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操纵子调控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2:16

  本文关键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操纵子调控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密度感应 AI-2 AI-2受体 lsr操纵子


【摘要】: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ai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能引起禽类严重的呼吸道和全身性感染,由于其广泛的耐药性、复杂的血清型和致病机制,一直制约对该菌的有效防控。密度感应(Qurom Sensing,QS)是细菌通过分泌自诱导物(Autoinducer,AI),并以此进行“交流”,监控群体密度,进而协调基因表达,调控多种生物功能的过程。Lux 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中,通过产生AI-2信号分子实现对不同种属细菌的生理功能调控。在鼠伤寒沙门氏菌中,AI-2对细菌生理功能的调控是通过lsr操纵子(包含8个基因,分别是lsr K、lsr R、lsr A、lsr C、lsr D、lsr B、lsr F、lsr G)对AI-2的转运、内化实现的,而在APEC中尚未见相关研究,因此,研究lsr操纵子对AI-2的转运、内化的机制,为从QS层面开展对APEC的防控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开展了如下研究:1.大肠杆菌MG6155Δlsr B的构建及AI-2内化检测MG1655Δlsr B利用Red同源重组法,构建大肠杆菌MG1655的lsr B缺失株MG1655Δlsr B。运用哈维弧菌BB170菌株对野生株MG1655与缺失株MG1655Δlsr B的AI-2内化动力学进行检测,结果lsr B缺失后,MG1655不能完全内化AI-2,表明在MG1655中,lsr操纵子在AI-2内化、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研究APEC中lsr操纵子是否具有类似功能提供重要依据。2.APEC中lsr操纵子同源序列检测为探讨APEC中是否存在lsr操纵子,依据大肠杆菌MG1655的lsr操纵子序列,设计8对引物对APEC O_1、O_2、O_(78)三个血清型共60株分离株进行PCR检测。其中,在22株APEC O_(78)血清型中,lsr操纵子检出率为95.5%;在16株APEC O_1血清型分离株中,lsr操纵子检出率为68.8%;在22株APEC O_2血清型分离株中,lsr操纵子检出率为40.9%。对APEC O_1、O_2、O_(78)三个血清型lsr操纵子的检测结果表明,参与AI-2内化的lsr操纵子在APEC菌株中的分布具有血清型相关型,在APEC O_(78)血清型中检出率最高,而O_2血清型最低。3.APEC的LsrB与AI-2结合验证以APEC菌株APEC94(血清型为O_(78))研究对象,对包含8个基因的lsr操纵子进行测序。将APEC94的lsr操纵子序列与MG1655中lsr操纵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9%。大肠杆菌MG1655的lsr B基因能编码AI-2受体蛋白,为了研究是否APEC中的lsr B基因具有类似功能,本研究构建了p Cold TF-LsrB表达载体,分别以BL21(DE3)和BL21?lux S(DE3)为宿主菌对APEC的LsrB重组蛋白进行表达、纯化。AI-2结合试验表明,BL21?lux S(DE3)表达的LsrB重组蛋白具有结合AI-2的活性,结合的AI-2分子可通过对蛋白的热变性进行释放。AI-2释放试验表明,BL21(DE3)表达的LsrB重组蛋白能结合内源性(自身产生)的AI-2,能够通过对蛋白热变性释放结合的AI-2。本研究结果表明APEC94的LsrB蛋白具有AI-2结合活性,因此推测在APEC中,具有LsrB样AI-2结合受体。4.APEC的lsr操纵子缺失株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了APEC94的lsr操纵子缺失株APEC94Δlsr(Cm),并对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相比,其生长曲线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无明显差异(P㧐0.05)。对9日龄樱桃谷鸭的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株与缺失株的LD50分别为8.66×105和2.55×108 CFU,缺失株毒力下降了约294倍。对9日龄樱桃谷鸭以1.0×109 CFU剂量分别用野生和缺失株进行攻毒,24 h后缺失株和野生株在雏鸭血液中载菌量分别为2.5×104和6.5×102CFU/m L(P㩳0.0001);肝脏内载菌量分别为5.9×108和3.6×105 CFU/m L(P㩳0.0001);脾脏内的载菌量分别为1.9×1010和6.0×105 CFU/m L(P㩳0.0001);肾脏内的载菌量6.1×108、8.1×105 CFU/m L(P㩳0.0001)。表明缺失lsr操纵子后,APEC对宿主的致病性显著降低,推测lsr操纵子对APEC的致病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具体调节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APEC存在Lsr样AI-2内化操纵子,且该操纵子分布与血清型相关;APEC的LsrB具有AI-2结合活性;lsr操纵子对APEC毒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AI-2对APEC的调控作用以及基于群体感应角度开展对APEC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密度感应 AI-2 AI-2受体 lsr操纵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英文缩略表13-14
  • 第一章 引言14-24
  •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14-17
  • 1.1.1 禽大肠杆菌病14
  • 1.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多样性14
  • 1.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14-15
  • 1.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15-16
  • 1.1.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16-17
  • 1.2 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17-19
  • 1.2.1 密度感应概述17-18
  • 1.2.2 密度感应系统分类18-19
  • 1.3 LUXS/AI-2 型密度感应系统19-24
  • 1.3.1 AI-2 的合成19-20
  • 1.3.2 AI-2 内化通路的研究进展20-23
  • 1.3.3 AI-2 信号分子的应用23-24
  • 第二章 大肠杆菌MG1655Δ lsrB缺失株构建及AI-2 内化特性的检测24-31
  • 2.1 材料24-25
  • 2.1.1 菌株及质粒24
  • 2.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24-25
  • 2.1.3 主要仪器设备25
  • 2.2 方法25-27
  • 2.2.1 PCR引物设计25-26
  • 2.2.2 MG1655Δlsr缺失株的构建26-27
  • 2.2.3 缺失株内化外源AI-2 能力检测试验27
  • 2.3 结果27-29
  • 2.3.1.MG1655ΔlsrB突变株的鉴定27-28
  • 2.3.2 MG1655与MG1655ΔlsrB内化外源性AI-2 的检测28-29
  • 2.4 讨论29-31
  • 第三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操纵子的检测31-39
  • 3.1 材料与方法31-32
  • 3.1.1 菌株31
  • 3.1.2 主要试剂31-32
  • 3.1.3 主要仪器设备32
  • 3.2 方法32-34
  • 3.2.1 PCR引物设计32-33
  • 3.2.2 菌株培养33
  • 3.2.3 PCR扩增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不同血清型中的lsr操纵子基因33-34
  • 3.3 结果34-37
  • 3.3.1 PCR检测APEC的lsr操纵子34
  • 3.3.2 lsr操纵子基因在59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分布统计34-37
  • 3.4 讨论37-39
  • 第四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B蛋白与AI-2 的结合活性验证39-48
  • 4.1 材料39-40
  • 4.1.1 菌株39
  • 4.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39
  • 4.1.3 主要仪器设备39-40
  • 4.2 方法40-43
  • 4.2.1 LsrB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40-41
  • 4.2.2 LsrB蛋白表达41-42
  • 4.2.3 LsrB蛋白大量表达,纯化42
  • 4.2.4 LsrB重组蛋白与AI-2 结合活性验证42-43
  • 4.3 结果43-46
  • 4.3.1 pCold-lsrB载体鉴定43-44
  • 4.3.2 LsrB重组蛋白的表达、可溶性分析及纯化44-45
  • 4.3.3 LsrB重组蛋白与AI-2 结合的活性验证45-46
  • 4.4 讨论46-48
  • 第五章 lsr操纵子缺失及生物学特性分析48-55
  • 5.1 材料48-49
  • 5.1.1 菌株及质粒48
  • 5.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48
  • 5.1.3 主要仪器设备48-49
  • 5.2 方法49-50
  • 5.2.1 PCR引物设计49
  • 5.2.2 APEC94 lsr操纵子缺失株的构建49-50
  • 5.2.3 APEC94及APEC94Δlsr(Cm)生长曲线测定50
  • 5.2.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50
  • 5.2.5 APEC94野生株、APEC94Δlsr(Cm)缺失株半数致死量LD50的检测50
  • 5.2.6 体内分布50
  • 5.3 结果50-53
  • 5.3.1 APEC94Δlsr突变株的鉴定50-51
  • 5.3.2 生长曲线测定51-52
  • 5.3.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52
  • 5.3.4 APEC94野生株、APEC94Δlsr(Cm)缺失株LD50的测定52-53
  • 5.3.5 体内分布53
  • 5.4 讨论53-55
  • 第六章 全文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3
  • 致谢63-64
  • 作者简历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琪;郑晓斌;刘永初;汤凯;朱怀球;;基于迭代自学习的操纵子结构预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7期

