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针刺诱导神经环路激活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06:15
【摘要】: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是一种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通过传统物理和药理学手段已经确定许多参与针刺镇痛的神经核团和区域,但单个核团或区域并不能阐明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针刺镇痛激活的神经环路还有待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可以诱导多种镇痛物质(如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和抗镇痛物质(如胆囊收缩素、孤啡肽、血管紧张素Ⅱ等)的释放。显然,针刺镇痛是中枢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由于在不同神经核团中神经元功能各异,神经元内信号分子参与调节针刺镇痛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针刺镇痛的相关神经环路、物质及分子信号通路。1.针刺不同穴位激活的共同神经环路为探索针刺镇痛的相关神经环路,本研究通过标记激活的神经元,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穴位激活的中枢神经核团或区域。选取28只杂交雄性山羊(30±2 kg),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百会-三台”假针组,“百会-三台”电针组,双侧后三里电针组。电针组山羊电针1次(60 Hz,30 min);对照组山羊仅做保定处理;假针组山羊只扎针、不通电。采用钾离子透入法测定山羊痛阈。记录电针前后的山羊痛阈值,计算痛阈变化率。待测痛后山羊迅速处死,采取大脑和脊髓组织样。采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尾核、伏核、外侧隔区、内侧隔区、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基底杏仁核、僵核、臂旁核、蓝斑、孤束核、垂体、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vlPAG)、中缝大核(NRM)、巨细胞网状核(Gi)和脊髓背角(SCDH)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百会-三台”和后三里电针组山羊痛阈在电针后显著升高(p0.05)。“百会-三台”电针组山羊的痛阈变化率显著高于后三里电针组(p0.05)。与空白组相比,电针后三里或“百会-三台”组穴都能诱导c-Fos免疫样阳性神经元在内侧隔区、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基底杏仁核、缰核、垂体前叶、臂旁核、蓝斑、vlPAG、NRM、Gi和SCDH内显著增加(p0.05)。与后三里电针组相比,电针“百会-三台”组穴诱导c-Fos免疫样阳性神经元在基底杏仁核内显著增加(p0.05),但在内侧隔区、下丘脑室旁核、缰核和SCDH内显著减少(p0.05)。这些结果提示弓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蓝斑-脊髓背角和下丘脑-垂体是电针不同穴位激活的共同神经环路。2.电针山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基因差异表达为全面了解电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取电针山羊PAG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深度测序,运用q 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侧脑室微注射技术进一步研究差异基因胸腺素β4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选取三对纯种波尔山羊(30±2 kg),按照配对试验方法进行同窝配对,每对山羊中一只接受电针为电针组,另一只接受对照处理为对照组。电针组山羊接受1次电针(60Hz,30min)。采用钾离子透入法测定山羊痛阈。记录电针前和电针0 h和4 h后的山羊痛阈,计算痛阈变化率。在4 h测完痛阈后,6只山羊迅速处死,取PAG分别进行测序建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电针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在q PCR验证试验中,选取测序结果中表达量高的15个差异基因进行验证。选取差异基因胸腺素β4进行进一步研究。在探索胸腺素β4(Tβ4)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试验中,分别建立生理模型和炎症模型进行侧脑室注射。在生理模型试验中,选取72只SD大鼠(250±20 g)随机分为两组(n=36),即电针组与对照组,各组大鼠分别接受侧脑室注射1μg/μL Tβ4、0.1μg/μL Tβ4、0.01μg/μL Tβ4、Lip-Tβ4-si RNA(Tβ4沉默用si RNA)、Lip-C-si RNA(negative si RNA)或PBS(每6只大鼠注射同一种药物)。注射后,电针组大鼠接受1次电针。每组大鼠注射前和电针后测定鼠甩尾反射时间(TFL),计算TFL变化率。在炎症模型试验中,选取54只SD大鼠(250±20 g)随机分为三组,即炎症电针组(CFA+EA,n=24)、炎症对照组(CFA+CON,n=24)和生理对照组(Saline+CON,n=6)。CFA+EA或CFA+CON组大鼠足底注射CFA(0.1m L/只),各组大鼠分别接受侧脑室注射0.1μg/μL Tβ4、Lip-Tβ4-si RNA、Lip-C-si RNA或PBS注射(每6只大鼠注射同一种药物)。生理对照组大鼠足底注射生理盐水(0.1m L/只),侧脑室注射PBS。CFA+EA组分别于0 d、2 d、4 d、6 d、8 d、10 d和13 d施予电针。所有大鼠于足底注射药物前和注射后1 d、3 d、7 d、14 d测定足底机械痛阈(PWT),计算PWT痛阈变化率。结果显示,电针后电针组山羊痛阈显著高于对照组山羊痛阈(p0.05)。测序分析得到265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709个基因上调,852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基因富集在30条KEGG pathways和149条GO terms。进一步q PCR验证结果显示,甲硫脑啡肽、阿黑皮素原、前强啡肽原、κ-阿片肽受体、谷氨酸受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1、γ氨基丁酸B型受体、酸性纤维蛋白、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突触结合蛋白1、安定绑定蛋白、前蛋白转换酶1抑制剂、胸腺素β4、胸腺素β10和前列腺F合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验证了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测序结果提示,电针上调的谷氨酸受体及转运体、γ氨基丁酸受体及转运体、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突触结合蛋白可能通过谷氨酸能突触、γ氨基丁酸能突触、MAPK、核糖体、泛素蛋白体等途径参与调节针刺镇痛。生理模型侧脑室注射结果显示,EA+Tβ4组大鼠TFL显著低于EA+PBS组大鼠TFL(p0.05)。在炎性模型中,CFA+EA+Tβ4组大鼠PWT在注射CFA后第1 d、7 d和14 d都显著低于CFA+EA+PBS组大鼠PWT(p0.05)。CFA+EA+Lip-Tβ4-si RNA组大鼠PWT在注射CFA后第1 d、3 d、7 d和14 d都显著低于CFA+EA+PBS组大鼠PWT(p0.05)。提示Tβ4在生理和炎症情况下都参与调节电针镇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3.6
【图文】:

