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4和VP5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0 06:0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传染病。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IBDV基因组有两个双股的RNA片段,分别为A片段和B片段。A片段长约3.2 kb,包括两个部分重合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第一个ORF编码VP5,第二个ORF编码VP2-VP4-VP3. VP4是病毒的蛋白酶,具有丝氨酸(Ser)蛋白酶的活性,因此,VP4的主要作用是对多聚前体蛋白VP2-VP4-VP3进行加工,放出VP2和VP3两个主要的结构蛋白。VP5蛋白是一种非结构蛋白,在IBDV感染的过程中能够引起细胞凋亡。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机体细胞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Ⅰ型IFN的产生和发挥效应是通过IFN产生的信号通路(IFN Production Pathway)和IFN发挥效应的信号通路(IFN Working Signal Pathway)来实现的。具体而言,病毒感染机体后,细胞能够产生Ⅰ型IFN并且很快释...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及其研究进展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概述
2 IBDV基因组结构
3 IBDV病毒蛋白及其作用
3.1 VP1蛋白
3.2 VP2蛋白
3.3 VP3蛋白
3.4 VP4蛋白
3.5 VP5蛋白
4 IBDV抗原性和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4.1 IBDV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4.2 IBDV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5 IBD的诊断与预防
5.1 IBD的诊断
5.2 IBD的预防
6 Ⅰ型IFN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6.1 Ⅰ型IFN诱导产生的途径
6.2 Ⅰ型IFN的信号转导途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IBDV病毒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V03病毒蛋白基因的扩增
2.2 B87病毒蛋白基因VP4和VP5的扩增
2.3 CV03病毒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2.4 B87病毒蛋白基因VP4和VP5真核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2.5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Western-blot检测
2.6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IFA检测
3 讨论
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3.2 VP4和VP5蛋白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VP4和VP5蛋白对Ⅰ型IFN产生和发挥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IBDV VP4和VP5蛋白对β-IFN信号通路的影响
2.2 IBDV VP4和VP5蛋白对RIG-Ⅰ介导的β-IFN信号通路的影响
2.3 IBDV VP4和VP5蛋白对IRF3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IBDV VP4和VP5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IBDV VP4和VP5蛋白对ISRE信号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3.1 VP4和VP5蛋白对β-IFN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IRF3和NF-κB信号通路的转导
3.3 JAK-STAT信号通路的转导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4蛋白抗体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J]. 吴忆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6)
[2]副黏病毒V蛋白阻断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傅强,仇旭升,陈素娟,彭大新,丁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3(03)
[3]干扰素的信号传导和抗病毒效应机制[J]. 刘颖,侯利华,陈薇. 生物技术通讯. 2012(01)
[4]荧光定量RT-PCR鉴别IBDV超强毒株与经典疫苗毒株[J]. 汪振兴,李树清,孙建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02)
[5]日本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对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J]. 赵慧,邓永强,陈水平,姜涛,韩剑峰,李晓峰,于学东,秦成峰,秦鄂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07)
[6]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J]. 张宁,高宏雷,高玉龙,李俊山,王晓艳,冉多良,王笑梅. 生物工程学报. 2007(04)
[7]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胡晓苗,汪丽,张丹俊. 动物医学进展. 2006(12)
[8]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结构蛋白VP5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张宁,高宏雷,高玉龙,李俊山,冉多良,王笑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10)
[9]传染性囊病病毒VP2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J]. 吕英姿,曹永长,陈峰,毕英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2)
[10]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J]. 高崧,刘秀梵,崔治中. 动物医学进展. 2001(03)
博士论文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VP5蛋白功能研究[D]. 秦立廷.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SARS冠状病毒N蛋白抑制beta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 鲁小璐.武汉大学 2010
[3]重要蚊媒黄病毒在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446392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及其研究进展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概述
2 IBDV基因组结构
3 IBDV病毒蛋白及其作用
3.1 VP1蛋白
3.2 VP2蛋白
3.3 VP3蛋白
3.4 VP4蛋白
3.5 VP5蛋白
4 IBDV抗原性和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4.1 IBDV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4.2 IBDV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5 IBD的诊断与预防
5.1 IBD的诊断
5.2 IBD的预防
6 Ⅰ型IFN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6.1 Ⅰ型IFN诱导产生的途径
6.2 Ⅰ型IFN的信号转导途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IBDV病毒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V03病毒蛋白基因的扩增
2.2 B87病毒蛋白基因VP4和VP5的扩增
2.3 CV03病毒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2.4 B87病毒蛋白基因VP4和VP5真核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2.5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Western-blot检测
2.6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IFA检测
3 讨论
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3.2 VP4和VP5蛋白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VP4和VP5蛋白对Ⅰ型IFN产生和发挥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IBDV VP4和VP5蛋白对β-IFN信号通路的影响
2.2 IBDV VP4和VP5蛋白对RIG-Ⅰ介导的β-IFN信号通路的影响
2.3 IBDV VP4和VP5蛋白对IRF3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IBDV VP4和VP5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IBDV VP4和VP5蛋白对ISRE信号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3.1 VP4和VP5蛋白对β-IFN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IRF3和NF-κB信号通路的转导
3.3 JAK-STAT信号通路的转导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4蛋白抗体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J]. 吴忆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6)
[2]副黏病毒V蛋白阻断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傅强,仇旭升,陈素娟,彭大新,丁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3(03)
[3]干扰素的信号传导和抗病毒效应机制[J]. 刘颖,侯利华,陈薇. 生物技术通讯. 2012(01)
[4]荧光定量RT-PCR鉴别IBDV超强毒株与经典疫苗毒株[J]. 汪振兴,李树清,孙建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02)
[5]日本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对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J]. 赵慧,邓永强,陈水平,姜涛,韩剑峰,李晓峰,于学东,秦成峰,秦鄂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07)
[6]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J]. 张宁,高宏雷,高玉龙,李俊山,王晓艳,冉多良,王笑梅. 生物工程学报. 2007(04)
[7]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胡晓苗,汪丽,张丹俊. 动物医学进展. 2006(12)
[8]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结构蛋白VP5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张宁,高宏雷,高玉龙,李俊山,冉多良,王笑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10)
[9]传染性囊病病毒VP2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J]. 吕英姿,曹永长,陈峰,毕英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2)
[10]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J]. 高崧,刘秀梵,崔治中. 动物医学进展. 2001(03)
博士论文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VP5蛋白功能研究[D]. 秦立廷.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SARS冠状病毒N蛋白抑制beta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 鲁小璐.武汉大学 2010
[3]重要蚊媒黄病毒在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446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44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