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放牧处理对南方人工草地及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8 03:30
本研究通过在云南省种羊繁育中心典型鸭茅-黑麦草-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上利用云岭黑山羊开展试验。放牧强度为两个水平,高载畜量组H为14羊单位/hm2,低载畜量组L为9羊单位/hm2,放牧处理为H-H;H-L;L-H;L-L四个。通过分析1、草地群落特征指标;2、主要牧草种群构型的变化;3、草地给量、山羊日增重与采食量的变化等。为当地山羊放牧系统草畜平衡的优化、发展山区草地畜牧业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强度的放牧会降低鸭茅、黑麦草的高度和盖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白三叶的高度和盖度;而低强度的放牧使白三叶、黑麦草的组分依次降低,高大杂草侵入。两者都会引起草地的退化。放牧降低了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的减少幅度也逐渐增加。地下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季节放牧强度转换处理组中,优质牧草组分比较恒定。(2)放牧明显改变了鸭茅黑麦草与白三叶的构型,适度的放牧干扰增强了牧草群落的生态适应性。H-H组黑麦草的每月平均丛分蘖数(143个/丛)大于L-L组(113个/丛),但单蘖重小于L-L组。与黑麦草相似,鸭茅的单蘖重与丛径和丛蘖数之间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分蘖丛...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地组分动态变化
过度使用下,多年生黑麦草会逐渐减少,然后是鸭茅,最后为白三叶等,地表裸露面积逐渐增加,不可利用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而利用不足的情况下,白三叶会逐渐消失,其次是黑麦草,鸭茅在一段时间后也会被更高的蒿类杂草等所替代。这一点从图5中过度利用的H-H组和使用不足的L-L组中各牧草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印证。本试验中放牧强度季节间转换的两个试验组豆禾比例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情况,并且黑麦草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3.4 不同放牧处理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与放牧前相比,各处理间的地下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H-H组最为明显,每平方米减少了382.33g,而L-L组减少量最低,为278.74g。牧后0-30cm地下生物量多少顺序为L-L>L-H>H-L>H-H,各处理间除L-H组与H-L组外差异显著(p<0.05)。H-H组小区地下生物量较少是由于山羊的持续过度采食导致牧草光合面积减少,植物的正常生长受到了影响,光合产物不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这造成供应地下部分的碳水化合物较少,其结果是导致植物根系的减少。L-L组的牧后地下生物量最多,这是由于家畜的轻度采食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牧草的生长,并且粪尿反馈还可以为牧草提供肥料,尽管H-H组也有粪尿的添加,但是高强度的采食已经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危害。
自然环境中的可利用到的资源存在与供应之间的平衡,或者是在主要的外界胁迫下保证所需资源的供应。禾本科牧草的分生组织主要存在于幼蘖,豆科牧草白三叶的分生组织主要存在于匐匍茎尖(夏景新,1996)。禾本科的分蘖有助于植株生成更多的营养物质,扩大光合面积,增强占据已有空间并进行扩增的能力(郭孝,2002)。而白三叶的匍匐茎还可以通过克隆生长的习性来躲避不良环境,利用自身表型的可塑性等先天条件实现最优的资源获取对策,使投入产出比(cost-effect)达到最高,提升其在可利用资源较少或遭受逆境胁迫的情况下的适应性。探究环境资源及外界干扰对植物构型改变的影响以及一定程度的植物获益受损关系,以便通过人工手段控制植物种群的生长格局,对于提高经济植物的生产力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放牧处理对我国云贵高原典型人工草地的构成牧草鸭茅、黑麦草和白三叶构型的影响,研究这种混播草地上禾本科牧草鸭茅、黑麦草的分蘖密度与单株的大小以及豆科白三叶单位面积叶片数与叶片大小,对分析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可塑性限度与分蘖密度和单蘖重之间关系的影响,从而合理利用人工草地以便获得最大的草地产量,建立该地区草地生产优化模式有一定的理论意义。4.1 不同放牧处理对黑麦草构型的影响4.1.1 不同放牧处理对丛分蘖数与单蘖重的影响
本文编号:3144710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地组分动态变化
过度使用下,多年生黑麦草会逐渐减少,然后是鸭茅,最后为白三叶等,地表裸露面积逐渐增加,不可利用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而利用不足的情况下,白三叶会逐渐消失,其次是黑麦草,鸭茅在一段时间后也会被更高的蒿类杂草等所替代。这一点从图5中过度利用的H-H组和使用不足的L-L组中各牧草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印证。本试验中放牧强度季节间转换的两个试验组豆禾比例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情况,并且黑麦草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3.4 不同放牧处理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与放牧前相比,各处理间的地下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H-H组最为明显,每平方米减少了382.33g,而L-L组减少量最低,为278.74g。牧后0-30cm地下生物量多少顺序为L-L>L-H>H-L>H-H,各处理间除L-H组与H-L组外差异显著(p<0.05)。H-H组小区地下生物量较少是由于山羊的持续过度采食导致牧草光合面积减少,植物的正常生长受到了影响,光合产物不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这造成供应地下部分的碳水化合物较少,其结果是导致植物根系的减少。L-L组的牧后地下生物量最多,这是由于家畜的轻度采食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牧草的生长,并且粪尿反馈还可以为牧草提供肥料,尽管H-H组也有粪尿的添加,但是高强度的采食已经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危害。
自然环境中的可利用到的资源存在与供应之间的平衡,或者是在主要的外界胁迫下保证所需资源的供应。禾本科牧草的分生组织主要存在于幼蘖,豆科牧草白三叶的分生组织主要存在于匐匍茎尖(夏景新,1996)。禾本科的分蘖有助于植株生成更多的营养物质,扩大光合面积,增强占据已有空间并进行扩增的能力(郭孝,2002)。而白三叶的匍匐茎还可以通过克隆生长的习性来躲避不良环境,利用自身表型的可塑性等先天条件实现最优的资源获取对策,使投入产出比(cost-effect)达到最高,提升其在可利用资源较少或遭受逆境胁迫的情况下的适应性。探究环境资源及外界干扰对植物构型改变的影响以及一定程度的植物获益受损关系,以便通过人工手段控制植物种群的生长格局,对于提高经济植物的生产力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放牧处理对我国云贵高原典型人工草地的构成牧草鸭茅、黑麦草和白三叶构型的影响,研究这种混播草地上禾本科牧草鸭茅、黑麦草的分蘖密度与单株的大小以及豆科白三叶单位面积叶片数与叶片大小,对分析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可塑性限度与分蘖密度和单蘖重之间关系的影响,从而合理利用人工草地以便获得最大的草地产量,建立该地区草地生产优化模式有一定的理论意义。4.1 不同放牧处理对黑麦草构型的影响4.1.1 不同放牧处理对丛分蘖数与单蘖重的影响
本文编号:3144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14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