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型鸭甲肝病毒在SPF鸡胚上的传代及VP1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3型鸭甲肝病毒在SPF鸡胚上的传代及VP1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DHAV-3 SPF鸡胚 传代 致弱 VP1 变异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3周龄内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患病雏鸭的主要症状是肝炎,其病原是鸭肝炎病毒。该病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播速度快为特点,通常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成年鸭一般可以感染但是不发病,所以又称为小鸭肝炎。鸭病毒性肝炎可由小RNA病毒科禽肝病毒属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和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的鸭星状病毒(duck astrovirus,DAst V)引起。DHAV分为1型、2型和3型3个血清型。当前在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主要是DHAV-1,2002年以来DHAV-3在我国被发现并在我国部分地处流行,近年来DHAV-1和DHAV-3在鸭群中混合感染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在我国,疫苗接种是预防鸭肝炎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但生产中使用传统的疫苗往往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DHAV-3给养鸭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广泛,鸭肝炎的防控情形不容乐观。因此,加快鸭肝炎多价疫苗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DHAV-3基因组中的VP1蛋白作为主要的衣壳蛋白,能够编码病毒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位点,并能识别相应的受体,并且在不同毒株中的变异较大,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其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为了驯化DHAV-3野毒株获得弱毒疫苗株,本研究选择五株病毒在SPF鸡胚上进行传代试验,通过对VP1基因的克隆测序以及序列的比对分析,为DHAV-3的遗传变异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5株DHAV-3病毒在SPF鸡胚上的传代致弱取5株DHAV-3强毒(1C、2C、3C、4C 4株野毒和分子克隆化病毒5C)经过处理后作为初代毒,经尿囊腔接种9-12日龄SPF鸡胚,接种量为0.2 mL/胚。留存24小时后的死亡鸡胚,在4℃冰箱冷却4-12 h后,无菌收取鸡胚尿囊液并观察胚胎病变,将所收尿囊液对应接入下一批鸡胚,连续传代80代。结果表明:5株DHAV-3病毒鸡胚传代5代之前,24-96h之间鸡胚并无死亡现象,胚体也无明显病变;连续传到第6代时,鸡胚开始出现死亡,传到第19代时,5株病毒接种鸡胚出现全部死亡,但死亡时间不规律;传到第36代后鸡胚死亡时间基本在120h内;传到第55代时鸡胚死亡时间大多集中在48h~72h之间;在73代以后接种的鸡胚的死亡时间基本稳定在36h~48h之间,直到传到80代时胚体的病变明显、死亡时间趋于恒定,稳定在48h。除此之外,在传代的过程中,通过对各毒株各代次死亡的鸡胚进行观察发现,尿囊液呈半透明状,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鸡胚的死亡时间缩短,胚体的病理变化越来越明显,胚体发育渐渐变缓慢,胚体严重充血,胚体头部和身体表面及四肢出现大量点状出血,肝脏呈黄绿色或土黄色,有点状或者斑点状出血,胚体的大小比正常鸡胚要小。取4C和5C两株病毒传代后的第2、3、4、5、10、15、20、30、40、50、60、70、80代病毒的尿囊液肌肉接种雏鸭进行动物回归试验。试验结果显示4C和5C毒株的前10代病毒可引起雏鸭的发病和死亡,并且器官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第15代到第80代的鸡胚传代毒都不引起雏鸭发病和死亡,但第15代到第20代病毒可导致雏鸭肝脏出现轻微病变,从第30代开始雏鸭的肝脏不再发生组织性病变,表明经过SPF鸡胚传代后,DHAV-3病毒的毒力逐渐致弱,并且30代以后不再对雏鸭致病,一直到第80代病毒毒力稳定。第二部分:DHAV-3各毒株各代次鸡胚传代毒VP1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将各个毒株传代得到的病毒每隔5-10代进行VP1基因的克隆测序,将得到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比对后发现:5株DHAV-3分离株在SPF鸡胚上的变异规律并不相同。在SPF鸡胚上传代的过程中,5株DHAV-3病毒毒力减弱。不同毒株不同代次的VP1蛋白的氨基酸变异位点都发生了反复变异和同步变异的现象,不同毒株的VP1蛋白有不同数目的氨基酸位于高变区,但并不能总结出相同的规律,说明DHAV-3的毒力变化与VP1蛋白的突变没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DHAV-3 SPF鸡胚 传代 致弱 VP1 变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5
【目录】:
- 符号说明4-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1 引言13-32
- 1.1 病毒的病原学14-16
- 1.1.1 DHAV病原学分类14
- 1.1.2 DHAV的形态学14
- 1.1.3 DHAV病毒的抵抗力14-15
- 1.1.4 DHAV的生物学特性15
- 1.1.5 病毒的致病力和致病机理15-16
- 1.2 鸭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16-17
- 1.2.1 病毒的宿主17
- 1.2.2 病毒的传播途径17
