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调节性B细胞在旋毛虫感染小鼠的动态变化及表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18:25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简称旋毛虫(Trichinella),可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旋毛虫侵入到人或动物体内会引起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病。人感染旋毛虫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发热,肌肉酸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该病还能引起突发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食品工业的安全。旋毛虫病是世界各地待屠宰动物首检及强制性检疫检验的人兽共患病病种,目前为止,该病也是世界范围内投入预防控制费用较多的一类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大量研究表明,机体不能完全清除旋毛虫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免疫细胞的影响,旋毛虫能在啮齿动物体内通过与宿主的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逃避或着抑制宿主的相关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延长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时间。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的一种能抑制相关免疫应答的B细胞亚群,该类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相关的细胞抑炎因子(IL-10、IL-35和TGF-β等)来抑制免疫应答反应,在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和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Bregs在线虫——旋毛虫感染中是否参与并发挥作用,本试验采用了旋毛虫易感的雌性BALB/c小鼠建立的感染模型,研究了Bregs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的数量变化情况及感染后的表型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本试验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两组:对照组(PBS组),试验组:(T.spiralis感染组)。为了确定旋毛虫感染能否诱导产生Bregs,在旋毛虫感染后的不同时期(7d、14d、21d、28d、35d和42d),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小鼠脾脏(SPL)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CD19~+B细胞的数量变化及IL-10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PBS组)相比,无论在SPL中还是MLN中,CD19~+B分泌IL-10的量均有所增加,从旋毛虫感染的第7天开始,试验组小鼠CD19~+IL-10~+B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该细胞数量在21d达到了顶峰,该时期后CD19~+IL-10~+B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但仍比对照组多。运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了旋毛虫感染后不同时期SPL中Bregs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CD19~+IL-10~+B细胞比例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显著,该变化趋势与FCM检测结果变化趋势相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能诱导产生Bregs。取派尔氏结(PPs)制成单细胞悬液,并对表面分子CD19,CD5,CD1d进行染色,结果显示在旋毛虫感染后的不同时期,CD19~+CD5~+CD1d~(high)细胞增多,在第35天时,该细胞数量增至顶峰,这一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也能诱导PPs中Bregs的产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为了鉴定能分泌细胞因子IL-10的Bregs表型,我们在感染后的第7天,运用FCM检测了小鼠SPL中B细胞中IL-10及CD23、IgM、CD5、IgD等相关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IL-10~+B细胞表面分子CD23、CD21、IgM表达水平较高,CD5、CD1d、IgD的表达水平较低。结果表明感染旋毛虫后Bregs的表型与过渡2型边缘区前体B细胞(T-MZP)和边缘区前体B细胞(MZB)表型相似。我们还通过FCM检测了感染后不同时期小鼠SPL淋巴细胞中CD19~+CD5~+CD1d~(high)细胞表达TGF-β1的情况,SPL和MLN中CD19~+B细胞和CD4~+T细胞分泌IL-17A的情况,结果表明在28天时,TGF-β1表达量最多,感染后0~21天产生IL-17A的B细胞(B17)和T细胞(Th17)逐渐增多,随后B17,Th17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趋势与CD19~+IL-10~+B细胞数量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这一现象说明Bregs与Th17,B17细胞之间可能也有某种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很可能与旋毛虫的发病机制有关。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852.7
【部分图文】:

箭头,舌肌,肌细胞,小鼠


小鼠舌肌H&E染色黑色箭头:肌细胞;蓝色箭头:胶原纤维;红色箭头:肌幼虫包囊(H&E×400)

不同时期,流式细胞术,细胞


A: The cells were stained for CD19, IL-10 and IgD, IgM, CDflow cytometry. Cell-surface molecule expression by IL-10+(tT.spiralis mice, and shaded part represent isotype-matched conCD21 and CD23 on CD19+IL-10+gated B cells 1.3.7 旋毛虫感染后 PPs 中 CD19+CD5+CD1dhigh细胞取 PPs 制成单细胞悬液,并对表面分子进行染天、21 天、28 天、35 天、42 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第 35 天时,CD19+CD5+C(P<0.05)如图 1.7。CD19+CD5+B