穴位,山羊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届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2.5 电针本试验选取 百会-三台 组穴和双侧后三里组穴作为电针山羊的穴位。这三个穴位的解剖位置在兽医针灸研究中有详细的描述(Cheng et al 2013; Liu et al 2009;Qiu et al 2015)。百会穴位于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经皮垂直进针到达脊硬膜外,一般进针 3 cm,针直径 0.40 mm 长 50 mm;三台穴位于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正中一穴,经皮进针向前下方 20~30°角,斜刺入 4~5 cm,针直径为 0.45 mm 长 75 mm。后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即腓骨小头下方、趾长伸肌与趾外侧伸肌的肌沟内,左右各一穴,经皮向腓骨间隙刺入 2~3 cm, 针直径为 0.40mm 长 50 mm,如图 2-1 所示。于试验日上午 8:00,山羊采取俯卧保定姿势,用 60 Hz,3.2 V 电针刺激山羊 0.5 h 。假针组山羊百会和三台穴位插针不通电。

块分割,脑组织,水平面


图 2-2 脑组织块分割Fig.2-2 Brain sectionalizationH0: 耳间水平面。A35、A30、A25、A20、A15、A10、A5、0、P5、P10、P15 和 P20 分别表示吻侧端距离对耳线 35 mm、30 mm、25 mm、20 mm、15 mm、10 mm、5 mm 和 0 mm,尾端距离对耳线 5 mm、10 mm、15 mm 和 20 mm 的横截面。各神经核团与脑区在脑中所处的前后位置如图标,包括:尾核(CAU)、伏核(ACB)、隔区(SN)、下丘脑室旁核(PVH)、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弓状核(ARC)、杏仁核(AMY)、缰核(HB)、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臂旁核(PBN)、蓝斑(LC)、中缝大核(NRM)、巨细胞网状核(GI)、孤束核(NTS)。标注适用于图 2-3。H0: the horizontal zero plane. A35, A30, A25, A20, A15, A10, A5, and 0 show transverse planes at 3530, 25, 20, 15, 10, 5, and 0mm rostral to the interaural line, and P5, P10, P15, and P20 show transverseplanes at 5, 10, 15, and 20mm caudal to the interaural line, respectively. The nuclei and areasidentified include the nuclei or areas to be observed were the caudate nucleus (CAU), the nucleusaccumbens (ACB), the septal nucleus (SN), 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 (PVH),the ventromedial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 (VMH), the arcuate nucleus (ARC), and the amygdala(AMY), the nucleus habenula (HB), the periaqueductal grey (PAG), the parabrachial nucleus (PB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河圻;朱元贵;董尔丹;;科学基金重视神经环路领域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启动[J];中国科学基金;2013年01期

2 黄辛;;中美合作脑神经环路发育研究获重要进展[J];前沿科学;2012年02期

3 段树民;;光遗传学手段研究脑功能的神经环路基础[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年04期

4 刘运进;潘洪玉;孙秉贵;;老年痴呆症的突触和神经环路机制[J];生命科学;2014年01期

5 成娟歌;刘玉慧;;前沿交叉神经科学——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J];国际学术动态;2018年05期

