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白藜芦醇干预黄曲霉毒素B1对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15:47
【摘要】:黄曲霉毒素因其分布广毒性强,一直以来对畜牧生产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而对于奶牛来说,黄曲霉毒素不仅毒害奶牛自身同时也可通过牛奶间接威胁人类健康。白藜芦醇在近二十年间被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已表现出对动物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试验以MAC-T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黄曲霉毒素B1(AFB1)和白藜芦醇对乳腺上皮细胞的作用效果进行一系列研究。旨在了解白藜芦醇是否能够抵御AFB1在乳腺上皮细胞上的毒害作用,以及最佳作用条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FB1和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MAC-T细胞。通过对每个处理下的细胞活力、形态以及抗性因子的表达等方面来评估其作用效果,挑选出恰当的处理浓度进行下一步研究。本试验使用AFB1处理MAC-T细胞24 h,结果显示大于等于4 mg/L的处理使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同样在大于等于4 mg/L AFB1处理时,MAC-T细胞表现出总抗氧化能力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下降。但AFB1对细胞形态没有明显作用。通过qPCR检测炎性因子及Nrf2信号通路基因转录水平,可见TNF-α、IL-1β和IL-6均没有明显的浓度相关性变化,Nrf2和Keap1基因的转录没有显著增加,相反其下游抗应激基因NQO1的转录量随AFB1浓度增加而增加;IL-8在大于等于6 mg/L AFB1处理下发生显著上调表达。在10 mg/L时HSP70发生显著下调表达。本试验使用白藜芦醇对MAC-T细胞进行相同的检测,发现随着白藜芦醇的浓度增加其细胞毒性也随之增大,在浓度达到30 mg/L时显著下降。而白藜芦醇使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在40 mg/L时达到显著且线粒体膜电位发生显著超极化。值得注意的是,白藜芦醇在试验中表现出抑制细胞增殖的现象。同时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MAC-T时,以10 mg/L为界,细胞骨架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变化,即,低浓度下促进细胞边缘片状伪足的形成,高浓度下抑制细胞边缘片状伪足形成。与上一试验中AFB1处理结果类似,白藜芦醇对炎性因子的转录调节并不一致。TNF-α显著下调表达;IL-1β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IL-8在处理浓度超过40 mg/L时发生上调表达。但是IL-6则在低处理浓度下表达上调高处理浓度下下调表达。对于Nrf2信号通路中的基因转录,在大于20 mg/L的白藜芦醇作用下均发生显著增加。综合前两个试验的结果对AFB1和白藜芦醇交互作用剂量进行选择,进一步确定了4 mg/L AFB1与10 mg/L的白藜芦醇得作用剂量组合。试验结果证实了白藜芦醇可以缓解AFB1在MAC-T细胞上的细胞毒性,包括减少MAC-T细胞在AFB1作用下增加的ROS,调节线粒体膜电位和抑制细胞凋亡。并且通过qPCR测定Nrf2信号传导途径中mRNA转录物的表达,白藜芦醇也显示出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证明白藜芦醇对MAC-T细胞中的AFB1的毒性具有干预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改善AFB1对MAC-T细胞的损伤;但是需要控制白藜芦醇的使用剂量,高剂量的白藜芦醇依旧存在毒性。因此,使用时必须控制白藜芦醇剂量。
【图文】:

黄曲霉毒素,畸形发生,慢性疾病,肝脏损伤


图 1 几种主要的黄曲霉毒素类型Figure 1 Several major aflatoxin typesAFB1 在黄曲霉毒素中具有最强的毒性,这也与其致癌力密切相关。毒素 B 1 是一种公认的高致癌特性、高遗传毒性物质,会增加人类和动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1993 年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了癌物。AFB1 能够引起植物和动物细胞的起染色体畸变和 DNA 损伤。A过对遗传物质的破坏导致畸形发生,同时它也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细和胎儿发育。在怀孕奶牛中表现为死胎、畸形胎和流产等现象。2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黄曲霉毒素是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有很大危害的化合物,,它们会造成肝脏损伤,以及具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来自三个不同种属的真

