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qPCR研究中药对猪嗜血支原体的体外作用
本文关键词:应用qPCR研究中药对猪嗜血支原体的体外作用
【摘要】:研究中药体外对M.suis杀灭作用和抑制黏附作用,筛选对M.suis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M.suis感染提供依据。利用直接镜检法和血液直接PCR法筛选出含M.suis的阳性血液和不含M.suis的阴性血液,,制备M.suis阳性红细胞、M.suis阴性红细胞和M.suis。通过M.suis体外维持培养体系,应用qPCR研究不同培养时间M.suis拷贝数变化、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拷贝数影响、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黏附红细胞的影响、不同药物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和不同浓度药物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结果显示:(1)在培养期间M.suis拷贝数没有明显变化。(2)8种单味中丹参、秦皮和甘草的杀灭效果较好,杀灭率分别为33.34%、30.21%和30.15%,青蒿、槟榔、黄芩和苦参杀灭率为25.92%、24.48%、22.58%和22.14%,肉桂皮的杀灭效果最差,杀灭率为0.70%,但单味中药整体杀灭效果较差;复方Ⅰ、复方Ⅱ和复方Ⅲ的杀灭率分别为48.95%、39.50%和41.04%。(3)8种单味中药中甘草抑制黏附效果较好,抑制黏附率达到62.18%,丹参、青蒿、槟榔、苦参、秦皮和黄芩的抑制黏附率分别为34.04%、33.09%、26.19%、25.54%、24.70%、22.77%,肉桂皮的抑制黏附率为0;复方Ⅰ的抑制黏附率最高可达82.20%,复方Ⅱ为80.38%,复方Ⅲ为71.79%。(4)青蒿、黄芩、槟榔、甘草、秦皮、苦参、丹参、复方Ⅰ、复方Ⅱ、复方Ⅲ和强力霉素与M.suis作用后可使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减少,其中青蒿、黄芩、槟榔、甘草、复方Ⅰ和复方Ⅱ与红细胞作用后也可使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减少;肉桂皮分别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没有显著变化。(5)不同浓度的甘草、丹参、青篙、秦皮、复方Ⅰ、复方Ⅱ、复方Ⅲ和强力霉素与M.suis作用后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减少,随着浓度的增加,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逐渐减少;甘草、青蒿、复方Ⅰ和复方Ⅱ与红细胞作用后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减少,随着浓度的增加,红细胞上黏附的M.suis拷贝数逐渐减少。其中秦皮最适浓度为3000μg/mL,其他3种单味中药和3个复方中药最佳浓度均为4000μg/mL。结果表明:(1)体外培养的方法无法使M.suis增殖。(2)青蒿、黄芩、槟榔、甘草、秦皮、苦参、丹参、复方Ⅰ、复方Ⅱ、复方Ⅲ和强力霉素可以增强对M.suis抑制和杀灭作用;青蒿、黄芩、槟榔、甘草、复方Ⅰ和复方Ⅱ也可使红细胞黏附M.suis的能力减弱;肉桂皮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既不能抑制和杀灭M.suis也无法影响红细胞黏附M.suis。(3)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甘草、丹参、青蒿、秦皮、复方1、复方Ⅱ、复方Ⅲ和强力霉素对M.suis抑制和杀灭作用逐渐增强,其中甘草、青蒿、复方Ⅰ和复方Ⅱ也可使红细胞黏附M.suis的能力逐渐减弱。
【关键词】:猪嗜血支原体 qPCR 体外培养 中药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3.74
【目录】:
- 摘要9-11
- 前言11-17
- 1 病原体11-12
- 1.1 分类11
- 1.2 形态结构11-12
- 1.3 理化特性12
- 2 致病过程12-15
- 2.1 黏附12-13
- 2.2 侵入13
- 2.3 营养消耗13
- 2.4 细胞衰亡13-14
- 2.5 免疫病理14
- 2.6 贫血14-15
- 3 实验室检测15
- 3.1 直接镜检法15
- 3.2 清学方法15
- 3.3 分子生物学方法15
- 4 体外培养方法15-16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6-17
- 材料与方法17-27
- 1 材料17-19
- 1.1 病料来源17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17
-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17-18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18-19
- 2 方法19-27
- 2.1 中药培养基的制备19-22
- 2.1.1 中药的选择19
- 2.1.2 中药的熬制19
- 2.1.3 药物培养基的制备19-22
- 2.2 M.suis检测22
- 2.2.1 血液悬滴镜检22
- 2.2.2 血液直接PCR22
- 2.3 血液处理22-23
- 2.3.1 M.suis阳性红细胞制备22
- 2.3.2 M.suis阴性红细胞制备22
- 2.3.3 M.suis制备22-23
- 2.4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23-24
- 2.4.1 重组菌的扩增23
- 2.4.2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23
- 2.4.3 重组质粒浓度测定23-24
- 2.5 M.suis DNA提取24
- 2.6 qPCR方法及标准曲线的建立24-25
- 2.6.1 qPCR方法的建立24
- 2.6.2 qPCR重组质粒标准曲线的建立24
- 2.6.3 样品M.suis DNA qPCR检测24-25
- 2.7 体外不同培养时间对M.suis拷贝数影响25
- 2.8 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拷贝数影响25
- 2.9 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黏附红细胞的影响25
- 2.10 不同药物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25-26
- 2.10.1 不同药物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25-26
- 2.10.2 不同药物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26
- 2.11 不同浓度药物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26
