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也是目前发现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APC。DCs广泛存在于胃肠道中,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的守卫者,在调节黏膜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影响DCs的分化和成熟,包括肠道乳酸菌。乳酸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如DCs和NK,促进其生长和发育。本研究以鸡肠道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L.johnsonii)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ChBM-DCs)的影响。主要从DCs的形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情况、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MyD88/NF-κB信号通路分子和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为获得chBM-DCs,我们选取4-6周龄SPF鸡,取其股骨和胫骨,利用Histopaque-1119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鸡骨髓源单核细胞,平铺6孔板,加入rcGM-CSF和rcIL-4细胞因子,置于39℃、5%CO_2培养箱中诱导培养。诱导培养4 d时,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可看见大量细胞集落形成,培养至6 d时,细胞集落松散贴壁,获得了未成熟的chBM-DCs。将培养至6d的细胞分成3组:阴性对照组,加入相等量的基础RPMI-1640;阳性对照组,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0 ng/m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试验组,加入经紫外灭活浓度为100μg/mL的L.johnsonii,继续培养24 h。结果显示: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培养1 d和7 d的鸡骨髓源单核细胞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结果显示:第1 d时,细胞表面不表达CD11c和MHC-II分子;第7 d,未刺激组、LPS刺激组和L.johnsonii刺激组细胞表面高表达CD11c,纯度达70%以上;未刺激组chBM-DCs低表达CD40和CD86,细胞处于未成熟状态,而LPS刺激组和L.johnsonii刺激组,CD40和CD86表达量上调,细胞被刺激成熟。经RT-qPCR检测chBM-DCs中CD80、CD86和DEC-205 mRNA转录水平,结果发现,与未刺激组相比,LPS刺激组和L.johnsonii刺激组CD80、CD83和DEC-205的mRNA表达量上调,其中CD83的mRNA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收集诱导培养2 d、4 d、6 d和7 d未经刺激的细胞以及经LPS和L.johnsonii刺激24 h的chBM-DCs,采用中性红检测其吞噬能力,结果显示,鸡骨髓单核细胞经rcGM-CSF和rcIL-4诱导培养2 d、4 d、6 d和7 d后,吞噬能力先增强后降低,第6 d时吞噬能力达到最大;与未刺激的chBM-DCs相比,经LPS和L.johnsonii刺激的chBM-DCs吞噬能力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未成熟的chBM-DCs以及经LPS(200 ng/mL)和L.johnsonii(100μg/mL)刺激成熟的chBM-DCs为刺激细胞,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别按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为1:1、1:10、1:100的比例进行混合,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显示,经LPS和L.johnsonii刺激成熟的chBM-DCs均能够诱导T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刺激指数随着细胞数的减少而降低。采用LPS和L.johnsonii刺激chBM-DCs,分别于刺激后6 h、12 h和24 h收集细胞,以未经刺激的chBM-DCs作为对照,通过RT-qPCR方法检测TLR2/4/5/15和MyD88/NF-κB信号通路分子等mRNA的转录水平,以观察不同刺激时间L.johnsonii对chBM-DCs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johnsonii在各时间段都能够促进TLR2、TLR4和TLR5 mRNA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特别是TLR5,而TLR15 mRNA的表达量下降(fold change1);与LPS组相比,TLR2在L.johnsonii刺激6 h和12 h后mRNA的表达量分别差异极显著(P0.01)和差异显著(P0.05),TLR4在L.johnsonii刺激6 h后mRNA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而TLR5在各时间段mRNA的表达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在LPS组和L.johnsonii组,TLR15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未刺激组(fold change1)。同时,L.johnsonii在各时间段都能够促进MyD88/NF-κB信号通路mRNA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采用不同浓度的L.johnsonii(1μg/mL、10μg/mL和100μg/mL)刺激chBM-DCs,于刺激后6 h、12 h和24 h收集细胞,通过RT-qPCR方法检测Th1型和Th2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以分析L.johnsonii不同浓度和不同刺激时间对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刺激组相比,在各个时间段低浓度L.johnsonii(1μg/mL)刺激的chBM-DC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CXCLi1)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fold change1);中高浓度的L.johnsonii(10μg/mL和100μg/mL)刺激chBM-DCs后,在各个时间段Th1型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未刺激组(fold change1),而仅高浓度L.johnsonii(100μg/mL)组才能够促进Th2型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LPS组在各个时间段均不能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4)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高浓度L.johnsonii组在各个时间段IL-12、IFN-γ、IL-1β和IL-6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LPS组(P0.01)。此外,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量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结果表明,L.johnsonii能够刺激chBM-DCs成熟,并且以剂量依懒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影响chBM-DC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同时可以调节Th1/Th2平衡,维持机体稳态。