白藜芦醇,异构体,顺式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 2 章 白藜芦醇的研究概况异构体存在:顺式-(Z)和反式-(E)。其可在肠道中可被糖苷酶分解释放出白藜芦醇,发挥其药理作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式结构会发生光异构化成顺式结构。一项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顺式白藜芦醇会引起进一步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名为 Resveratrone‖的荧光分子。反式异构体生理活性强于顺式异构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5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区;;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进展[J];广西水产科技;2005年03期

2 陈勇;荣道兴;任利民;;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与防控措施[J];阿坝科技;2012年02期

3 王少军;于春娣;唐娟;程果;谢晓丽;杨庆利;;黄曲霉毒素生物脱毒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年24期

4 诸晨;钱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薏苡仁药材中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年05期

5 曹长会;;临沂市煎饼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年05期

6 汪恩婷;邹振宇;杨皓;杨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6期

7 彭永敏;;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6期

8 叶颖苓;;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概述[J];科技资讯;2019年09期

9 王善钰;;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措施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年09期

10 李智高;毛永杨;狄朋敏;苏涛;田金兰;;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宏兴;姜亚乐;王永芬;史洪涛;边传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孙淑娟;曾于洋;江海洋;;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胡丽莎;谢春芳;姚冬生;刘大岭;;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对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动力的研究[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黎玉凤;张赛;谢春芳;刘大岭;姚冬生;;黄曲霉毒素解毒酶体外分子定向进化(Ⅱ)[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施晓晨;安雅男;申凤鸽;于录;;黄曲霉毒素诱导巨噬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王文龙;李成成;安立龙;;简述环境中黄曲霉毒素对蛋鸡产业潜在的生态和健康风险[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孟庆利;;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控制[A];《2010中国猪业进展》论文集[C];2010年

8 翁善钢;Kaori Nishide;;亚太地区的黄曲霉毒素[A];第十二届(2014)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建民;张雪辉;杨美华;金钺;;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静;朱惠莲;唐志红;凌文华;;尿粪黄曲霉毒素排泄及生物干预[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 孙毅;从黄曲霉毒素污染说开去[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余晓琴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相关标准中黄曲霉毒素限量解读[N];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马爱平;黄曲霉毒素超标“致命”怎么破?[N];科技日报;2018年

4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钟凯;普洱茶中携带黄曲霉会不会产生毒素?[N];中国医药报;2017年

5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钟凯;花生酱含黄曲霉 吃了会怎样[N];健康报;2017年

6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 钟凯;农家花生油既便宜又放心?[N];保健时报;2017年

7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 云无心;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还能喝吗[N];保健时报;2017年

8 记者 季征;云南农大研究表明普洱茶不含黄曲霉毒素[N];云南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付丽丽 马波;茶照喝 牙照刷[N];科技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陈海波;喝普洱茶,真的会致癌吗[N];光明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澍;硒对黄曲霉毒素B_1抑制猪细胞免疫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关绚丽;基于转录组学的氧化胁迫下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基因筛选和确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范_g;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基因克隆表达和降解剂在肉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琳霞;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王倩;代谢组学分析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6 史莹华;纳米级硅酸盐结构微粒(NSP)吸附猪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胡娜;基因芯片技术在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张雪辉;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及模式识别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申海涛;黄曲霉毒素G_1诱发小鼠肺腺癌的组织发生及其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10 马良;黄曲霉毒素B_1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锋;白藜芦醇干预黄曲霉毒素B1对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张敏;黄曲霉毒素B_1核酸适体筛选和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张成;黄曲霉毒素B1和B2的太赫兹光谱检测与识别[D];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4 Elisabeth Tumukunde;渗透胁迫下sakA/hogA基因对黄曲霉毒素合成及致病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5 师文文;小窝蛋白-1在黄曲霉毒素B1致肝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6 艾超超;稀土掺杂下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_1检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7 王平;碳代谢阻遏基因snf1和Reg1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和黄曲霉毒素合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8 张铭;短黄杆菌3J2MO降解黄曲霉毒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9 谢文沛;甘肃饲料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动态[D];兰州大学;2017年

10 胡贵丽;吸附剂与黄曲霉毒素B_1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2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32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