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规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鸭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规律的研究
【摘要】:畜禽中黑色素相关表型一直以来深受研究者的关注,比如猪的黑毛、鸡的黑色皮肤等性状,鸭中黑色素相关表型主要表现为黑灰羽、黑喙和黑蹼等。与羽色研究相比,鸭喙色和蹼色的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本研究利用课题组之前构建的资源家系(黑系和白系)及樱桃谷肉鸭为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杂交组合构建资源群体,探索鸭黑色素相关表型的遗传规律,为培育特定黑色素表型的鸭品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卡方符合度检验方法分析鸭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与性别的关系,结果发现:鸭羽色(P=0.986)、喙色(P=0.932)和蹼色(P=0.432)遗传与性别均无关;2.将羽色、喙色和蹼色看做单个性状,研究黑色素合成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本实验群体中鸭黑色素的合成受1个常染色体位点(C/c)控制,C_使黑色素能够合成,表现为有色羽或有色喙(非黄喙)、有色蹼(非黄蹼);cc基因型个体黑色素合成受阻,表现为白羽黄喙黄蹼。3.选取杂交1代中黑喙和黄喙个体两两杂交组合(3种基因型)的后代—杂交2代研究喙色遗传规律,卡方检验杂交2代不同喙色表型的实际比例与理论比例的符合度,结果发现:本群体中喙色遗传受到2个常染色体位点(C/c,Mb/mb)控制,Mb促进黑色素在喙部的沉积,mb抑制黑色素的沉积。C位点与Mb位点互作产生3种喙色表型,其中C_Mb_表现为黑喙,C_mb mb表现为花喙,cc__表现为黄喙。4.选取杂交1代中黑蹼、花蹼和黄蹼个体两两杂交组合(9种基因型)的后代—杂交2代研究蹼色遗传规律,卡方检验杂交2代不同蹼色表型的实际比例与理论比例的符合度,结果发现:本群体中蹼色遗传受到3个常染色体位点(C/c、Mw/mw和Y/y)控制,Mw促进黑色素在脚蹼的沉积,mw抑制黑色素的沉积,C位点对Mw具有隐性上位效应;Y促进叶黄素在脚蹼的沉积,y主要起抑制作用。C位点、Mw位点和Y位点互作形成3种蹼色表型,其中C_MwMw_y和C_Mwmwyy表现为黑蹼,C_MwMwYY和C_MwmwYy表现为花蹼,C_MwmwYY、C_mwmw__和cc____表现为黄蹼。5.选取杂交1代黑羽、灰羽、白羽个体两两杂交组合(7种基因型组合)的后代—杂交2代,卡方检验杂交2代不同羽色表型的实际比例与理论比例的符合度,验证了课题组之前的研究结果:羽色受2个常染色体位点(C/c和T/t)控制,C使黑色素能够合成,T促进黑色素在羽毛中的表达;C位点具有隐性上位效应,T位点具有剂量效应;C位点与T位点互作形成3种表型,其中C_TT表现为黑羽,C_Tt表现为灰羽,C_tt和cc__表现为白羽。6.选取杂交1代杂交后代数量最多的组合,分析羽色、喙色和蹼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羽色与蹼色、蹼色与喙色、羽色与喙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3、0.257和0.193。选择合适的基因型组合分别计算出羽色T位点与喙色Mb位点的遗传距离为28.5cM、蹼色Mw位点与喙色Mb位点的遗传距离为2.6cM。
【关键词】:鸭 黑色素 喙色 羽色 蹼色 孟德尔遗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3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11-12
- 1 前言12-24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12
- 1.2 畜禽色素性状表型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12-13
- 1.3 动物黑色素的沉积13-17
- 1.3.1 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及迁移14-15
- 1.3.2 黑色素的合成15-16
- 1.3.3 黑色素(小体)的迁移16-17
- 1.4 家禽色素性状的研究进展17-20
- 1.4.1 鸭羽色研究进展17-18
- 1.4.2 鸡胫色遗传研究进展18-20
- 1.5 经典遗传学定律及其应用20-22
- 1.5.1 经典遗传学定律21
- 1.5.2 遗传资源群体构建21
- 1.5.3 经典遗传学定律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21-22
- 1.6 鸭色素表型形成过程的模型假设22-23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23-24
- 2 材料与方法24-32
- 2.1 材料24-25
- 2.1.1 杂交群体24-25
- 2.1.2 血液样品25
- 2.1.3 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25
- 2.2 杂交方案25-29
- 2.2.1 杂交亲本选择与亲本杂交方案设计26
