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养分特征

发布时间:2020-08-06 07:06
【摘要】: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广为分布的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程度的草地,分析比较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特征,研究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AOC)、全氮(SATN)和全磷(SATP)养分的响应规律,并探讨土壤团聚体物理组成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内在联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草地退化影响着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结构稳定性。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两类草地土壤团聚体均表现出由大粒径为主导向中小粒径为主导的转变趋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逐渐降低。(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原除相同粒级SATP含量呈轻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的变化趋势外,其相同粒级SAOC、SATN含量和高寒草甸相同粒级SAOC、SATN、SATP含量均呈降低趋势。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高寒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各粒级SAOC、SATN、SATP含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草地SAOC、SATN、SATP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整体看来,两类草地0.25 mm粒级的SAOC、SATN、SATP含量较高。(3)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相同粒级SAOC/SATN呈现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的变化趋势,高寒草原SAOC/SATP和SATN/SATP表现为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SAOC/SATP和SATN/SATP则表现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变化趋势。相同退化程度下,两类草地SAOC/SATN、SAOC/SATP、SATN/SATP最大值多出现在2-0.25 mm粒径中。(4)土壤整体养分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的粒径组成以及团聚体中养分的含量与分布特征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高寒草原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及SOC/STN、SOC/STP、STN/STP与2-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0.25-0.053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高寒草甸退化草地SOC、STN、STP含量及SOC/STN、SOC/STP、STN/STP与2-0.25mm土壤团聚体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地SOC、STN、STP含量主要与大粒级SAOC、SATN、SATP含量有关,土壤整体养分含量的化学计量比则主要与小粒级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有关。(5)相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SAOC、SATN、SATP含量对SOC、STN、STP含量的贡献规律一致,其中0.053 mm粒级SAOC、SATN、SATP对SOC、STN、STP含量的贡献率最低。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莉;徐明曦;巨莉;;四川省不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四川水利;2018年06期

2 张星星;;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7年24期

3 唐茹;孙钰翔;戴齐;林清美;谢丽华;;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研究方法及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8年09期

4 冯欢;张俊岭;张凤华;;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水溶性阳离子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8年06期

5 刘艳;马茂华;吴胜军;冉义国;王小晓;黄平;;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18年05期

6 于法展;张茜;张忠启;李玲;雷良媛;张少坤;陈俊;;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6期

7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8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9 尹瑞龄;;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J];土壤学进展;1985年04期

10 赖忠盛;文启凯;何远龙;阎小飞;;覆膜栽培对耕层士壤腐殖质组分与土壤团聚体影响的初步研究[J];八一农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全英;;不同粒径果园土壤团聚体对铜的吸附行为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5 徐祥玉;张敏敏;张志毅;熊又升;袁家富;;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及碳库处理[A];第七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陈中督;薛建福;张海林;王猛;汤文光;陈阜;;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于爱忠;柴强;赵财;;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短期效应[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彭思利;魏朝富;郭涛;;分根装置中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栗方亮;张青;王煌平;王利民;王秋营;罗涛;;定位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王明伟;刘满强;李大明;李辉信;胡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上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高碳氮投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郑丽红;覆膜与施肥对土壤中秸秆氮的赋存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3 金鑫鑫;地膜覆盖和施肥条件下外源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赋存和转化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4 何翠翠;麦玉轮作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群落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5 唐士明;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倩;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碳氮转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10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华;非生物及生物因子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马盼盼;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养分特征[D];兰州大学;2019年

3 赵迎松;雨滴击溅下薄层径流对土壤团聚体破碎、迁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聂富育;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氮动态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李耸耸;干旱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生物调控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石利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可蚀性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7 曾鹏宇;长期施用猪粪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8 张世祺;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及与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关系[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9 丁康;长武塬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林芳;评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超声能量测量技术探索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2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82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