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7-20 09:30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78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几十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数地区人、畜血吸虫病的流行已呈现低流行性和低感染特点,传统的病原学诊断逐渐无法满足现场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便于判断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在前期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G01、F11、E12、H12、G1/3、G7-1、G7-2和G7-3作为候选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并以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BALB/c小鼠基因组DNA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基因扩增,挑选出能特异性从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扩增,但不能从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基因。以G01作为诊断靶基因,三个不同感染剂量(10条、40条、100条)的小鼠各10只,在感染后42d提取血浆提核酸为模板,均可扩增得到G01片段。同时以弓形虫、大片形吸虫、前后盘吸虫、住肉孢子虫、旋毛虫、棘球绦虫的虫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对G01进行扩增,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表明G01基因是一种有...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以虫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图 2-1 以虫体基因组 DNA 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Fig. 2-1 Screening results of candidate genes by using S. japonicum DNA as template 1 基因 G01;2 基因 F11;3 基因 E12;4 基因 H12;5 基因 G1/3;6 基因 G7-1;7 基因 G7-2;8 基因 G7-3;Y 无引物体系;M DNA分子质量标准(DL 500) 1 Gene G01; 2 Gene F11; 3 Gene E12; 4 Gene H12; 5 Gene G1/3; 6 Gene G7-1; 7 Gene G7-2; 8 Gene G7-3; Y No primers control; M DL 500 DNA Marker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目的基因的筛选16图2-3候选基因G01的评估结果Fig.2-3EvaluationofcandidategeneG011-2小鼠阴性血浆DNA;3-4组1小鼠血浆DNA;5-6组2小鼠血浆DNA;7-8组3鼠血浆DNA;P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Y无引物体系;B无模板体系;MDNA分子质量标准(DL500)1-2Negativecontrol;3-4DNAfrommiceinGroup1;5-6DNAfrommiceinGroup2;7-8DNAfrommiceinGroup3;PPositivecontrol;YNoprimerscontrol;BNotemplatecontrol;MDL500DNAMarker图2-4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Fig.2-4Resultsofcrossreactivitytest1弓形虫DNA;2大片形吸虫DNA;3前后盘吸虫DNA;4住肉孢子虫DNA;5旋毛虫DNA;6棘球绦虫DNA;7日本血吸虫DNA;MDNA分子质量标准(DL500)1DNAofToxoplasmaGondii;2DNAofFasciolagigantica;3DNAofParamphistomum;4DNAofSarcocystiscruzi;5DNAofTrichina;6DNAof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7DNAofSchistosomajaponicum;MDL500DNAMarker2.5讨论血吸虫病的诊断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采取血吸虫病有效的防治措施,日本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降低(李林瀚等,2019)。但是,目前常用的检测血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孙成松等,2013)。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因其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低感染强度下血吸虫病的检出率(张燕等,2017)。目前相关分子检测技术除了检测日本血吸虫虫体核酸和虫卵核酸外,还有检测水体中的尾蚴核酸,检测阳性钉螺中的胞蚴核酸等,因此靶基因的选择也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梁子英,刘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6)
[2]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中的应用价值[J]. 姚韵怡,熊春蓉,董萱,李伟,张键锋,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6)
[3]201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张利娟,徐志敏,郭婧怡,戴思敏,党辉,吕山,许静,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6)
[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J]. 李林瀚,杨东见,周艺彪,姜庆五. 上海预防医学. 2019(09)
[5]我国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研究之概要[J]. 梁幼生.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7)
[6]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进程与科技成果[J]. 周晓农,许静,吕山,李石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07)
[7]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荧光法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J]. 李婷,刘燕红,赵松,熊春蓉,董萱,张键锋,李伟,应清界,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2)
[8]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徐匆,罗华建,李艳芳,黄皓,梁卫驱,胡珊,胡楚维,罗鸿斌.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4)
[9]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进展[J]. 林矫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1)
[10]长江流域抑螺防病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 马莉,杨筱,张仪,贾霁群,孙启祥,张倩,周金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1)
本文编号:3292571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以虫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图 2-1 以虫体基因组 DNA 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Fig. 2-1 Screening results of candidate genes by using S. japonicum DNA as template 1 基因 G01;2 基因 F11;3 基因 E12;4 基因 H12;5 基因 G1/3;6 基因 G7-1;7 基因 G7-2;8 基因 G7-3;Y 无引物体系;M DNA分子质量标准(DL 500) 1 Gene G01; 2 Gene F11; 3 Gene E12; 4 Gene H12; 5 Gene G1/3; 6 Gene G7-1; 7 Gene G7-2; 8 Gene G7-3; Y No primers control; M DL 500 DNA Marker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目的基因的筛选16图2-3候选基因G01的评估结果Fig.2-3EvaluationofcandidategeneG011-2小鼠阴性血浆DNA;3-4组1小鼠血浆DNA;5-6组2小鼠血浆DNA;7-8组3鼠血浆DNA;P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Y无引物体系;B无模板体系;MDNA分子质量标准(DL500)1-2Negativecontrol;3-4DNAfrommiceinGroup1;5-6DNAfrommiceinGroup2;7-8DNAfrommiceinGroup3;PPositivecontrol;YNoprimerscontrol;BNotemplatecontrol;MDL500DNAMarker图2-4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Fig.2-4Resultsofcrossreactivitytest1弓形虫DNA;2大片形吸虫DNA;3前后盘吸虫DNA;4住肉孢子虫DNA;5旋毛虫DNA;6棘球绦虫DNA;7日本血吸虫DNA;MDNA分子质量标准(DL500)1DNAofToxoplasmaGondii;2DNAofFasciolagigantica;3DNAofParamphistomum;4DNAofSarcocystiscruzi;5DNAofTrichina;6DNAof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7DNAofSchistosomajaponicum;MDL500DNAMarker2.5讨论血吸虫病的诊断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采取血吸虫病有效的防治措施,日本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降低(李林瀚等,2019)。但是,目前常用的检测血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孙成松等,2013)。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因其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低感染强度下血吸虫病的检出率(张燕等,2017)。目前相关分子检测技术除了检测日本血吸虫虫体核酸和虫卵核酸外,还有检测水体中的尾蚴核酸,检测阳性钉螺中的胞蚴核酸等,因此靶基因的选择也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梁子英,刘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6)
[2]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中的应用价值[J]. 姚韵怡,熊春蓉,董萱,李伟,张键锋,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6)
[3]201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张利娟,徐志敏,郭婧怡,戴思敏,党辉,吕山,许静,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6)
[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J]. 李林瀚,杨东见,周艺彪,姜庆五. 上海预防医学. 2019(09)
[5]我国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研究之概要[J]. 梁幼生.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7)
[6]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进程与科技成果[J]. 周晓农,许静,吕山,李石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07)
[7]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荧光法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J]. 李婷,刘燕红,赵松,熊春蓉,董萱,张键锋,李伟,应清界,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2)
[8]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徐匆,罗华建,李艳芳,黄皓,梁卫驱,胡珊,胡楚维,罗鸿斌.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4)
[9]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进展[J]. 林矫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1)
[10]长江流域抑螺防病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 马莉,杨筱,张仪,贾霁群,孙启祥,张倩,周金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1)
本文编号:3292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29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