- 2.2.2 杂交1代个体表型判定及杂交1代杂交设计26-27
- 2.2.3 杂交2代个体表型判定27-29
- 2.2.4 回交设计29
- 2.3 方法29-32
- 2.3.1 配种方式、种蛋收集及孵化29
- 2.3.2 杂交2代个体性别分子鉴定29-31
- 2.3.3 统计分析方法31-32
- 3 结果32-58
- 3.1 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与性别关系32-35
- 3.1.1 性别鉴定32
- 3.1.2 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与性别的关系32-35
- 3.2 黑色素合成分析35-38
- 3.2.1 黑色素合成遗传假设35
- 3.2.2 杂交亲本基因型推测35
- 3.2.3 杂交1代基因型推测35
- 3.2.4 杂交1代黑色素不同组合分析35-38
- 3.3 喙色分析38-42
- 3.3.1 喙色遗传假设38
- 3.3.2 杂交亲本喙色基因型推测38-39
- 3.3.3 杂交1代喙色基因型推测39
- 3.3.4 杂交1代喙色不同组合分析39-42
- 3.4 蹼色分析42-48
- 3.4.1 蹼色遗传假设42
- 3.4.2 杂交亲本蹼色基因型推测42-43
- 3.4.3 杂交1代蹼色基因型推测43-44
- 3.4.4 杂交1代蹼色不同组合分析44-48
- 3.5 羽色验证分析48-52
- 3.5.1 羽色遗传规律48
- 3.5.2 杂交亲本羽色基因型推测48-49
- 3.5.3 杂交1代羽色基因型推测49
- 3.5.4 杂交1代不同羽色组合分析49-52
- 3.6 回交验证52-55
- 3.6.1 羽色验证52-53
- 3.6.2 喙色验证53
- 3.6.3 蹼色验证53-55
- 3.7 相关性分析55-58
- 3.7.1 羽色、喙色和蹼色相关性分析55
- 3.7.2 T位点、M_b位点与M_w位点连锁分析的基因型组合选择55-56
- 3.7.3 羽色T位点与喙色M_b位点的连锁分析56
- 3.7.4 蹼色M_w位点与喙色M_b位点的连锁分析56-58
- 4 讨论58-63
- 4.1 M_b与M_w位点和黑色素斑点位点mo58-59
- 4.2 鸭蹼色Y位点和Mw位点与鸡胫色相关位点的异同59-60
- 4.3 羽色T位点的纯化60
- 4.4 黑系羽色遗传背景的探讨60-63
- 5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63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点63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63-64
- 5.4 本研究的下一步计划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克伦,许明,姜庆林;鸡羽色性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年03期
2 李影球;张国良;夏中生;;营养与优质鸡羽色异常[J];中国畜禽种业;2007年08期
3 丁芳;李华;于辉;王继文;;鸭羽色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1年24期
4 陈晓燕;郑嫩珠;朱志明;缪中纬;辛青武;;家禽羽色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2年01期
5 郭军;曲亮;王克华;贺兴龙;;鸡羽色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年12期
6 康相涛,赖银生,王俊士,李明,宋素芳,郭诚,,王彦彬,任全兵;豫州913蛋鸡亲本不同羽色类型对子代雏鸡自别雌雄准确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5年02期
7 康相涛,宋素芳,李明,赵改名,王彦斌,睢富根,白献晓;蛋鸡羽色类型与繁殖性状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宋东亮,陈家友,徐恒玉,王建春,王树才,孙玉贵,毛森林;栗、白、黄3种鹌鹑羽色的基因和表型关系及应用的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0年04期
9 ;隐性白鸡羽色自别雌雄配套系在我国广东选育成功[J];中国禽业导刊;2001年04期
10 杜炳旺,贾汝敏,黄毓青;优质鸡羽色自别雌雄配套系的选育(I)[J];中国家禽;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庞有志;王清义;赵淑娟;;伴性羽色基因在鹌鹑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思睿;刘文博;杨宁;;中国地方鸡种羽色相关基因分离互作研究[A];中国家禽业——机遇与挑战——第十三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杜炳旺;陈伟康;黄凯;王光琴;吕全;;海大香2号父母代雏鸡羽色分布规律的探讨[A];家禽研究最新进展——第十一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于美琴;庞有志;赵淑娟;吴胜军;王占彬;
本文编号:571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57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