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基于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的奶牛子宫内膜炎补体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13:46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常见临床疾病,发病率高,极大地损害着奶牛的繁殖性能,对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究子宫内膜炎奶牛机体自身的分子病理学变化,本研究采用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分别开展了子宫内膜炎奶牛血浆蛋白组研究、子宫组织蛋白组和转录组研究,构建并利用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对生物组学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与正常奶牛相比,子宫内膜炎奶牛血浆中出现137个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其中上调表达49个,下调表达88个。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补体-凝血通路相关的DEPs占比最高,约13%。ELISA检测显示,患牛血浆中补体C4、C7、C9,以及活性片段C3a、C5a和Ig G含量都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果表明患牛血液补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参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理过程。2.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子宫内膜炎分为轻度子宫内膜炎(M)和重度子宫内膜炎(S)。子宫内膜组织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M组中有259个DEPs,139个DEGs,S组中有434个DEPs和207个DEGs。DEPs的生物信息学分...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的奶牛子宫内膜炎补体机制研究


奶牛内生殖器官体内位示意图

示意图,母牛,子宫,结构示意图


图 1.1 奶牛内生殖器官体内位示意图Figure 1.1Asketch picture of the internal reproductive organs in a cow.位于骨盆腔前的腹腔内,上为直肠,下为膀胱,前下为大小结肠。子脏器相似,其固定都是靠阔韧带的连接作用,通过阔韧带将子宫固定韧带又分为卵巢系膜、输卵管系膜和子宫系膜,分别固定卵巢、输卵部分生殖器官则靠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固定在骨盆腔壁上(图 1.1)。的子宫结构

示意图,子宫体,组织结构,子宫角


育并供给胎儿营养的器官,由子宫角,子宫子宫角,基部有角间沟。母牛子宫角形状下,子宫黏膜上长有肉质半月形凸起,这叫多,受孕后会发育为母体胎盘。经产牛多角状,伸进入腹腔内。两个子宫角在未妊右子宫角比左子宫角稍粗。在输卵管内受宫体是一个较短肌肉管腔,是胎儿发育的,随着胎儿发育可充满子宫角和子宫体。子相通,外突部分为子宫颈阴道部。正常情入子宫腔。母牛发情时子宫颈口稍微张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套式PCR-DGGE分析诊断奶牛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致病菌[J]. 赵立香,宋晓静,郭梦尧,李丰阳,梁德洁,杨正涛,张乃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5)
[2]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研究进展[J]. 邓祥华,张志强,范才良,黄伟,黄庆洲.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13)
[3]转录组研究新技术:RNA-Seq及其应用[J]. 祁云霞,刘永斌,荣威恒.  遗传. 2011(11)
[4]成纤维上皮细胞炎症反应模型的建立[J]. 况玲,历世伟,武聚富,张慧,谢安.  中国兽医学报. 2011(07)
[5]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与综合防制[J]. 梁书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1(03)
[6]新一代高通量RNA测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J]. 王曦,汪小我,王立坤,冯智星,张学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0(08)
[7]复方益母生化散对奶牛子宫内膜细胞CYP450表达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杜金梁,秦建华,褚景生,徐丽娜,马玉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6)
[8]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转染pCI-neo-hTERT质粒后的永生化[J]. 吴庆侠,王爱华,司永嘉,周丽梅,盛宏霞,靳亚平.  中国兽医学报. 2010(02)
[9]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比较[J]. 董彬,宋宇轩,朱广琴,曹斌云.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1)
[10]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 张雷,王亨,曹杰,齐长明.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06)



本文编号:3046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046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