2 王寅章;细菌产酶的基因调节——操纵子模型学说的提出及迄今十多年来的发展[J];科学通报;1975年02期

3 高居易;;操纵子模型的微型计算机程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4 苏悌之;亓珊;运文慧;徐铃;;大肠杆菌棉子糖操纵子α-半乳糖苷酶表达的调节控制[J];微生物学报;1989年03期

5 吴汝平;杨胜利;金科铭;褚昕;李美英;;苏氨酸操纵子的克隆与诱变[J];生物工程学报;1987年03期

6 刘树峰,肖敏,朱崇日,钱新民;大肠杆菌棉子糖操纵子[J];生物工程进展;2001年03期

7 陈霖节;;在生物医学中调节和控制过程的一些实例[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79年02期

8 陈建华;;基因调控的负控制和正控制[J];曲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9 王敖全,陈秀珠,孙天鹤,潘仁瑞;大肠杆菌苏氨酸操纵子的体内克隆和诱变[J];微生物学报;1994年04期

10 向义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操纵子模型的确立[J];自然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苟小军;;大肠杆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水解酶操纵子的定向进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李国强;马挺;李珊珊;李红;梁凤来;刘如林;;通过去除dsz操纵子中的重叠结构提高微生物代谢DBT的能力[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陆祖军;曹勇强;隆文杰;武波;;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HN01)与无机硫代谢相关操纵子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宣劲松;翁曼丽;;枯草杆菌嘌呤操纵子5’调控区的PurBox结构[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明;戴劲松;武大伤寒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获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伟睿;微生物细胞催化合成γ-氨基丁酸效能强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林峰;枯草杆菌生物素操纵子基因的克隆、序列改造及功能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冯杰;豌豆根瘤菌NodD操纵子之正调控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闫海洋;大肠杆菌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对accBC操纵子转录的负调控作用[D];吉林大学;2014年

5 高鹤;调控子Fur直接调控鼠疫耶尔森氏菌铁代谢功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婧;铜绿假单胞菌PAO1萘菲降解基因的筛选和PA0334-0335操纵子的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陈兴;大肠杆菌的色氨酸代谢调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左佳坤;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操纵子调控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4 王秀梅;支持向量机在操纵子预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俊姝;大肠杆菌操纵子改造及其应用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朱涛;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 UBK03抗镍操纵子表达调控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周世奇;强启动子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操纵子整合型载体的构建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D];天津大学;2005年

8 鲍方名;巨大芽孢杆菌热休克系统的克隆和操纵子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伟;操纵子预测的计算智能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陈f;枯草芽孢杆菌rib操纵子表达元件的修饰[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50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50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