- 1.3 鸭肝炎病毒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7-18
- 1.4 DHA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8-20
- 1.4.1 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18-19
- 1.4.2 DHAV的变异性19-20
- 1.5 VP1蛋白20-21
- 1.6 鸭甲肝病毒的增殖培养和纯化21-23
- 1.6.1 胚胎培养21
- 1.6.2 细胞增殖培养21-23
- 1.6.3 DHAV的纯化23
- 1.7 鸭甲肝病毒的诊断方法23-29
- 1.7.1 病毒的分离23-24
- 1.7.2 病毒的鉴定24
- 1.7.3 临床诊断24-25
- 1.7.4 分子生物学诊断25
- 1.7.5 血清学检测手段25-29
- 1.7.5.1 血清中和试验(Virus-neutralization test, VN)25-26
- 1.7.5.2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26
- 1.7.5.3 间接血凝试验26-27
- 1.7.5.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7-28
- 1.7.5.5 免疫组化技术28-29
- 1.7.5.5 其他血清学诊断方法29
- 1.8 DHAV的预防和治疗29-30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0-32
- 2 材料与方法32-41
- 2.1 材料32-34
- 2.1.1 病料和菌株32
- 2.1.2 实验动物32
- 2.1.3 主要仪器32
- 2.1.4 主要试剂32
- 2.1.5 实验所用溶液配制32-33
- 2.1.6 引物设计和合成33-34
- 2.2 方法34-41
- 2.2.1 DHAV-35 株毒在SPF鸡胚上的传代试验34
- 2.2.2 各毒株各代次鸡胚传代毒VP1基因的测序34-41
- 2.2.2.1 病毒RNA的提取34-35
- 2.2.2.2 病毒的RT-PCR鉴定35
- 2.2.2.3 PCR扩增35-36
- 2.2.2.4 PCR产物的回收36-37
- 2.2.2.5 连接37
- 2.2.2.6 DH5a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37-38
- 2.2.2.7 转化38
- 2.2.2.8 质粒DNA的提取38-39
- 2.2.2.9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39
- 2.2.2.10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39
- 2.2.2.11 VP1序列分析39-40
- 2.2.2.12 动物回归试验40-41
- 3 结果与分析41-57
- 3.1 传代后胚体死亡规律41-42
- 3.2 DHAV-3 鸡胚传代毒的VP1序列测定42
- 3.3 阳性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42-43
- 3.4 5株DHAV-3 病毒传代后各代次VP1蛋白克隆测序后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及分析43-57
- 3.4.1 1C传代后各代次VP1蛋白克隆测序后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及分析43-45
- 3.4.2 2C传代后各代次VP1蛋白克隆测序后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及分析45-47
- 3.4.3 3C传代后各代次VP1蛋白克隆测序后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及分析47-49
- 3.4.4 4C传代后各代次VP1蛋白克隆测序后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及分析49-51
- 3.4.5 5C传代后各代次VP1蛋白克隆测序后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及分析51-53
- 3.4.6 5株病毒之间变异情况的比较53-55
- 3.4.7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55-57
- 4 讨论57-60
- 5 结论60-61
- 6 参考文献61-69
- 7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鸡胚标本的制作[J];生物学通报;1986年10期
2 单莉娅;张云华;朱美意;朱井玲;汪海燕;黄瑾;;鸡胚背根神经节的摘取方法及培养条件的改进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3 马洪锋;;鸡胚啄壳前死亡的预防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03年12期
4 丁建松;聂继华;张素萍;童建;汪雪生;徐燕英;;鸡胚发育后期心电图的无损测定及心率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5 朱国坡;周晓丽;郭延锋;李瑞芳;高均伟;陈仕均;王丽荣;刘兴友;;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3期
6 汤球;崔淑芳;蔡丽萍;江鹏亮;;鸡胚宫颈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7 阿依木古丽;蔡勇;魏锁成;霍生东;李国荣;;静宁鸡胚脑发育的形态学观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王莹;刘伟强;;鸡胚胸腺、法氏囊组织免疫功能发育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用楫;李美容;;用鸡胚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从血液分离成功二例[J];微生物学报;1964年01期
