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青海部分地区牦牛源细粒棘球蚴mtDNA基因多态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1 23:34
  细粒棘球绦虫有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在青海地区存在藏羊、牦牛、骆驼、鹿、马、猪和人等易感中间宿主。细粒棘球绦虫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由于要与不同的宿主产生最佳的寄生关系,在不同动物体内就有可能产生特异的变异。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常年生活在高海拔,低氧、寒冷的环境中,其作为细粒棘球蚴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宿主,是否会产生细粒棘球蚴特有的地方株或基因型,目前很少有人研究。为了探讨青海省祁连县、刚察县、兴海县、海晏县、贵南县、泽库县、达日县和玉树县牦牛源细粒棘球蚴株系间基因序列差异,确定其基因型、地理分布及优势虫株,有效地预防牦牛包虫病的发生。本研究选择线粒体DNA的COI基因和NDI基因,应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测序,通过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了不同地区牦牛源细粒棘球蚴基因序列的差异,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G1型细粒棘球蚴COI基因序列和NDI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324bp和428bp,G6型细粒棘球蚴COI基因序列和NDI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380bp和462bp。在上述各县的牦牛体内均发现G1型细粒棘球蚴,仅仅在祁连县的1头牦牛体内发现有G6型的感染。青海地区牦牛源细... 

【文章来源】:青海大学青海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粒棘球绦虫的病原学特征
    2 细粒棘球绦虫的分类方法
        2.1 形态学分类
        2.2 分子生物学分类
            2.2.1 基因型分析与细粒棘球绦虫的种类
            2.2.2 分子标记与细粒棘球绦虫的分类
    3 细粒棘球蚴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3.1 细粒棘球蚴的主要抗原
        3.2 宿主对细粒棘球蚴免疫的特性
            3.2.1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3.2.2 特异性免疫反应
        3.3 细粒棘球蚴的免疫逃避
    4 细粒棘球蚴病疫苗
        4.1 天然蛋白疫苗
        4.2 重组蛋白疫苗
        4.3 核酸疫苗
        4.4 多肽疫苗
    5 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6 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流行概况
        6.1 家畜棘球蚴病感染状况
        6.2 野生动物棘球蚴病感染状况
    7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细粒棘球蚴mtDNA COI基因和NDI基因多态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来源
            1.1.2 仪器
            1.1.3 主要试剂和酶
        1.2 方法
            1.2.1 样品总DNA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和合成
            1.2.3 目的片段PCR扩增
        1.3 数据的处理
            1.3.1 数据的前期处理
            1.3.2 遗传距离的计算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3.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OI基因和NDI基因PCR扩增产物
        2.2 牦牛源细粒棘球蚴COI基因序列分析
            2.2.1 测序结果与其他棘球属绦虫COI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2.2.2 牦牛源细粒棘球蚴COI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 所测G1型细粒棘球蚴COI基因序列的相似性
        2.4 不同地区牦牛源G1型细粒棘球蚴COI基因同源性和多态性分析
        2.5 所测牦牛源G6型细粒棘球蚴COI基因序列分析
        2.6 牦牛源细粒棘球蚴分离株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BLAST比对
        2.7 牦牛源细粒棘球蚴NDI基因序列分析
            2.7.1 测序结果与其他棘球属绦虫NDI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2.7.2 牦牛源细粒棘球蚴NDI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8 所测G1型细粒棘球蚴NDI基因序列的相似性
        2.9 不同地区牦牛源细粒棘球蚴NDI基因同源性和多态性分析
        2.10 所测牦牛源G6型细粒棘球蚴NDI基因序列分析
        2.11 牦牛源细粒棘球蚴分离株NDI基因序列与GenBank/BLAST比对
    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棘球绦虫及棘球蚴病研究进展[J]. 林宇光,卢明科,洪凌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06)
[2]科学防控包虫病[J]. 李明,马世春,魏巍,杨林,苏增华,池丽娟.  兽医导刊. 2011(06)
[3]我国包虫病的防治现状[J]. 贾万忠.  兽医导刊. 2011(06)
[4]祁连县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J]. 马寿录.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1(02)
[5]棘球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J]. 朵红.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01)
[6]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J]. 贾万忠,闫鸿斌,郭爱疆,史万贵,詹芳,付宝权.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06)
[7]久治县白玉乡牦牛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J]. 胡青攀,昂青卓玛.  青海农牧业. 2009(01)
[8]棘球蚴病防治研究的国际现状和对我们的启示[J]. 余森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04)
[9]犬和藏羊棘球蚴病的感染调查及流行概况[J]. 郭志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8(04)
[10]青南地区高原动物两型包虫病感染调查[J]. 程海萍,刘小蓉.  高原医学杂志. 2008(02)



本文编号:3093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093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