【图文】: 表达是诱导 DCs 分化成熟的基础,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44]。TLRs间的关系己成为免疫学等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的热点[45]。TLRs 是一类,其胞外有亮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 现 , 不 同 的 TLRs 活 化 后 的 信 号 通 路 也 不 相 同 。 髓 样ifferentiationfactor88,MyD88)、TRIF 以及 TRIF 相关的接头分子是白分子[46],其中 MyD88 是 TLRs 在胞浆内重要的接头蛋白分子,主要 依赖途径和非 MyD88 依赖途径[47]。其中大多数 TLRs 的信号传导途这种途径与成熟 DCs 释放炎症细胞因子有关。DCs 表面的 TLRs 可以二者结合后结构发生改变,随后再与 MyD88 结合,又导致其本身发离,将信号传递给下游分子,,经过一系列蛋白质级联信号反应,最终46]。NF-κB 信号通路的激活上调了 DCs 表面共刺激分子和 MHC-II 的放大量的细胞因子,激活初始型 T 淋巴细胞,促进 T 细胞增殖分化,-Nhoum 等已证实 TLRs 可以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的 MAMP 发生特异性 信号通路来维持肠道稳态[48]。Galdeano 等研究表明,乳酸杆菌的微icrobe asso-dated molecular patterns,MAMP)通过与 DCs 表面的 T NF-κB 信号途径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效应分子,启动天然免疫和获
图 1-2 益生乳酸菌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62]Fig. 1-2 Interaction of the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with dendritic cells因子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子(Cytokine)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过程。细胞因子种类繁多,功能十分复杂,按照生物学功能分类主要刺激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性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等。细个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免疫反应中的决定性因子,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决定其分化的方向[65, 66]。初始 T 细胞被抗原激Th0 细胞可化为 Th1 和 Th2 细胞,局部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种类是决因素。IL-12 可促进 Th1 细胞的分化,IL-4 可促进 Th2 细胞的分化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Th1 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同时也能够激活固有免疫应答;Th2 细胞可细胞因子,参与抗病虫感染,促进 B 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h1 细胞疫应答,并且抑制 Th2 细胞功能;Th2 细胞分泌 IL-10,抑制 Th1 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佳;梁金逢;阴银燕;杨倩;;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2 段杰林;杨冠;尹杰;何邵平;王磊;黄兴国;张彬;李铁军;;肠道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益生菌对其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3年01期
3 王伟雄;陈盛强;;FVB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J];解剖学研究;2011年06期
4 丛秋霞;耿士忠;方强;潘志明;焦新安;;鸡细胞因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兽医科学;2010年12期
5 徐琦;丁剑冰;马秀敏;薛志琴;;不同细胞因子诱导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亚群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比较[J];免疫学杂志;2010年08期
6 乔宝丽;张震宇;刘晋玮;翟妍;;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与免疫学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7 张中伟;秦环龙;;肠道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功能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22期
8 任贵强;张七斤;张和平;孟和毕力格;阿木尔吉日嘎拉;;饲喂乳酸菌对小白鼠血清中IgG及肠道中SIgA影响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6年05期
9 王月丹,谢玮,邱玉华,顾宗江,张学光;细胞因子诱导不同来源的贴壁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年03期
10 金世琳;乳酸菌的科学与技术[J];中国乳品工业;199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治宇;乳酸菌及其培养液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肠道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669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6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