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翻料工艺及不同菌种组合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0-12 06:26
【摘要】:本论文研究翻料和不翻料两种不同发酵工艺对复合菌培养物营养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对发酵产物中的营养活性物质含量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并采用体外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日粮精粗比与复合菌培养物添加量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明确复合菌培养物在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通过在绵羊日粮中添加复合菌培养物,考察复合菌培养物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复合菌培养物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固态发酵料经过翻料处理后可显著提高饲料中的营养活性物质,与不翻料组相比,酵母活菌数、β-葡聚糖含量、甘露聚糖含量、多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和总有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3.64%、8.46%、1.48%、2.3%、0.46%和3.72%。2、以酿酒酵母菌BC、XR4和枯草芽孢杆菌A15进行3菌株固态发酵,发酵产物中多肽、总有机酸、p-葡聚糖、甘露聚糖4种营养活性物质含量分别比2株酵母菌(BC、XR4)发酵提高了2.29%、12.14%、9.46%和20.11%;并且将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进行协同发酵,可显著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体外消化率。3、在日粮中添加复合菌培养物可以显著提高瘤胃TVFA浓度(P0.05),增加其BCP浓度,显著降低乙酸/丙酸比值(P0.05),对pH值无显著性影响。在日粮精粗比为5:5条件下,复合菌培养物添加量以30%最佳;在6:4条件下,其添加量以25%最佳。4、在动物实验中用复合菌培养物等量代替全混合日粮,肉羊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了9.96%,料重比比对照组降低了5.12%:试验结束时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只羊可增加收益8.16元,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图文】:

酵母,壁结构,葡聚糖,细胞壁


图1酵母细贿壁组成逡逑Fig.邋1邋The邋composition邋of邋yeast邋cell邋wall逡逑其中葡聚糖为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位于细胞壁的内层,具壁结构及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作用。一般由P-(l邋—邋6)-葡

固态,温度测定,料温,发酵时间


2.邋1.邋2结果逡逑2.邋1.2.邋1固态发薛料发酷温度测定结果逡逑由图2可W看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料温逡逑均逐渐上升,到15h时2组均达到最高分别为46’C和44’C,之后试验1组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慧;苗树君;刘君;;反刍动物日粮正组合效应的调控及优化配制[J];黄牛杂志;2005年06期

2 栾广春;王加启;卜登攀;刘仕军;邓露芳;陈强;周振峰;单安山;;纳豆芽孢杆菌对泌乳期奶牛产奶量、牛奶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3 谭支良,M.A.Shah,M.R.Murphy;日粮精粗比、能量和酵母培养物添补对体外干物质降解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4年03期

4 金桩;活性酵母饲料对迪卡鸡育成期的饲喂效果研究[J];饲料工业;2003年03期

5 刘哲,魏时来;酵母培养物对建鲤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3年04期

6 甄玉国;饲用微生态制剂——酵母培养物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2005年01期

7 王潍波;赵国琦;郭熠洁;;体外条件下葡萄糖处理大豆粕对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9年17期

8 刘晓艳;杨国力;国立东;孟丹;连莲;王文侠;;混菌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饲料的研究[J];饲料工业;2012年06期

9 张明峰;酵母培养物的作用研究[J];饲料工业;1997年08期

10 潘木水,付畅国,周风珍;断奶仔猪日粮中发酵豆粕替代代乳粉的研究[J];广东饲料;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荣;不同日粮精粗比及氮源对绵羊瘤胃纤维降解菌群和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管红娟;EAA构成与碳水化合物类型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培厅;日粮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功能和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丁健;不同结构日粮对肉用山羊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细菌氨态氮利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4 沈美英;日粮内不同粗饲料品质对绵羊瘤胃发酵功能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5 冯伟业;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及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绵羊瘤胃内主要纤维分解菌及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6 朱素华;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山羊瘤胃发酵和氮代谢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7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547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