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促生菌资源评价及菌种鉴定

发布时间:2017-09-03 08:33

  本文关键词: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促生菌资源评价及菌种鉴定


  更多相关文章: 高寒草甸 植物根际促生菌 植物激素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溶磷 固氮 菌种鉴定


【摘要】:高寒草甸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其生长环境气候变幻莫测,温差大,使其具有强的耐寒及耐旱性,其根际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如果能从该区域植物根际筛选出优良的促生菌菌种资源,就可以为后续微生物菌肥的开发和研制提供优质菌源。本研究以高寒草甸典型的优势植物嵩草(Kobresia myosuroides)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对象,利用钼蓝比色法、乙炔还原法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和评价根际促生菌株的溶磷、固氮和分泌植物激素特性,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优良促生菌株的菌种。获得如下结果:(1)从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嵩草和珠芽蓼根际分离并初步筛选出细菌菌株68株,经过二次复筛,最终确定了43株植物根际细菌菌株。统计细菌菌株在植物根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发现均呈现根系表面明显多于根内和根表土壤的分布趋势。(2)从43株根际细菌菌株中筛选出能够溶解无机磷菌株17株,能够溶解有机磷菌株23株。利用钼蓝比色法定量测定了菌株溶磷量,结果发现,溶解无机磷菌株的溶磷量9.39~94.79μg·m L-1,其中溶磷量最大的是分离自嵩草根际的ZNRS2菌株,其次是SNRP2菌株,各菌株溶解无机磷的能力差异显著(P0.05);溶解有机磷菌株的溶磷量10.37~72.82μg·m L-1,其中溶磷量最大的是分离自嵩草根际的SKHP3菌株,其次是SKRP2菌株,各菌株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差异显著(P0.05)。(3)从43株根际细菌菌株中筛选出具有固氮能力菌株30株,利用乙炔还原法定量测定了菌株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3.79~3193.07nmol(C2H4)·h-1·m L-1,固氮酶活性最高的是菌株SKRP2,固氮酶活性大于100.00nmol(C2H4)·h-1·m L-1的菌株有3株,分别为SKRP1、SNHP1和ZNRS3。固氮菌株中固氮酶活性小于100.00 nmol(C2H4)·h-1·m L-1的菌株共有27个,占固氮菌总数量的90%。(4)建立了1种可以同时分离分析3种植物激素(吲哚-3-乙酸、赤霉素和玉米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此方法成功检测到了43株根际细菌发酵产物中3种植物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植物激素在菌株发酵产物中都很微量,数量级均在102μg·mL-1。这43株细菌菌株都具有分泌植物激素的能力,其中有37.21%的菌株可以同时分泌3种植物激素,有44.19%的菌株可以同时分泌2种植物激素。促生菌株分泌植物激素的能力大小为:玉米素赤霉素吲哚-3-乙酸。对2种植物根际具有分泌植物激素能力的促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根系表面菌株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根内和根表土壤。(5)菌株ZNRS2、SNRP2、ZKHP3和ZKRP1可以作为优质的溶磷菌菌种资源;菌株SKRP2、SNHP1和ZNRS3可以作为优质的固氮菌菌种资源;菌株SKHP3、ZNHP2、ZKRS2、ZKRP1和ZKRP2可以作为优质的分泌植物激素菌菌种资源;综合分析43株根际促生菌株溶磷、固氮和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的测定结果,筛选出优良促生菌株15株,其中分泌自嵩草的有7株:SNRS1、SNRS2、SNRP2、SKRS1、SKRP2、SKRP3、SKHP3,分离自珠芽蓼的有8株:ZNRS3、ZNRP3、ZNRP4、ZNHP2、ZKRS1、ZKRS2、ZKRP1、ZKRP2。(6)通过对筛选出的15株优良促生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15株优良促生菌的菌种。结果表明,15株促生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包含3个不同的种,即: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关键词】:高寒草甸 植物根际促生菌 植物激素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溶磷 固氮 菌种鉴定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Q93
【目录】:
  • 摘要3-5
  • SUMMARY5-8
  • 缩略词表8-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8
  • 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述12-15
  •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念12-13
  •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主要属13
  • 1.3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方式13
  • 1.4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机制13-14
  • 1.5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研究进展14-15
  • 2 植物根际促生菌溶磷及固氮特性概述15-17
  • 2.1 溶磷特性15-16
  • 2.1.1 土壤磷素概述15-16
  • 2.1.2 植物根际促生菌溶磷特性研究进展16
  • 2.2 固氮特性16-17
  • 2.2.1 生物固氮概述16-17
  • 2.2.2 植物根际促生菌固氮特性研究进展17
  • 3 植物根际促生菌分泌植物激素特性概述17-24
  • 3.1 植物激素概述17-18
  • 3.1.1 植物激素概念17-18
  • 3.1.2 植物激素种类18
  • 3.2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18-20
  • 3.2.1 植物激素检测难点18-19
  • 3.2.2 检测方法概述19
  • 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19-20
  • 3.3 植物激素前处理方法20-21
  • 3.3.1 植物激素化学特性20