不同时期,顶峰,淋巴细胞,细胞


Figure 1.7 Expression of CD19+CD5+CD1dhighin PPs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T.spiralis infection1.3.8 旋毛虫感染脾中诱导 TGF-β1 的情况在旋毛虫感染后,检测了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 CD19+CD5+CD1dhigh细胞表达 TGF-β1情况,结果表明在 28 天时,TGF-β1 表达量达到了顶峰,占 CD19+CD5+CD1dhigh细胞 4.25%左右,如图 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紫芳;姜鹏;高仕霖;胡丹丹;李海;杨柳;米亚兵;王中全;崔晶;;旋毛虫感染对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Ⅰ型糖尿病的影响[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年07期

2 马萍;何文彤;邢杰;闫玉文;;旋毛虫感染相关抗体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3 贾蕾;王小梅;马小燕;唐耀武;吴疆;贺雄;黎新宇;;北京市人体旋毛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年05期

4 师敏,赵春松,李云,蚌相英,濮永成;陇川县人体旋毛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01期

5 韩化敏,崔晶,王中全;旋毛虫感染与细胞因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6 崔晶,王中全,李雍龙;旋毛虫感染后排虫反应的发生机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年04期

7 徐霞;狩猎增加欧洲俄罗斯地区狼旋毛虫感染的流行[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3年03期

8 夏惠,方强,胡守锋;大学生旋毛虫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9年06期

9 沈汉馨,李方和,董守池,杨东亮,郝刚,喻植群,汪由坤,夏宁邵,郝连杰;旋毛虫感染性童虫全抗原制备及三种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比较[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8年06期

10 于文杰,连建安;旋毛虫感染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细胞对丝裂原反应性的变化[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刑鑫;黄海斌;王春凤;杨桂连;;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变化与免疫应答关系初步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牛春;姜洪杰;黄松;;IL-2对旋毛虫不同虫株的免疫调节[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郭歆岩;黄海斌;王春凤;杨桂连;;肠道菌群的改变对旋毛虫感染小鼠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4 周亚兰;张慧;王悦悦;刘晓婕;赵旋辰;马梦晴;闫雨荷;叶万丽;谷伟;陶志勇;李柏青;夏惠;方强;;旋毛虫感染小鼠体内Th9细胞的动态变化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8年

5 杨晓红;赵华明;汤兆强;范雪梅;宋丽云;殷国荣;张志华;段希玲;;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伟;李江艳;李倩;王小莉;夏惠;方强;;旋毛虫感染诱导的Th免疫偏移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韩彩霞;路义鑫;李晓云;张子群;赵风强;宋铭忻;;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中TNF-α的表达及其信号传导[A];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苏海龙;石火英;郁川;张春杰;余祖华;程相朝;;低氧诱导因子-1α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的动态变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9 韩彩霞;张子群;路义鑫;李晓云;赵宇;宋铭忻;;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A];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原丽红;付宝权;刘明远;张亚兰;吴秀萍;李莲瑞;林本夫;卢强;陈启军;P.Boireau;;旋毛虫感染小鼠对p46重组抗原的抗体应答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静;旋毛虫不同发育期抗原基因克隆及其对猪的保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李静;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及菌群变化规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姜晶;旋毛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莉;免疫蛋白组学对旋毛虫诊断抗原的筛选与鉴定及初步应用[D];郑州大学;2014年

5 白雪;旋毛虫排泄分泌物调节巨噬细胞及成肌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冯爽;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基因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及保护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龙绍蓉;旋毛虫Nudix水解酶的克隆表达与功能鉴定[D];郑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静;调节性B细胞在旋毛虫感染小鼠的动态变化及表型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2 周亚兰;CD4~+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旋毛虫感染中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年

3 郭歆岩;头孢曲松钠压力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对旋毛虫感染和免疫应答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4 姜王芳;P2X_7受体在旋毛虫感染小鼠肠型期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邢鑫;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变化与免疫应答关系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丞;旋毛虫感染对Th17/Treg细胞诱导活化及增殖作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7 王莹;旋毛虫感染后小鼠肠道炎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变化[D];吉林大学;2014年

8 张馨月;旋毛虫感染对卫星细胞的免疫因子调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李丹;旋毛虫感染致小鼠寄生部位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3年

10 朱伟;旋毛虫感染诱导的Th免疫偏移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影响[D];蚌埠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815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15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7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