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nearly 50% of WSOC,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degradation of wetland meadow vegetation. If the seasonal flooded marsh or marsh meadow in the same study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erennial meadow landscape in this study, the loss of WSOC will be more than 45% in the soil depth of 20 cm.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122) 云南省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建设项目
【分类号】:S8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风琴;;普达措国家公园高原湿地保护与利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2 焦育鑫;;高原湿地——正在枯萎的奇葩[J];百科知识;2009年14期
3 彭涛;;我国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3期
4 王长科,王跃思,张安定,吕宪国;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5期
5 陈桂琛,黄志伟,卢学峰,彭敏;青海高原湿地特征及其保护[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6 张晓云;吕宪国;沈松平;顾海军;;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湿地科学;2008年04期
7 黄余春;田昆;岳海涛;刘朝蓬;赖建东;;筑坝蓄水过程对高原湿地拉市海湖滨植被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8 金城;;高原湿地产甲烷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11期
9 李来兴;青藏高原湿地鸟类物种名录及其保护[J];青海环境;1996年01期
10 朱万泽,钟祥浩,范建容;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J];山地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冬香;期海明;;浅论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的保护[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陈槐;姚守平;吴宁;王艳芬;罗鹏;田建卿;;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时空变异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田建卿;田建卿;王艳芬;东秀珠;吴宁;陈槐;;高原湿地甲烷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赵魁义;娄彦景;;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退化及其保育对策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何池全;赵魁义;赵志春;;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维东;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昆明正式挂牌[N];光明日报;2008年
2 王翟;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挂牌[N];中国花卉报;2009年
3 ;中国高原湿地[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4 记者 康勇军;对高原湿地的破坏会加剧气候变暖[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记者 杨建华;首届中国高原湿地国际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陈云芬 刘熙;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昆挂牌[N];云南日报;2008年
7 李忠将;中外携手保护高原湿地草海[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 程苏 采访 本报记者 刘娜微;青海高原湿地亟待建立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9 记者陈国洲;高原湿地群退化,,殃及藏羚羊繁育[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周丽燕;建立青海高原湿地 生态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昆;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永珍;草海高原湿地湖滨带甲烷产生与氧化潜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梁亚男;高原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初步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袁强;基于生态理论的高原湿地公园规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周江漪;青海小泊湖高原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蓝岚;基于3S技术的若尔盖高原湿地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志龙;羌塘高原湿地信息提取与典型湿地变化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羲程;基于TM影像的青藏高原湿地提取方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武慧智;青藏高原湿地信息系统的研发[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孙妍;基于RS和GIS的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卢思;公路建设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1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00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