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产模式对苏威肉鸽生产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6 00:29
本试验以苏威肉鸽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孵化自然哺育传统生产模式与人工孵化联合"2+3"(两只亲鸽哺喂三只乳鸽)现代生产模式,研究生产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受精蛋孵化率提高了13.9%,乳鸽28日龄成活率降低了3.56%,2周龄、3周龄和4周龄体重分别降低了7.82%、7.68%和12.7%。每对种鸽平均每月提供上市乳鸽数增加0.36只;体尺和屠宰性能指标普遍较低,体重上现代模式♀(母)(521 g)与传统模式(♂(公)(617g)、♀(605 g))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体斜长、胸深和胫围上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胸宽只有现代模式♀(66.1 mm)和传统模式♂(70.8 mm)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胫长上传统模式♂(43.0 mm)与现代模式(♂(40.8 mm)、♀(42.0 mm))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5)。屠宰率传统模式♂(86.5%)极显著高于现代模式♂(90.2%)(P <0.01)。因此,留种建议使用传统模式。综合考虑经济收益,采用人工孵化...
【文章来源】: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45(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成年鸽繁殖性能和乳鸽各周龄体重测定
1.3 体重、体尺和屠宰性能测定
1.4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1.5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繁殖性能
2.2 体尺指标
2.3 屠宰性能指标
2.4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繁殖性能
3.2 体重体尺指标
3.3 屠宰性能指标
3.4 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个肉鸽品种生长曲线的分析与拟合研究[J]. 穆春宇,汤青萍,卜柱,常玲玲,付胜勇,张蕊,陈卫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1)
[2]肉鸽人工孵化联合“2+3”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J]. 金耀忠,叶承荣,何随彬,顾武军,黄健城,张忠海,李敏婕,王军民,姜法铭.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06)
[3]不同孵化方式对肉用种鸽孵化效果及养殖效益的影响[J]. 周莲英. 中国家禽. 2014(13)
[4]仿真蛋置换时间和育雏数量对肉鸽生长性能的影响[J]. 王莹,路璐,丁家桐,周坤,施丹璐,王石. 中国畜牧杂志. 2013(17)
[5]鸽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评价[J]. 龙菊,何映霞,叶静. 食品工业科技. 2011(12)
[6]太湖鹅体尺测量及屠宰性能测定[J]. 汤青萍,唐修君,章双杰,郭军,陈宽维. 水禽世界. 2009(03)
[7]保姆鸽合理利用的效益评价[J]. 汪承相,刘晓明,汪顺勤,赵艳华,赵恢斗. 湖北畜牧兽医. 2008(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J]. 陈宽维,高玉时,王志跃,丁余荣,张学余,李慧芳,卜柱. 中国禽业导刊. 2006(15)
本文编号:3537412
【文章来源】: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45(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成年鸽繁殖性能和乳鸽各周龄体重测定
1.3 体重、体尺和屠宰性能测定
1.4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1.5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繁殖性能
2.2 体尺指标
2.3 屠宰性能指标
2.4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繁殖性能
3.2 体重体尺指标
3.3 屠宰性能指标
3.4 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个肉鸽品种生长曲线的分析与拟合研究[J]. 穆春宇,汤青萍,卜柱,常玲玲,付胜勇,张蕊,陈卫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1)
[2]肉鸽人工孵化联合“2+3”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J]. 金耀忠,叶承荣,何随彬,顾武军,黄健城,张忠海,李敏婕,王军民,姜法铭.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06)
[3]不同孵化方式对肉用种鸽孵化效果及养殖效益的影响[J]. 周莲英. 中国家禽. 2014(13)
[4]仿真蛋置换时间和育雏数量对肉鸽生长性能的影响[J]. 王莹,路璐,丁家桐,周坤,施丹璐,王石. 中国畜牧杂志. 2013(17)
[5]鸽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评价[J]. 龙菊,何映霞,叶静. 食品工业科技. 2011(12)
[6]太湖鹅体尺测量及屠宰性能测定[J]. 汤青萍,唐修君,章双杰,郭军,陈宽维. 水禽世界. 2009(03)
[7]保姆鸽合理利用的效益评价[J]. 汪承相,刘晓明,汪顺勤,赵艳华,赵恢斗. 湖北畜牧兽医. 2008(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J]. 陈宽维,高玉时,王志跃,丁余荣,张学余,李慧芳,卜柱. 中国禽业导刊. 2006(15)
本文编号:3537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53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