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基于代谢组学的生当归、当归炭、酒当归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6:13

  本文关键词:基于代谢组学的生当归、当归炭、酒当归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当归 炮制 血瘀 代谢组学 代谢差异物


【摘要】:本文以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浴的方法建立急性大鼠血瘀模型,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评价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对大鼠血瘀状态的影响。运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LC-Q/TOF-MS)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尿液代谢物;采用单变量的T检验分析和多变量的模式识别分析、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应用MetPA数据库构建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采用Venn图分析法对各组差异代谢物进行比对,确定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干预血瘀模型大鼠代谢的靶点代谢物;并结合血液流变学、凝血因子指标与靶点代谢物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讨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活血化瘀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空白组相比,血瘀模型组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极显著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显著减少(P0.05),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表明大鼠血液出现黏、浓、凝、稠、聚的血瘀病理状态,急性血瘀模型建立成功。与血瘀模型组相比,酒当归干预组和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极显著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极显著增加(P0.01)、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生当归干预组和当归炭干预组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显著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显著增加(P0.05)、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著减少(P0.05)。以上结果表明酒当归、生当归、当归炭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大鼠血瘀状态的作用。其中,以酒当归活血化瘀的作用效果优于生当归和当归炭。2.应用基于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空白组与血瘀模型组大鼠的血浆和尿液代谢物,分别筛选、鉴定出20种和79种差异代谢物,其主要涉及D-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互变现象、甘油磷脂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3.应用基于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干预组与血瘀模型组大鼠的血浆和尿液代谢物,从生当归干预组大鼠血浆和尿液中分别筛选、鉴定了12种和13种差异代谢物,其主要参与色氨酸代谢通路;从当归炭干预组大鼠血浆和尿液中分别筛选、鉴定了19种和11种差异代谢物,其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和酪氨酸代谢;从酒当归干预组大鼠血浆和尿液中分别筛选、鉴定了18种和7种差异代谢物,其主要涉及牛磺酸亚和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硒代氨基酸代谢。由此,生当归、当归炭、酒当归活血化瘀效果的差异与其干预血瘀模型大鼠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数量以及代谢路径有关。4.采用Venn图对比分析生当归、当归炭、酒当归干预组及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代谢物,筛选出各组干预血瘀模型大鼠的靶点代谢物,并结合各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靶点代谢物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生当归干预血瘀模型大鼠血浆靶点代谢物为油酸、磷脂酸、3,7,12,24,25-五醇胆甾烷、胍基丙酸;尿液中为运动升压素、3-甲氧基肾上腺素、同分异构的丙氨酸丁氨酸硫醚、5-羟基癸二酸盐、犬尿氨酸、α-亚麻酸乙醇酰胺、3-甲基戊二酰基肉毒碱。当归炭干预血瘀模型大鼠血浆靶点代谢物为油酸、肾上腺素红、磷脂酸、5,6-二羟基-2-羧酸、3,7,12,24,25-五醇胆甾烷、溶血卵磷脂、硫乙拉嗪、羟基多巴醌;尿液中为运动升压素、甲基戊二酸、(S)-甲基丙二酸/半醛、α-亚麻酸乙醇酰胺。酒当归干预血瘀模型大鼠血浆靶点代谢物为油酸、磷脂酸、3,7,12,24,25-五醇胆甾烷、B-胍基丙酸、左旋缬氨酸、胍;尿液中为α-亚麻酸乙醇酰胺。
【关键词】:当归 炮制 血瘀 代谢组学 代谢差异物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3.7
【目录】:
  • 摘要4-6
  • Summary6-10
  • 中英文缩略词表10-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22
  • 1.1 血瘀证简介15-16
  • 1.1.1 血瘀证的定义15
  • 1.1.2 血瘀证理论的发展历程15
  • 1.1.3 血瘀证的病理基础15-16
  • 1.2 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因子在血瘀证临床检测的应用16-17
  • 1.2.1 血液流变学在血瘀证临床检测的应用16
  • 1.2.2 凝血因子在血瘀证临床检测的应用16-17
  • 1.3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17-18
  • 1.4 血瘀证的治疗方法18
  • 1.5 中药的炮制与当归的炮制18-19
  • 1.5.1 中药的炮制18-19
  • 1.5.2 当归的炮制19
  • 1.6 代谢组学简介19-20
  • 1.6.1 代谢组学的概念19-20
  • 1.6.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20
  • 1.6.3 代谢组学在中药中的应用20
  • 1.7 研究思路20-22
  • 第二章 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22-30
  • 2.1 引言22
  • 2.2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22-23
  • 2.2.1 实验动物22
  • 2.2.2 实验试剂22-23
  • 2.2.3 实验仪器23