10 高天礼 ,胡美浩 ,王素云 ,曹照根 ,陈素真 ,李玲君 ,周学敏;电离辐射对鸡胚的距离效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龚萍;雷薇薇;俸艳萍;李世军;彭秀丽;龚炎长;;鸡胚中整体原位杂交技术的优化[A];中国家禽科学研究进展——第十四次全国家禽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建峰;刘孝东;赵丽茹;李家奎;;鸡胚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阿依木古丽;蔡勇;魏锁成;霍生东;李国荣;;静宁鸡胚脑发育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新新;米玉玲;曾卫东;张才乔;;茶多酚缓解鸡胚生殖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梦君;高玉时;张小燕;陆俊贤;蒲俊华;顾荣;;鸡胚肠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及原代培养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暨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佳利;陈大为;崔胜;;雌激素促进早期鸡胚背根神经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解美娜;张才乔;米玉玲;曾卫东;;卵泡刺激素和雌激素对培养的鸡胚卵巢生殖细胞增殖的影响[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于敏莉;俞萍;米玉玲;张才乔;;维甲酸对鸡胚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调控机理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9 阿依木古丽;蔡勇;郭会会;周启武;孙伟;罗小平;;静宁鸡胚脾脏发育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罗冬梅;佘锐萍;胡艳欣;陈丽丽;张艳梅;吴琼;王建德;;双酚A对鸡胚法氏囊发育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五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生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病原分离与鉴定[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2 ;三联活疫苗质量标准[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3 徐桓;SPF鸡群与疫苗生产[N];农民日报;2003年
4 ;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质量标准[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5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质量标准[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6 朱志峰 张登友;乌鸡新城疫的诊治[N];农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饲料中铅在鸡种蛋和胚胎中的沉积及其对鸡胚肝、肾毒性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葛楚天;鸡胚原始生殖细胞发育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佳利;雌激素、雄激素对鸡胚背根神经节和垂体发育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唐新燕;鸡胚原始生殖细胞增殖调控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何玉琴;鸡胚腺垂体激素特异性细胞的发生及蛋白转录因子Isl-1对其表达的调控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6 米玉玲;黄酮类化合物缓解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雄性鸡胚生殖毒性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张晖;四种发育调控因子mRNA在早期鸡胚中的分布及其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素梅;贝氏隐孢子虫鸡胚气管组织培养模型建立与初步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世栋;SPF鸡生产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俸艳萍;鸡的性比及性分化早期胚胎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野;1型鸭甲肝病毒在SPF鸡胚上的传代及其3C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2 郭程程;3型鸭甲肝病毒在SPF鸡胚上的传代及VP1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蕾;锰致体外培养鸡胚脑神经元凋亡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进国;鸡胚肥大细胞的发育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5 张运锋;T、E对早期鸡胚性腺分化及生长发育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黄兰香;鸡胚发育过程中胚液蛋白质动态变化分析[D];西南大学;2005年
7 李文军;镉致体外培养鸡胚脑神经元凋亡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邰大鹏;鸡胚不同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永生化[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官X;维甲酸对鸡胚原始生殖细胞增殖和粘附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10 任军甫;鸡胚孵化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与胶囊研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2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64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