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仔猪腹泻相关病原调查及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0 12:27
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的一类常见疾病,严重阻碍养猪业发展。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如非传染性病因和传染性病原感染等,其中以细菌和病毒感染较为常见,而且病原种类多,病情复杂,发病率高。为深入了解北京地区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原流行状况,本研究对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集的400份腹泻样本进行病毒和细菌检测,并进一步对本实验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从采集的400份仔猪腹泻样本中成功分离到132株细菌,经生化特性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分属于16个细菌种。相关病毒抗原PCR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样本23份,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6份,猪轮状病毒(RV)58份,总计87份。其中,RV阳性率最高,为66.7%。采用胶体金法对部分时段的轮状病毒抗原调查结果显示,仔猪RV感染阳性率为17.7%,且每年的12月和次年1月份感染率最高,可达40%。0~7日龄仔猪易感,感染率为30.6%。 用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病料接种Marc-145细胞,成功分离到一株轮状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可引起细胞病变。采用抗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进...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病原概述
1.1.2 仔猪源大肠杆菌
1.1.3 猪轮状病毒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北京地区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相关病原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调查范围
2.1.2 主要试剂
2.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病例来源及检测
2.2.2 细菌学检测
2.2.3 病毒学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细菌学检测
2.3.2 病毒学检测
2.3.3 混合感染检测
2.4 讨论与分析
2.4.1 细菌性仔猪腹泻
2.4.2 病毒性仔猪腹泻
第三章 北京地区仔猪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因子检测
3.1 试验材料
3.1.1 分离毒株及参考毒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3.2.2 待检菌株的生化鉴定
3.2.3 大肠杆菌O血清型鉴定
3.2.4 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检测
3.3 试验结果
3.3.1 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与形态特征
3.3.2 大肠杆菌生化特性
3.3.3 血清型鉴定
3.3.4 毒力因子检测
3.4 讨论与分析
3.4.1 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3.4.2 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
第四章 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分离毒株及参考毒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4.1.4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4.2.2 细菌基因组提取
4.2.3 细菌测序方法
4.2.4 基因组序列拼接及质检标准
4.2.5 基因预测和注释
4.2.6 基因组多序列比对
4.2.7 两株细菌膜蛋白功能相关基因比较
4.3 试验结果
4.3.1 基因组拼接结果统计
4.3.2 两株细菌比较特异基因分析
4.3.3 两株细菌ORF注释及基因功能分析
4.3.4 两株细菌SNP和InDel分析
4.3.5 基因组多序列比对分析
4.3.6 两株细菌膜蛋白基因分析
4.4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北京地区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5.1 试验材料
5.1.1 调查范围
5.1.2 主要试剂
5.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病例来源及检测
5.2.2 病猪的临床症状
5.2.3 病猪的病理变化观察
5.2.4 病猪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5.3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5.3.1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季节及发病日龄调查
5.3.2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5.3.3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变化
5.3.4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5.4 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北京地区猪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细胞及病料来源
6.1.2 主要试剂
6.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6.1.4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病料的采集
6.2.2 病毒的分离培养
6.2.3 病毒的鉴定
6.2.4 对仔猪致病性试验
6.3 试验结果
6.3.1 轮状病毒的分离
6.3.2 轮状病毒的鉴定
6.3.3 轮状病毒感染仔猪试验
6.4 讨论与分析
6.4.1 病料的采集时间
6.4.2 胰酶浓度摸索
6.4.3 细胞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6.4.4 猪轮状病毒基因序列测定与比对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菌株B中69个特有参与膜转运相关基因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689622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病原概述
1.1.2 仔猪源大肠杆菌
1.1.3 猪轮状病毒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北京地区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相关病原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调查范围
2.1.2 主要试剂
2.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病例来源及检测
2.2.2 细菌学检测
2.2.3 病毒学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细菌学检测
2.3.2 病毒学检测
2.3.3 混合感染检测
2.4 讨论与分析
2.4.1 细菌性仔猪腹泻
2.4.2 病毒性仔猪腹泻
第三章 北京地区仔猪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因子检测
3.1 试验材料
3.1.1 分离毒株及参考毒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3.2.2 待检菌株的生化鉴定
3.2.3 大肠杆菌O血清型鉴定
3.2.4 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检测
3.3 试验结果
3.3.1 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与形态特征
3.3.2 大肠杆菌生化特性
3.3.3 血清型鉴定
3.3.4 毒力因子检测
3.4 讨论与分析
3.4.1 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3.4.2 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
第四章 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分离毒株及参考毒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4.1.4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4.2.2 细菌基因组提取
4.2.3 细菌测序方法
4.2.4 基因组序列拼接及质检标准
4.2.5 基因预测和注释
4.2.6 基因组多序列比对
4.2.7 两株细菌膜蛋白功能相关基因比较
4.3 试验结果
4.3.1 基因组拼接结果统计
4.3.2 两株细菌比较特异基因分析
4.3.3 两株细菌ORF注释及基因功能分析
4.3.4 两株细菌SNP和InDel分析
4.3.5 基因组多序列比对分析
4.3.6 两株细菌膜蛋白基因分析
4.4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北京地区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5.1 试验材料
5.1.1 调查范围
5.1.2 主要试剂
5.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病例来源及检测
5.2.2 病猪的临床症状
5.2.3 病猪的病理变化观察
5.2.4 病猪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5.3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5.3.1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季节及发病日龄调查
5.3.2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5.3.3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变化
5.3.4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5.4 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北京地区猪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细胞及病料来源
6.1.2 主要试剂
6.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6.1.4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病料的采集
6.2.2 病毒的分离培养
6.2.3 病毒的鉴定
6.2.4 对仔猪致病性试验
6.3 试验结果
6.3.1 轮状病毒的分离
6.3.2 轮状病毒的鉴定
6.3.3 轮状病毒感染仔猪试验
6.4 讨论与分析
6.4.1 病料的采集时间
6.4.2 胰酶浓度摸索
6.4.3 细胞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6.4.4 猪轮状病毒基因序列测定与比对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菌株B中69个特有参与膜转运相关基因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689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68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