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香酚对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1-08-26 00:58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也是在全球公共卫生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该病原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谱。沙门氏菌感染动物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沙门氏菌感染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目前针对沙门氏菌感染,普遍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不可避免的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耐药谱逐渐加宽。这一现象对于临床上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抗感染策略及药物来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其分泌的各种毒力蛋白或效应蛋白密切相关,但上述蛋白分子不是细菌生命所必需成分。因此,以细菌特异性用于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或者蛋白复合物为靶标的药物,不仅可发挥抗细菌感染作用,且对细菌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小,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Ⅲ型分泌系统(T3SS)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和转运病原菌毒力因子。对于沙门氏菌,其致病力便是通过两套T3SS系统...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沙门氏菌个体感染到疾病暴发时间表
图 2.1 Ⅲ型分泌系统结构g2.1 structure of Type Ⅲ secretion sys底结构处向外延伸出来。这个部分由多。针状蛋白除了 N 端部分外,在不同R 技术,已经被利用去探测一些针状蛋沙门氏菌的 PrgI 蛋白和类鼻疽伯克氏菌主要组分是易位子主要两个疏水的蛋胞外膜,将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36]。底物 N 端的大约 100 个氨基酸[37]。分;(2)与易位子产生相互作用;(3)鳌泌出去,主要以非折叠或者部分折叠形白能够使效应蛋白维持一种能够分泌的
2 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去 20 多年的研究已清晰地阐明了 T3SS 及由其分泌至菌体外的效应沙门氏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毒力基因主要由 SPI-1 和 SPI-2 两个编码,负责效应蛋白的分泌和转运[7],在细菌感染各个阶段介导的炎症反胞调亡以及全身性感染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SPI-1 在沙门氏上皮细胞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8-10],其分泌的效应蛋白如 SipA、SipC、S SopE 等通过诱导寄主细胞骨架的重排,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褶皱而促进菌进入宿主细胞。进入宿主细胞后,SPI-2 协助沙门氏菌在巨噬细胞和上内的繁殖,逃避巨噬细胞辅酶介导的杀灭[11](图 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J]. 王军,郑增忍,王晶钰. 中国动物检疫. 2007(04)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J]. 汤景元,姜平,邓雨修,李玉峰. 中国兽医学报. 2005(04)
[3]猪沙门氏菌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J]. 侯洪烈. 畜牧与兽医. 2002(10)
本文编号:3363221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沙门氏菌个体感染到疾病暴发时间表
图 2.1 Ⅲ型分泌系统结构g2.1 structure of Type Ⅲ secretion sys底结构处向外延伸出来。这个部分由多。针状蛋白除了 N 端部分外,在不同R 技术,已经被利用去探测一些针状蛋沙门氏菌的 PrgI 蛋白和类鼻疽伯克氏菌主要组分是易位子主要两个疏水的蛋胞外膜,将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36]。底物 N 端的大约 100 个氨基酸[37]。分;(2)与易位子产生相互作用;(3)鳌泌出去,主要以非折叠或者部分折叠形白能够使效应蛋白维持一种能够分泌的
2 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去 20 多年的研究已清晰地阐明了 T3SS 及由其分泌至菌体外的效应沙门氏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毒力基因主要由 SPI-1 和 SPI-2 两个编码,负责效应蛋白的分泌和转运[7],在细菌感染各个阶段介导的炎症反胞调亡以及全身性感染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SPI-1 在沙门氏上皮细胞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8-10],其分泌的效应蛋白如 SipA、SipC、S SopE 等通过诱导寄主细胞骨架的重排,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褶皱而促进菌进入宿主细胞。进入宿主细胞后,SPI-2 协助沙门氏菌在巨噬细胞和上内的繁殖,逃避巨噬细胞辅酶介导的杀灭[11](图 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J]. 王军,郑增忍,王晶钰. 中国动物检疫. 2007(04)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J]. 汤景元,姜平,邓雨修,李玉峰. 中国兽医学报. 2005(04)
[3]猪沙门氏菌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J]. 侯洪烈. 畜牧与兽医. 2002(10)
本文编号:3363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36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