6 ;大脑里存在“胜利者效应”神经环路[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7 钟程;胡建;;酒依赖渴求理论及其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年02期

8 骆清铭;;脑成像与脑网络[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年06期

9 黄佐石;;细胞类型特异的遗传学操作:揭开复杂神经环路的面纱[J];生命科学;2008年05期

10 李穆;刘景根;;外侧纹状体以及相关的内侧前额叶-外侧纹状体神经环路特异性地参与大鼠海洛因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万柱;;腧穴和脑之间多级神经环路的可视化研究构想[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针灸脑科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曲卫敏;黄志力;;特异性操纵神经元活性法探索睡眠觉醒调节神经环路[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汇编[C];2016年

3 侯一平;;呼吸调节的神经环路与睡眠呼吸障碍[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汇编[C];2016年

4 景键;;利用海洋软体动物海兔(Aplysia)理解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A];长三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6暨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16年

5 姜晓薇;周千;汤艳清;王菲;吴枫;孔令韬;周一芳;周宇宁;;双相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在皮质-边缘-纹状体神经环路的共同和差异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6 彭红军;郑荟蓉;李凌江;张燕;刘建斌;单保慈;李则宣;李卫晖;周建松;;边缘-颞叶-小脑神经环路白质异常可能是难治性抑郁发病机制之一—一项基于像素的DTI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白冰;杜久林;;斑马鱼亮偏好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A];长三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7摘要集[C];2017年

8 潘秉兴;;杏仁核神经环路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A];中南地区第八届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李穆;刘景根;;外侧纹状体以及相关的内侧前额叶-外侧纹状体神经环路特异性地参与大鼠海洛因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10 韩莉;江海腾;卢青;罗国平;汤浩;韩颖琳;姚志剑;;男性抑郁症患者注意控制神经环路功能的磁源性影像学改变[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周炜;成功经历如何重塑大脑[N];中国教育报;2017年

2 记者 江耘 通讯员 周炜;大脑里存在“胜利者效应”神经环路[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胡德荣;瘙痒感觉传导神经环路被发现[N];健康报;2017年

4 胡德荣;果蝇抉择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7年

5 记者 许琦敏;竞争过程促使大脑神经环路更精确[N];文汇报;2015年

6 记者 唐闻佳;揭示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神经环路机制[N];文汇报;2018年

7 记者 陶婷婷 通讯员 朱凡;上海科学家揭示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的神经环路机制[N];上海科技报;2018年

8 孙国根;移植GABA能神经细胞可重建人脑神经环路[N];中国医药报;2012年

9 记者 沈湫莎;“中国脑计划”明年春天启动[N];文汇报;2018年

10 孙国根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破解脑皮层的“秘密语言”[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曼丽;针刺诱导神经环路激活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基因差异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舒玉;长期社会击败应激模型中小鼠前联合皮层神经环路重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靳森;工具病毒系统的建立及其在神经环路解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4 钟成;小鼠癫痫模型中功能异常神经环路光遗传解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7年

5 侯晓君;小鼠前额叶皮层和丘脑网状核γ-氨基丁酸能神经环路的调控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杨建明;小鼠前额叶皮层GABA环路的发育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陈彬;黑质网状-束旁核GABA能神经环路在颞叶癫痫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杨莹;海马依赖性情节记忆调控的突触和神经环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赵伟巧;果蝇幼虫避光扭头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D];浙江大学;2018年

10 江海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RF7的功能解析及基于单纯疱疹病毒的新型顺行神经环路示踪工具[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舒;海马/皮层神经环路构成的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高凡;自由移动下秀丽线虫神经环路钙成像采集和分析系统的搭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杨洁;Ghrelin/GHS-R1a对慢性禁锢小鼠焦虑相关行为的调控作用及神经环路机制探讨[D];青岛大学;2017年

4 宫田田;乙酰胆碱对小鼠嗅球神经环路的调控作用[D];桂林医学院;2016年

5 曹云兹;改造狂犬病毒探索小鼠下丘脑摄食相关核团的神经环路[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6 黄康;微型植入式光调控神经环路及高灵敏动物行为学记录系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7年

7 管相敏;调控秀丽线虫食物气味抉择行为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张菁云;海马及杏仁核局灶性缺血后相关恐惧记忆及局部场电位的改变[D];东南大学;2016年

9 陈宋安;多学科方法鉴定海兔神经环路中谷氨酸能神经元及其功能[D];南京大学;2016年

10 张建华;用于研究海马齿状回神经环路功能的光感调控模型的建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3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23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6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