  • 3.3.2 传统前处理方法20-21
  • 3.3.3 固相萃取21
  • 3.4 植物根际促生菌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研究进展21-24
  • 3.4.1 植物根际促生菌分泌生长素研究进展22-23
  • 3.4.2 植物根际促生菌分泌其它激素研究进展23-24
  • 4 细菌分类鉴定概述24
  • 4.1 细菌分类鉴定方法24
  • 4.2 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法24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24-25
  •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5-28
  • 6.1 研究内容25-27
  • 6.1.1 高寒草甸植物根际细菌的分离和纯化25-26
  • 6.1.2 植物根际细菌溶磷及固氮特性测定26
  • 6.1.3 植物根际细菌分泌植物激素特性测定26
  • 6.1.4 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鉴定26-27
  • 6.2 技术路线27-28
  • 第二章 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细菌分离与纯化28-33
  • 1 材料与方法28-31
  • 1.1 采样区概况28
  • 1.2 试验材料28
  • 1.3 样品的采集28
  • 1.4 培养基28-29
  • 1.5 植物根际细菌分离与纯化29-31
  • 1.5.1 根表土壤植物根际细菌分离29-30
  • 1.5.2 根系表面植物根际细菌分离30
  • 1.5.3 根内植物根际细菌分离30
  • 1.5.4 植物根际细菌筛选与纯化30-31
  • 2 结果与分析31-32
  • 2.1 植物根际细菌分离纯化结果31
  • 2.2 植物根际细菌分布特征31-32
  • 3 讨论与小结32-33
  • 3.1 讨论32
  • 3.2 小结32-33
  • 第三章 植物根际溶磷菌和固氮菌筛选及其特性研究33-45
  • 1 材料与方法33-37
  • 1.1 供试菌株33
  • 1.2 溶磷菌筛选及溶磷特性测定33-36
  • 1.2.1 培养基33-34
  • 1.2.2 试剂34
  • 1.2.3 标准曲线34-35
  • 1.2.4 溶磷菌筛选35
  • 1.2.5 溶磷特性测定35-36
  • 1.3 固氮菌筛选及固氮特性测定36-37
  • 1.3.1 培养基36
  • 1.3.2 仪器与设备36
  • 1.3.3 标准曲线36-37
  • 1.3.4 固氮菌筛选37
  • 1.3.5 固氮酶活性测定37
  • 2 结果与分析37-43
  • 2.1 溶磷菌溶磷特性测定37-41
  • 2.1.1 标准曲线37
  • 2.1.2 溶磷菌筛选37-38
  • 2.1.3 溶磷特性测定38-41
  • 2.2 固氮菌固氮特性测定41-43
  • 2.2.1 标准曲线41
  • 2.2.2 固氮菌筛选41-42
  • 2.2.3 固氮酶活性测定42-43
  • 3 讨论与小结43-45
  • 3.1 讨论43-44
  • 3.1.1 植物根际溶磷菌溶磷特性43
  • 3.1.2 植物根际固氮菌固氮特性43-44
  • 3.2 小结44-45
  • 第四章 植物根际细菌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研究45-55
  • 1 材料与方法45-47
  • 1.1 供试菌株45
  • 1.2 培养基45
  • 1.3 试剂45
  • 1.4 仪器与设备45
  • 1.5 标准品储备液45-46
  • 1.6 样品前处理46
  • 1.7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选择46-47
  • 1.7.1 检测波长选择46
  • 1.7.2 流动相选择46
  • 1.7.3 流动相流速选择46
  • 1.7.4 色谱柱柱温选择46-47
  • 2 结果与分析47-53
  •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方法建立47-48
  • 2.1.1 检测波长47
  • 2.1.2 流动相47
  • 2.1.3 流动相流速47-48
  • 2.1.4 色谱柱柱温48
  • 2.2 线性关系考察及检出限、定量限测定48
  • 2.3 样品中3种植物激素含量测定48-51
  • 2.4 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图51-53
  • 3 讨论与小结53-55
  • 3.1 讨论53-54
  • 3.2 小结54-55
  • 第五章 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菌种鉴定55-66
  • 1 材料与方法55-59
  • 1.1 供试菌株55
  • 1.2 菌株形态学特征研究55-56
  • 1.2.1 试剂55
  • 1.2.2 方法55-56
  • 1.3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研究56-58
  • 1.3.1 培养基及试剂56
  • 1.3.2 方法56-58
  • 1.4 菌株 16S r DNA基因序列研究58-59
  • 1.4.1 设备与试剂58
  • 1.4.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58
  • 1.4.3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58-59
  • 1.4.4 16S r DNA序列PCR扩增59
  • 1.4.5 PCR扩增产物检测59
  • 1.4.6 16S r DNA序列测定59
  • 1.4.7 16S r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59
  • 2 结果与分析59-65
  • 2.1 菌株形态学特征观察59-60
  • 2.2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测定60-62
  • 2.3 菌株 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62-65
  • 2.3.1 细菌基因组DNA纯度及浓度分析62
  • 2.3.2 细菌 16S r DNA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62-63
  • 2.3.3 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63-64
  • 2.3.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64-65
  • 3 讨论与小结65-66
  • 3.1 讨论65
  • 3.2 小结65-66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6-68
  • 1 结论66-67
  • 2 建议67-68
  • 参考文献68-75
  • 个人简介75-76
  • 导师简介76-77
  • 致谢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武;杨琳;王紫娟;;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05期

