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向鸡球虫病三价四株活疫苗临床试验提供依据,依照《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汇编》和农业部第683公告《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血便记分、死亡率、相对增重率(RWG)、肠道平均病变记分和病变记分减少率(RLS)为指标,进行了检验用混合强毒株攻毒剂量测定、疫苗组方试验、实验室效力测定、实验室安全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等基础性研究。结果表明:1.向14日龄SPF鸡攻击混合强毒株。结果表明,使用剂量为:E. acervulina (ASX)20.00=104个/只、E. maxima (MSX/MSD各15.00x104个/只、E.tenella (TSX) 4.00×104个/只时,死亡率≥40.00%,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平均病变记分分别≥3.00、2.00和3.0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中对攻毒组的要求。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疫苗组方,于4、14日龄对SPF雏鸡进行一、二次免疫,二免后第14天攻毒。结果表明,随着免疫剂量水平的提高,免疫攻毒组的RWG. RLS和卵囊抑制率增加,肠道平均病变记分降低。E. acervulina(PAsx)、E. maxima(PMSX/PMSD)和E. tenella (PTSX)的一免剂量分别≥400.00、100.00、100.00和1000.00个/只;二免剂量分别≥800.00、200.00、200.00和2000.00个/只时,免疫攻毒组的死亡率≤10.00%、相对增重率≥80%、RLS≥70.00%、卵囊减少率≥75.00%、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5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因此,最小免疫剂量:E. acervulina (PASX)、E. maxima (PMsx/PMSD)和E. tenella (PTSX)的一免剂量分别为400.00、100.00、100.00和1000.00个/只;二免剂量分别为800.00、200.00、200.00和2000.00个/只。推荐免疫剂量:Eacervulina (PASX)、E. maxima (PMSX/PMSD)和E. tenella (PTSX)的一免剂量分别为600.00、150.00、150.00和1500.00个/只;二免剂量分别为1200.00、300.00、300.00和3000.00 个/只。3.以最小免疫剂量,分别对2-5日龄的SPF雏鸡首免,10d后二免,二免后第14天攻毒。随着首免日龄的增大,免疫攻毒组的RWG和RLS升高,肠道平均病变记分降低。4日龄及以上首免的雏鸡,攻毒后无死亡,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5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因此推荐4日龄为最小首免日龄。4.对4日龄SPF雏鸡以最小免疫剂量首免,分别间隔7-11d二免,二免后第14天攻毒。随着二免间隔期的延长,免疫攻毒组的RWG和RLS升高,肠道平均病变记分下降。所有免疫雏鸡,攻毒后无死亡,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5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表明,最小二免间隔可定为7d。5.以最小免疫剂量首免后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对SPF雏鸡攻毒,免疫攻毒组的死亡率≥20.00%,盲肠平均病变记分≥2.00,表明一次免疫后雏鸡产生部分免疫力。于4、14日龄对SPF雏鸡分别一、二次免疫,二免后第6、10、14、28、42和56天攻毒。免疫效力在二免后第14天到达最高峰,之后随着免疫持续期的延长逐渐降低;但是各免疫攻毒组的死亡率均≤10.00%,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5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表明免疫产生期为二免后的第6天,免疫持续期可至二免后第56天。6.以推荐免疫剂量,分别于4和14目龄对网上和地面平养的雏鸡一、二次免疫,二免后第14天攻毒。免疫攻毒组鸡只无死亡,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5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免疫期间(二次免疫后14d),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的平均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对免疫效力和鸡群的增重无明显影响。7.分别以一次单剂量、单剂量重复和一次超剂量(20倍)接种雏鸡,接种组死亡率为0.00%,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00;对免疫雏鸡进行增重检测,免疫组与空白组相比,平均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该疫苗的安全性符合兽用生物制品的要求。8.在保存期内(10个月),该疫苗的性状无变化。分别于不同的保存期(2、3、6和10个月)对4和14日龄雏鸡一、二次免疫,二免后第14天攻毒。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免疫雏鸡的RWG和RLS降低,肠道平均病变记分升高;但是各免疫攻毒组死亡率均为0.00%,三个肠段的平均病变记分均≤1.50,符合效力检验标准。结果表明在避光、2~8℃的2.5%的重铬酸钾溶液中,该疫苗的保存期为可达10个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连连;黄兵;林矫矫;;细胞培养技术在鸡球虫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1年02期
2 李仁良;谭志坚;林瑞庆;翁亚彪;;鸡球虫病弱毒疫苗的免疫机理及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02期
3 陈进喜;陈汉忠;谢婷;何木荣;韦尧宝;曾晓飞;;鸡球虫活疫苗类型及其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02期
4 岳振峰;康海宁;陈小霞;肖陈贵;侯乐锡;罗志军;赵凤娟;沈金灿;;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肉中20种抗球虫药物多残留[J];分析化学;2012年08期
5 潘晓亮,丁熙成,蒋金书;TA4和Et MIC-2表达产物免疫后对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鸡增重和盲肠卵囊数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2年08期
6 张志敏,于三科,林青,翟军军;陕西省杨凌区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选育及致病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7 陈静;丁宏标;乔宇;韩德强;;鸡球虫入侵机理、免疫学性质及基因工程在疫苗研制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6期
8 董辉,索勋,汪明;毒害艾美耳球虫晚熟系生物学特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3年06期
9 顾有方,郭广富,陈会良;5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对4种抗球虫药的抗药性[J];畜牧兽医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国清,翁亚彪,林辉环;鸡球虫强毒虫苗的研制[J];养禽与禽病防治;199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格日勒图;鸡柔嫩艾美尔球虫(E.tenella)MZ5-7基因免疫调节型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试验[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鸡E.acervulina早熟株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410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1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