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区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03:45
本文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海高牧业2012年2017年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成分的数据,探讨该地区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提高牧场的饲料营养调控能力和有效合理供给原料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产奶量从2月下旬开始明显上升,到达6、7月份产奶量最高,涨幅为8%,差异显著P<0.05;从9月末开始明显下降,到达11、12月份的产奶量最低,降幅为7%,差异显著P<0.05。2.乳脂率、乳蛋白率以及乳中能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均与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反,即从每年的1月份开始明显下降,到达7月份乳成分最低,降幅为10%;从8月份开始明显上升,乳成分到达12月份最高,涨幅为11%。3.每年各月乳中各成分的生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浓缩效应有关。4.产奶量和每公斤乳中能量与气温的变化有关,且冬季气温下降时更容易影响产奶量和每公斤乳中能量。5.产奶量、4%标准乳和能量校正标准乳产奶量随季节性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产奶量的变化幅度要大于4%标准乳和能量校正标准乳产奶量的变化幅度。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奶业现状
1.2 品种和育种改良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3 胎次和泌乳阶段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4 饲养管理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4.1 饲料营养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4.2 饲养管理因素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5 环境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6 季节性变化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7 其他乳成分的影响因素
1.7.1 影响冰点的因素
1.7.2 影响干物质和非脂乳固体含量的因素
1.7.3 影响乳中矿物质和酸度的因素
1.8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 实验研究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搜集和整理
2.1.2 饲养管理和饲草料情况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
2.2.1.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2.2.1.2 小结
2.2.2 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
2.2.2.1 乳脂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2 乳蛋白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3 乳糖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4 干物质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5 酸度的季节性变化
2.2.2.6 每公斤牛奶能量的季节性变化
2.2.3 标准乳、ECSM产量的季节性变化及产奶量变化的比较
2.2.3.1 标准乳的季节性变化
2.2.3.2 能量校正标准乳的(ECSM)变化规律
2.2.3.3 产奶量、标准乳和ECSM的比较
2.2.3.4 小结
2.2.4 每公斤乳中能量与温度曲线的对比
3 整体讨论
3.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
3.2 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
3.3 气温与产奶量的乳成分关系
3.4 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机理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444090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奶业现状
1.2 品种和育种改良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3 胎次和泌乳阶段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4 饲养管理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4.1 饲料营养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4.2 饲养管理因素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5 环境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6 季节性变化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7 其他乳成分的影响因素
1.7.1 影响冰点的因素
1.7.2 影响干物质和非脂乳固体含量的因素
1.7.3 影响乳中矿物质和酸度的因素
1.8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 实验研究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搜集和整理
2.1.2 饲养管理和饲草料情况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
2.2.1.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2.2.1.2 小结
2.2.2 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
2.2.2.1 乳脂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2 乳蛋白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3 乳糖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4 干物质率的季节性变化
2.2.2.5 酸度的季节性变化
2.2.2.6 每公斤牛奶能量的季节性变化
2.2.3 标准乳、ECSM产量的季节性变化及产奶量变化的比较
2.2.3.1 标准乳的季节性变化
2.2.3.2 能量校正标准乳的(ECSM)变化规律
2.2.3.3 产奶量、标准乳和ECSM的比较
2.2.3.4 小结
2.2.4 每公斤乳中能量与温度曲线的对比
3 整体讨论
3.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
3.2 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
3.3 气温与产奶量的乳成分关系
3.4 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机理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444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44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