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

发布时间:2018-06-25 15:52

  本文选题: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 + 转录谱 ; 参考:《浙江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为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该菌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高渗透压(10-20%NaCl)、宽泛的温度(0.4-45℃)和pH(2.5-9)条件下生长。人因食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而发生李斯特菌病,出现胃肠炎、败血症、脑膜炎和孕妇流产等严重的病症,死亡率高达30%。在自然环境、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以及宿主胃肠道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应激,而成功抵抗这些应激是单增李斯特菌在环境或食品中生存并建立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单增李斯特菌中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Sigma B (σ~B)对细菌能否在应激环境中成功启动抗应激基因的表达和生存至关重要。然而,aB能否在遭遇应激时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全酶(RNAP)进而启动相应的抗应激基因转录,并在应激结束后及时将细菌调回低活力状态从而降低能耗的过程亦受到其调控操纵子的精密调控。与枯草芽孢杆菌相类似,单增李斯特菌σ~B与其七个调控子(Regulator of Sigma B:rsbR, rsbS, rsbT, rsbU, rsbV, rsbW和rsbX)共表达,这些调控操纵子主要通过磷酸化/去磷酸化作用来实现应激调控。在该调控网络中,对启动应激的机制研究较为深入:去磷酸化的RsbV竞争性地结合RsbW, σ~B被释放并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全酶;而应激结束后,该系统是如何结束应激模式,使细菌恢复至低活力状态的过程却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1)获得携带σ~B启动子与gfp基因融合的报告质粒,用于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在应激条件下σ~B活性;(2)应用转录组学技术探寻不同应激条件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特点;(3)探明单增李斯特菌RsbX在应激过程中和生长稳定期对σ~B的调控作用。以pERL3为骨架,通过SOE-PCR技术成功构建了携带3个不同σ~B依赖型启动子与gfp融合的报告基因载体,并利用荧光酶标仪分析携带这些载体的单增李斯特菌在酸或盐应激条件下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igB自身启动子PsigB比P0880和P1602更为敏感,可准确指示6B的活性;盐应激比酸应激对σ~B的激活程度高;5%的NaCl浓度和30 min的应激时间足以对6B产生显著的激活效应。该报告载体可用于应激条件下σ~B激活机制的研究。运用RNA-Seq技术分别对经过30 min酸应激(pH4.8)、盐应激(5%NaCl)和过氧化氢应激(5mMH2O2)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转录谱分析,分别发现了26、29和55个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2倍,P值0.05)。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代谢过程相关。PCA分析发现盐应激和过氧化氢应激组表现出相类似的转录谱,且这两个应激组中也有更多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提示盐应激和过氧化氢应激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激活方式相似或是细菌对这两种应激的耐受方式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酸应激组的转录谱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则显示其作用相对独立于其他两种应激。这些结果为后续应激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RsbX是σ~B调控子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枯草芽孢杆菌RsbX被认为是σ~B调控子中唯一的负调控因子。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缺失和回补技术,发现rsbX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pH 4.8或5%NaCl应激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且rsbX基因缺失株在高盐应激(15%NaCl)培养基和交叉应激试验中的存活率与野生株相比均无差异。由此,我们认为rsbX基因不直接介导单增李斯特菌的抗应激能力。分子水平的检测也显示经过0.5 h的5%NaCl应激,rsbX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的σ~B转录和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表明RsbX的缺失不影响应激诱导的σ~B激活。为了探究RsbX在李斯特菌抗应激中的作用,我们设计了应激-恢复生长-再应激试验。rsbX基因缺失株在恢复生长0.5 h-1.5 h后抵抗二次应激的能力显著高于野生株。经RT-PCR、启动子活性检测以及Western blot证实,rsbX基因缺失株这种二次应激存活率提高得益于恢复生长阶段显著升高的σ~B表达水平(高于野生株),表明RsbX在应激后恢复期负调控σ~B,将其从高活力状态下调至正常水平。同时,我们发现sigB基因缺失株在应激后恢复生长阶段的ATP水平显著高于野生株,而rsbX基因缺失株的ATP水平则显著低于野生株和sigB基因缺失株,表明σ~B介导的应激调控过程可能涉及细菌的能量消耗。比较了rsbX基因缺失株和野生型菌株的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培养物对高盐应激的差异,我们发现rsbX基因缺失不影响对数生长期细菌对15%NaCl应激培养基的存活率,但rsbX基因缺失株平台期培养物对高盐应激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野生株。平台期rsbX基因缺失株的6B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野生株,表明RsbX对σ~B的负调控作用不仅体现在应激后恢复期,也表现在细菌生长平台期。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可准确指示σ~B活性的报告载体;证明了RsbX为单增李斯特菌σ~B的负调控因子,且该负调控作用表现在应激后恢复期和生长平台期;发现了单增李斯特菌10403S在酸应激、盐应激和过氧化氢应激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不同应激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Abstract]:It is a key factor in the environment , foo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environment and pH value ( 2.5 -9 )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 ( 1 ) to obtain a report plasmid carrying 蟽 ~ B promoter and gfp gene fusion to study 蟽 ~ B activity under stress condition ;
( 2 )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 expression level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ditions by using transcriptome technique ;
( 3 ) A reporter gene vector carrying three different sigma - B - dependent promoters and gfp fusion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SOE - PCR using pERL3 as the backbone ,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reporter gene carrying three different 蟽 ~ B - dependent promoters and gfp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SOE - PCR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sigB promoter was more sensitive to P0880 and P1602 than P0880 and P1602 , and could accurately indicate the activity of 6B .
Salt stres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cid stress on 蟽 ~ B ;
In this study , we found that the deletion of rsbX gen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wild strai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letion of rsbX gen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wild strain .
The negative regulation factor of RsbX was proved to be a single increase of 蟽 ~ B , and the negative regulation appeared in the post - stress recovery period and the growth stag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10403S in acid stress , salt stress and hydrogen peroxide stress an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resses were found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stress control in single listeride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建新;林洪;曹立民;王静雪;王光辉;;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s)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2期