  • 2.2.4 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的制备23
  • 2.2.5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水煎液的制备23
  • 2.3 动物实验23-24
  • 2.3.1. 分组及建立血瘀模型23-24
  • 2.3.2 血浆样本采集与处理24
  • 2.4 血液流变学检测24
  • 2.4.1全血粘度检测24
  • 2.4.2血浆粘度检测24
  • 2.5 凝血四项检测24-25
  • 2.5.1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24-25
  • 2.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测定25
  • 2.5.3 凝血时间(TT)测定25
  • 2.5.4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25
  • 2.6 数据分析25
  • 2.7 结果25-28
  • 2.7.1 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对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影响25-26
  • 2.7.2 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26-28
  • 2.8 讨论28-29
  • 2.8.1 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对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分析28
  • 2.8.2 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功能的分析28-29
  • 2.9 小结29-30
  • 第三章 基于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瘀证机制30-51
  • 3.1 引言30
  • 3.2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30
  • 3.2.1 实验动物30
  • 3.2.2 实验试剂30
  • 3.2.3 实验仪器30
  • 3.3 动物实验30-31
  • 3.3.1. 分组及建模30
  • 3.3.2 血浆样本采集与处理30-31
  • 3.3.3 尿液样本采集与处理31
  • 3.3.4 血浆、尿液样本预处理31
  • 3.4 LC-Q/TOF-MS检测31-33
  • 3.4.1 仪器设置31-33
  • 3.4.2 数据质量评估33
  • 3.5 数据处理33-34
  • 3.5.1 模式识别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筛选、鉴定33-34
  • 3.5.2 统计学分析34
  • 3.5.3 代谢通路分析34
  • 3.6 结果34-49
  • 3.6.1 仪器稳定性评估34-35
  • 3.6.2 血浆和尿液LC-Q/TOF-MS指纹图谱检测结果35-37
  • 3.6.3 数据处理结果37-49
  • 3.7 讨论49-50
  • 3.8 小结50-51
  • 第四章 基于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生当归、酒当归、当归炭干预大鼠血瘀模型的机制51-85
  • 4.1 引言51
  • 4.2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51
  • 4.3 动物实验51
  • 4.4 LC-Q/TOF-MS检测51
  • 4.5 数据处理51-52
  • 4.5.1 模式识别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筛选、鉴定51
  • 4.5.2 统计学分析51-52
  • 4.6 结果52-82
  • 4.6.1 生当归干预血瘀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分析52-59
  • 4.6.2 归炭干预血瘀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分析59-66
  • 4.6.3 酒当归干预大鼠血瘀代谢组学分析66-73
  • 4.6.4 阿司匹林干预大鼠血瘀代谢组学分析73-82
  • 4.7 讨论82-84
  • 4.8 小结84-85
  • 第五章 全文总结85-86
  • 参考文献86-95
  • 致谢95-96
  • 作者简介96-97
  • 导师简介97-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喜悦;盛小奇;王华;王澚超;;代谢组学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中样品衍生化技术的新进展[J];化学通报;2015年07期

2 肖飞;郭振辉;严启滔;;瓜氨酸在脓毒症中的代谢变化及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年06期

3 李齐红;;《伤寒杂病论》中的瘀血病证治[J];河北中医;2015年04期

4 陈奔;钟振国;;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01期

5 闫洪波;王威;李令娣;安万昌;;原核细胞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5年01期

6 杨智强;牛永新;;中药炒炭妙用[J];中兽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7 雷芾华;张玲;侯月梅;;组胺预测心肌缺血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08期

8 宋程程;王志斌;苏斌;郭玉东;高阳;左泽平;金家金;;常用大鼠血瘀证模型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颜琳琳;周利红;李琦;;中医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4年03期

10 李秀凤;伊娜;高钧;;活血化瘀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基础[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3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欣;磷脂类系列化合物对UGT酶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2 陈婷;王叔和《脉经》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初宜;心气虚致血瘀的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张香东;水蛭对血瘀证家兔AT1基因的调控及ISSR反应体系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3 周长虹;大鼠IIA型磷脂酶A_2基因分子进化及其相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战旗;谷氨酰胺和耐力训练对大鼠抗氧化水平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41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541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f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