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抗生素替代物的筛选与葡萄糖氧化酶改善肉鸭免疫和肠道健康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3 21:22
  饲用抗生素的应用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彰显,禁抗、替抗成为饲料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具有抗生素替代潜力的益生菌、酶制剂和植物提取物入手,针对肉鸭养殖中常见的大肠杆菌病问题,建立大肠杆菌攻毒模型,通过攻毒试验筛选出效果最优的添加剂,并探究其改善大肠杆菌攻毒肉鸭免疫和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试验一抗生素替代物的筛选。首先通过预实验建立肉鸭大肠杆菌攻毒模型,确定攻毒参数。然后,选取240只1日龄北京公鸭,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包含6个重复。5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或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mg/kg维吉尼亚霉素(抗生素),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200 U/kg葡萄糖氧化酶(GOD)、200 mg/kg植物精油。根据预实验确定的攻毒参数,在试验第7天分两次对各组肉鸭口腔灌服0.2 mL大肠杆菌O88(3×109 CFU/mL),两次攻毒间隔8 h。试验期28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GOD和植物精油均能提高大肠杆菌攻毒肉鸭的生长性能,GOD和植物精油能达到与抗生素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GOD显著降低攻毒...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现状
    1.2 鸭源性大肠杆菌病及其防控
    1.3 饲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1.4 饲用抗生素禁用历史追溯
    1.5 抗生素替代物研究进展
        1.5.1 益生菌
        1.5.2 植物提取物
        1.5.3 酶制剂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保护作用研究
    2.1 肉鸭大肠杆菌攻毒模型的建立
        2.1.1 大肠杆菌菌液制备
        2.1.2 大肠杆菌攻毒模型的建立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饲粮
        2.2.4 饲养管理
        2.2.5 测定指标和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回肠大肠杆菌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血清内毒素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日粮
        3.1.4 饲养管理
        3.1.5 样品采集
        3.1.6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7 数据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器官指数的影响
        3.2.2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血清生化指标含量的影响
        3.2.3 葡萄糖氧化酶对攻毒肉鸭血常规的影响
        3.2.4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2.5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空肠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日粮
        4.1.4 饲养管理
        4.1.5 样品采集
        4.1.6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7 数据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4.2.2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4.2.3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空肠粘膜sIgA的影响
        4.2.4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2.5 葡萄糖氧化酶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鸭回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30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830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