2 田霞;李远钊;张培正;朱英莲;;即食菜卷和肉汤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及控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0期

3 王海艳;刘中学;石新华;赵林立;刘虹;甄宏太;;单增李斯特菌及其表面蛋白的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科学;2006年02期

4 郭明星;朱堂明;郭爱珍;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9期

5 梁启平;陈健舜;陈巧妙;劳华均;黄绍棠;方维焕;;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J];微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6 杨松;曲祖乙;刘永华;;单增李斯特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7 闻一鸣;李志清;童吉宇;向军俭;;免疫磁珠富集技术联合选择性培养基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J];生物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于佳佳;邓兴梅;蒋建军;朱江虹;马勋;;单增李斯特菌新疆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9 陆海霞;黄小鸣;朱军莉;;超高压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损伤和致死机理[J];微生物学报;2014年07期

10 叶正兴;王艳;李培京;刘凯;叶长芸;;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及相关基因差异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5 陈健舜;方维焕;;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郑华英;江元山;吕均;熊燕;龙一兵;曾莹春;;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多重PCR鉴定分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斯国静;俞骅;刘涛;胡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现状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张笑言;彭媛;白家磊;刘原媛;宁保安;高志贤;;基于3-巯基丙酸修饰金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3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出问题,质检交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夏文俊;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吕壮;日本输华食品频现安全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高亚兰;小心:进口日本食品频现质量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6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4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6 解新方;单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云霞;纳米磁珠对单增李斯特菌低场磁共振检测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欧娅;单增李斯特菌双组分系统应答调节蛋白基因RS11565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艳;模拟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单增李斯特菌多位点序列分型[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10 梁启平;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与风险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66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066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7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