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对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大豆异黄酮对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摘要】: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ISO)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的植物雌激素,在大豆中的含量最高,其主要成分为黄豆苷元、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研究表明,ISO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动物生产中,ISO对动物的免疫功能、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大豆异黄酮对小肠的形态和功能有所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小肠的主要功能,小肠上皮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其消化吸收能力。小肠上皮细胞是由小肠隐窝基底的干细胞分化而来,Notch信号通路在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实验运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对雏鸡小肠黏膜杯状细胞及上皮细胞的影响,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Notch信号通路中受体Notch配体Jagged1和Jagged2以及Hes1基因表达量,探索大豆异黄酮对黏膜上皮细胞影响的机制。选取30只1日龄健康的海兰白鸡,随机平均分为3组,包括两个实验组(A组和B组)和一个对照组(C组),A组和B组日粮中分别添加大豆异黄酮10mg/kg、20mg/kg,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于7日龄进行采样,分别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中一部分用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和AB-PAS染色,对小肠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进行计数和分析。另一部分冻存于液氮中,用于RNA提取,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配体和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低剂量大豆异黄酮(10mg/kg)可使小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Notch信号通路Notch2受体和Jagged2配体表达受到抑制。添加高剂量大豆异黄酮(20mg/kg)能够显著增加小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P0.05),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2、配体Jagged1、 Jagged2及Hes1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大豆异黄酮对柱状上皮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可使小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加,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抑制Notch信号相关配体和受体基因的表达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进行调节。该研究为饲料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雏鸡 大豆异黄酮 小肠 杯状细胞 上皮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31.5
【目录】:
- 缩略词表7-8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6
- 1.1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10-13
- 1.1.1 小肠的结构10-12
- 1.1.2 小肠的功能12
- 1.1.3 小肠黏膜的更新12-13
- 1.2 大豆异黄酮简介13-24
- 1.2.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理化特性13-14
- 1.2.2 大豆异黄酮的含量14-15
- 1.2.3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特性15-16
- 1.2.4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16-21
- 1.2.4.1 大豆异黄酮的抗肿瘤作用16-17
- 1.2.4.2 大豆异黄酮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17
- 1.2.4.3 大豆异黄酮抗骨质疏松作用17-18
- 1.2.4.4 大豆异黄酮抗氧化作用18-19
- 1.2.4.5 大豆异黄酮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19
- 1.2.4.6 大豆异黄酮的抑菌作用19-21
- 1.2.5 大豆异黄酮的代谢21-22
- 1.2.6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与加工纯化22-23
- 1.2.7 大豆异黄酮对鸡小肠影响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23-24
- 1.3 NOTCH信号通路与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24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4-26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
- 1.4.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24-26
- 第二章 大豆异黄酮对雏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26-41
- 2.1 引言26
- 2.2 材料与方法26-31
- 2.2.1 实验动物26
- 2.2.2 主要器材26-27
- 2.2.3 主要试剂及配制27
- 2.2.4 实验动物饲喂管理及小肠样本采集27-28
- 2.2.5 石蜡切片制作与形态学观察28-29
- 2.2.6 RNA提取29
- 2.2.7 cDNA合成29-30
- 2.2.8 PCR30-31
- 2.2.9 琼脂糖凝胶电泳31
- 2.3 结果31-39
- 2.3.1 大豆异黄酮对雏鸡杯状细胞的影响31-34
- 2.3.2 大豆异黄酮对雏鸡柱状上皮细胞的影响34-36
- 2.3.3 大豆异黄酮对鸡小肠中NOTCH信号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36-39
- 2.4 讨论39-41
- 第三章 结论和创新点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斌;邓放明;唐春江;;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05期
2 李娟;;对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功能的探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3 王华林;;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4 蔡娟;卢建;施寿荣;童海兵;;大豆、大豆异黄酮研究历程[J];饲料工业;2013年03期
5 宋国安;大豆异黄酮的功能及开发应用前景[J];农牧产品开发;1999年11期
6 汪玉秀;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及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7 田璐,韩锋;大豆异黄酮研究概况[J];大豆通报;2004年02期
8 谢明杰,陆敏,邹翠霞,刘长江,卢明春,金凤燮;大豆异黄酮的抑菌作用[J];大豆科学;2004年02期
9 韩锋,翟桂香;大豆异黄酮及其水解研究进展[J];大豆通报;2004年04期
10 蒋守群;蒋宗勇;;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上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工业;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立华;蔡东联;;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营养与保健食品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沈益民;方玉英;;国内外大豆异黄酮功能与应用研究[A];上海市粮油科技学术报告会、上海市粮油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李荣和;姜浩奎;陈星;刘辉;高长城;李丹;李晓磊;姜勇;;大豆异黄酮抗肿瘤功能研究[A];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唐巍;;大豆异黄酮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5 李华;李丹;赵振贵;;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糜漫天;;大豆异黄酮的摄入量及推荐量[A];中国营养学会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样板稿汇编[C];2011年
7 ;大豆异黄酮、乳类与健康[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闫祥华;;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医学意义[A];山东营养学会营养与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余震;贾曾荣;陈必成;余作黔;;大豆异黄酮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田玉慧;杨献军;李万里;杨瑞;岳汉军;;大豆异黄酮和钙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的作用[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3年第4期[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丽丽;华药大豆异黄酮出口势头看好[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盛焉;科学烹饪留住大豆异黄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丁 乡;大豆异黄酮市场潜力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徐铮奎;大豆异黄酮药理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丁文;大豆异黄酮市场潜力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丁 乡;开发大豆异黄酮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刘燕玲;云里雾里的大豆异黄酮[N];健康报;2006年
8 清源;妇婴别滥补大豆异黄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张静;含辅酶Q10和含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注册规定印发[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10 一凡;醇沉法纯化大豆异黄酮[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丽娟;大豆异黄酮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海燕;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文祥;断乳至性成熟期持续暴露大豆异黄酮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宋立华;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张文众;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体系与大豆异黄酮安全性评价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6 任国峰;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刘澎;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8 蒋守群;大豆异黄酮对岭南黄羽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影响大豆异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理因素及其生物学功效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邓炳楠;大豆异黄酮抗疲劳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王佩环;橡胶籽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4 刘宇;豆制品废水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耿媛;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酶促腐乳工艺及其性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6 朴元国;3-甲基-4-硝基酚对肉鸡肝脏和生殖器官毒性损伤及大豆异黄酮缓解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晁杰;大豆异黄酮对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王海涛;大豆异黄酮的抑菌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石冬冬;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10 贾海泉;大豆异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587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58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