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免疫原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12 20:25
【摘要】:自2010年鸭坦布苏病毒病暴发以来,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对其流行进行控制和预防。为此,本研究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1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本研究对广西某鸭场有产蛋下降症状的蛋鸭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取卵巢、脾脏和肝脏匀浆后接种BHK-21细胞,盲传3代后产生CPE;用双层噬斑法对分离株进行纯化,连续3次后获得纯化的病毒。该病毒没有血凝性,经RT-PCR鉴定为DTMUV,命名为GX-15株。病毒在BHK-21细胞中培养,滴度最高可达10~(7.0) TCID_(50)/0.1 mL。病毒能适应鸭胚增殖,随着鸭胚传代次数增加,病毒滴度有所升高。对分离株E基因进行测序与分析,与马来西亚分离株MM1775同源性为89%,与国内分离株HZ-2014同源性达96.9%;与黄病毒属其他部分成员的同源性在53.7%-75.2%之间。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X-15分离株与国内分离株HZ-2014处于一个独立小分支,而这两者与马来西亚株MM1775处于同一分支。2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用无血清培养的GX-15分离株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DTMU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过对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抗原包被量是5×10~(3.8)TCID_(50)/孔,血清稀释度为1:200,羊抗鸭二抗稀释倍数为1:4000,二抗作用45min,显色是10min,阴阳临界值为0.463。用该方法检测NDV、AIV(H9)、DHAV-1、DPV、MDRV、DRV等阳性血清,结果均低于0.463,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1:1600;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稳定性很好。3樱桃谷鸭感染模型的建立用56只60日龄无DTMUV感染的樱桃谷鸭建立了感染模型。将它们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GX-15分离株,对照组注射PBS。感染后仅有10~(6.0)TCID_(50)感染剂量组和10~(5.0)TCID_(50)感染剂量组出现不同程度的采食下降和排深绿色稀便。病理剖检与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均为脾脏出现病变,随着感染剂量的降低,病变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感染后第2天,10~(6.0)TCID_(50)、10~(5.0)TCID_(50)、10~(4.0)TCID_(50)、10~(3.5)TCID_(50)感染剂量组血清病毒分离率均为8/8,10~(2.5)TCID_(50)、10~(1.5)TCID_(50)感染剂量组分别为7/8和3/8;感染后第4天每组病毒分离率分别为2/8、3/8、3/8、2/8、1/8;感染后第6天和第8天各组均未分离到病毒。通过分析确定60日龄樱桃谷肉鸭感染模型的感染剂量是10~(3.5)TCID_(50)。4 GX-15分离株免疫原性评价本研究分别对利用细胞和鸭胚培养的病毒,进行灭活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毒灭活条件为:甲醛终浓度0.1%,37℃灭活20 h;鸭胚毒灭活条件为:甲醛终浓度0.1%,37℃灭活24 h。利用GX-15分离株分别制备细胞苗和鸭胚苗,评价其免疫原性。疫苗免疫核酸和抗体均为阴性的樱桃谷鸭后14天进行加强免疫,二免后第28天进行病毒感染评价免疫攻毒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细胞苗和鸭胚苗均能诱导鸭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二免后第14天趋于稳定,第21天两组抗体均达到最高值,两种疫苗的免疫攻毒保护率均不低于7/10,表明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DTMUV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文】:

病毒分离,噬斑


图 2-1 病毒分离结果Fig.2-1 The results of virus isolationA:正常细胞;B:BHK-21 细胞病变A:BHK-21 cells; B:The CPE of BHK-21病毒的纯化过三次双层噬斑试验得到纯化的病毒。第一次纯化噬斑大小不一(图 2-5 A),从

噬斑,病毒


图 2-5 病毒噬斑纯化A. 第一次双层噬斑试验 10-3倍稀释孔; B. 第二次双层噬斑试验 10-4倍稀释孔;C. 第三次双层噬斑试验 10-4倍稀释孔; D. 对照Fig.2-5 The results of virus plaque purificationA. The 10-3dilution of the first plaque purification; B. The 10-4dilution of the second plaque purification;C. The 10-4dilution of the third plaque purif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代慧;雷迎峰;董阳超;韩佩君;叶传涛;杨敬;王媛;尹文;;2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纯化[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年12期

2 万春和;潘异哲;傅秋玲;陈珍;陈翠腾;傅光华;陈红梅;程龙飞;施少华;黄瑜;;禽坦布苏病毒NS1-ELISA的初步建立[J];福建农业学报;2015年11期

3 韩凯凯;李银;黄欣梅;赵冬敏;刘宇卓;刘青涛;谢星星;安凤娇;;鹅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NS5的原核表达及特性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5年10期

4 李宁;石迎;吕传位;岳瑞超;刘思当;;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5年03期

5 刘鑫;刁有祥;陈浩;王蛟;孙晓艳;葛平萍;郝东敏;;1株麻雀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5年02期

6 董嘉文;孙敏华;李林林;袁建丰;胡奇林;张建峰;;实时荧光技术在鸭坦布苏病毒RT-LAMP检测方法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7 傅秋玲;傅光华;苏荣茂;黄瑜;陈珍;程龙飞;万春和;陈红梅;施少华;林建生;;鸭坦布苏病毒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的建立[J];中国家禽;2014年24期

8 朱玉婵;孙继国;林密;孙燕燕;蒋韬;朱启运;;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方法的建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9 傅秋玲;施少华;陈珍;傅光华;程龙飞;万春和;陈红梅;林建生;黄瑜;;鸭感染禽坦布苏病毒血清学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0期

10 庄金秋;梅建国;王艳;杨丽梅;沈志强;;禽坦布苏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程旭;沈欣悦;刘加圣;刘梅;徐玲霞;韦玉勇;周生;戴亚斌;;鸭源坦布苏病毒对不同禽种的致病性初步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文庆;王建超;刘华杰;高飞;张韧;;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比较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艳红;检测鸭坦布苏病毒血清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研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2 马藤菲;脂质体包被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张英;坦布苏病毒在种鸭中垂直传播及其对种鸭的致病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高旭元;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研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s,

本文编号:2710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10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c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