2 张义;程晓;王全龙;刘淑杰;吴秉奇;;芡实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J];山东农业科学;2015年08期

3 马文彬;姚拓;荣良燕;王国基;孙广正;刘欢;;无外源氮素条件下接种促生菌对箭{H豌豆生长及根系特性影响[J];草地学报;2015年03期

4 荣良燕;柴强;姚拓;张榕;冯今;杨浩;曹蕾;朱倩;;复合微生物接种剂替代部分化肥对豌豆间作玉米的促生效应[J];草业学报;2015年02期

5 段娜;贾玉奎;徐军;陈海玲;孙鹏;;植物内源激素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02期

6 荣良燕;姚拓;马文彬;李德明;李儒仁;张洁;陆飒;;岷山红三叶根际优良促生菌对其宿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年05期

7 马文彬;姚拓;王国基;张玉霞;荣良燕;;根际促生菌筛选及其接种剂对箭{H豌豆生长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4年05期

8 李琬;刘淼;张必弦;赵宏亮;王永力;刘明;谭贺;许显滨;;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4期

9 郝惠云;王耀耀;朱研研;付美红;王亚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研究进展[J];煤炭与化工;2014年04期

10 吴倩;王璐;吴大朋;段春凤;关亚风;;植物激素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江春;薛德林;王书锦;;大豆根际微生物DRMO和PGPR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2 王春霞;王道本;周启;;棉花根际促生菌(PGPR)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卫;高产赤霉素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英;西藏阿里高寒草原四种牧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及促生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3 卢巧梅;植物激素的新型样品前处理及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4 姚拓;饲用燕麦和小麦根际促生菌特性研究及其生物菌肥的初步研制[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文文;禾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2 朱招波;外源水杨酸对龙须菜抗高温逆性的作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3 庄木坤;赤霉素高产菌株改造与发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X;禾本科牧草根际促生菌肥(PGPR菌肥)研制及其促生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3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83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