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D-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9 11:31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ondii)是一种寄生于有核细胞的专性胞内寄生虫,可引起弓形虫病,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弓形虫除了危害人类健康这一严重问题,还会严重的影响着畜禽行业状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哺乳类、鸟类都可作为弓形虫中间宿主。弓形虫对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动物的危害严重。弓形虫能够依赖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入侵宿主细胞,因此本实验通过前期弓形虫与唾液酸结合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TGME49239820基因,名为D-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的蛋白质,进一步对其基因克隆表达,纯化蛋白质,制备多克隆抗体,纯化得到IgG。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确认该蛋白质在弓形虫虫体上的未知及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而验证与唾液酸可以结合,证明与细胞表面结合的受体是唾液酸。通过体外抗体抑虫实验发现该蛋白质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抑制虫体入侵的能力,通过免疫小鼠后观察小鼠死亡时间,却发现在体内没有明显的保护效果。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弓形虫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Toxoplasmagondii弓形虫的生活史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仅在终末宿主猫(猫科动物,野生或家养动物)
图 1-2.哺乳动物两种主要的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和 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Fig 1-2.The two major sialic acid found in mammals. N-acetylneuraminic acid (Neu5Ac) andN-glycolylneuram(Neu5Gc).1.5.2 顶复门寄生虫通过对顶复门寄生虫依赖唾液酸途径入侵宿主细胞的研究,人们发现了宿主面的唾液酸对流感病毒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寄生虫病原研究中报道,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在虫体与宿主细胞相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能识别红细胞表面的 N-乙酰神经氨酸依赖唾液酸途径入侵红细胞,克氏锥虫的锥鞭体能够很好地入侵细胞表面暴露有的宿主细胞。将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降解或阻断后再与弓形虫共培养,结果发虫的感染程度显著降低,说明宿主细胞表面丰富的唾液酸残基是弓形虫入侵宿主受体,它能启动弓形虫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与入侵,在弓形虫速殖子与宿主细胞之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弓形虫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存活感染,首先要解决能够侵入宿主细胞的问题。虫能够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因素就是虫体在入侵过程中虫体表面蛋白及分泌蛋
信号肽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J]. 贾玉玺,聂大平,陈凌娟,李伟,申丽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02)
[2]唾液酸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和疾病[J]. 张嘉宁,汪淑晶. 生命科学. 2011(07)
[3]弓形虫紫外线弱毒虫株的培育及免疫研究[J]. 计浩,吴叙苏,吕立新,王春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1(05)
[4]弓形体原虫滋养体、包囊、卵囊的快速镜检法[J]. 计浩. 中国兽医杂志. 1981(06)
本文编号:3256367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弓形虫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Toxoplasmagondii弓形虫的生活史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仅在终末宿主猫(猫科动物,野生或家养动物)
图 1-2.哺乳动物两种主要的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和 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Fig 1-2.The two major sialic acid found in mammals. N-acetylneuraminic acid (Neu5Ac) andN-glycolylneuram(Neu5Gc).1.5.2 顶复门寄生虫通过对顶复门寄生虫依赖唾液酸途径入侵宿主细胞的研究,人们发现了宿主面的唾液酸对流感病毒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寄生虫病原研究中报道,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在虫体与宿主细胞相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能识别红细胞表面的 N-乙酰神经氨酸依赖唾液酸途径入侵红细胞,克氏锥虫的锥鞭体能够很好地入侵细胞表面暴露有的宿主细胞。将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降解或阻断后再与弓形虫共培养,结果发虫的感染程度显著降低,说明宿主细胞表面丰富的唾液酸残基是弓形虫入侵宿主受体,它能启动弓形虫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与入侵,在弓形虫速殖子与宿主细胞之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弓形虫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存活感染,首先要解决能够侵入宿主细胞的问题。虫能够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因素就是虫体在入侵过程中虫体表面蛋白及分泌蛋
信号肽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J]. 贾玉玺,聂大平,陈凌娟,李伟,申丽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02)
[2]唾液酸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和疾病[J]. 张嘉宁,汪淑晶. 生命科学. 2011(07)
[3]弓形虫紫外线弱毒虫株的培育及免疫研究[J]. 计浩,吴叙苏,吕立新,王春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1(05)
[4]弓形体原虫滋养体、包囊、卵囊的快速镜检法[J]. 计浩. 中国兽医杂志. 1981(06)
本文编号:3256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25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