- 2.11.1 不同浓度药物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26
- 2.11.2 不同浓度药物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26
- 2.12 数据分析26-27
- 结果27-59
- 1 M.suis的鉴定27-28
- 1.1 血液悬滴镜检27
- 1.2 PCR鉴定27-28
- 2 重组质粒浓度测定28
- 3 qPCR重组质粒标准曲线绘制28-29
- 4 体外不同培养时间对M.suis拷贝数影响29-30
- 5 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拷贝数影响30-34
- 5.1 单味中药对M.suis拷贝数影响31-32
- 5.2 复方中药对M.suis拷贝数影响32-33
- 5.3 药物对M.suis的杀灭率33-34
- 6 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黏附红细胞的影响34-37
- 6.1 单味中药对M.suis黏附红细胞的影响34-35
- 6.2 复方中药对M.suis黏附红细胞的影响35-36
- 6.3 药物对M.suis的抑制黏附率36-37
- 7 不同药物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37-42
- 7.1 单味中药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38-39
- 7.2 复方中药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39-40
- 7.3 单味中药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0-41
- 7.4 复方中药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1-42
- 8 不同浓度药物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2-59
- 8.1 不同浓度甘草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3-45
- 8.1.1 不同浓度甘草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3-44
- 8.1.2 不同浓度甘草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4-45
- 8.2 不同浓度丹参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5-47
- 8.2.1 不同浓度丹参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5-46
- 8.2.2 不同浓度丹参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6-47
- 8.3 不同浓度青蒿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7-49
- 8.3.1 不同浓度青蒿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7-48
- 8.3.2 不同浓度青蒿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8-49
- 8.4 不同浓度秦皮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9-51
- 8.4.1 不同浓度秦皮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49-50
- 8.4.2 不同浓度秦皮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0-51
- 8.5 不同浓度复方Ⅰ与M.suis或红细胞后作用对M.suis黏附影响51-53
- 8.5.1 不同浓度复方Ⅰ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1-52
- 8.5.2 不同浓度复方Ⅰ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2-53
- 8.6 不同浓度复方Ⅱ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3-55
- 8.6.1 不同浓度复方Ⅱ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3-54
- 8.6.2 不同浓度复方Ⅱ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4-55
- 8.7 不同浓度复方Ⅲ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5-57
- 8.7.1 不同浓度复方Ⅲ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5-56
- 8.7.2 不同浓度复方Ⅲ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6-57
- 8.8 不同浓度强力霉素与M.suis或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7-59
- 8.8.1 不同浓度强力霉素与M.suis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7-58
- 8.8.2 不同浓度强力霉素与红细胞作用后对M.suis黏附影响58-59
- 讨论59-65
- 1 不同培养时间对M.suis拷贝数的影响59
- 2 中药的选择59
- 3 M.suis基因组DNA的提取59-60
- 4 qPCR检测技术60
- 5 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拷贝数影响和体外不同药物对M.suis黏附红细胞的影响60-61
- 6 单味中药试验和中药单体试验结果的不同61
- 7 去药处理61
- 8 中药药效的分析61-62
- 9 中药对M.suis或红细胞作用分析62-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1
- Abstract71-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冠成;防治鱼病如何计算用药量?[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6年05期
2 张会;;服药忌口13则[J];农村新技术;2010年03期
3 孙国凤;;完成抗HIV药HEPT的探索研究阶段[J];生物技术通报;1992年06期
4 ;家庭用药的11种误区[J];农村科学实验;2011年12期
5 章海鑫;胡鲲;阮记明;郑卫东;杨先乐;王会聪;欧仁建;王yN;;双氟沙星与异育银鲫血浆蛋白的结合率[J];中国水产科学;2012年04期
6 王晓婷;家庭用药十忌[J];农家顾问;2000年01期
7 黄永平;服药的最佳时间[J];农村新技术;1994年11期
8 罗仲愚;;}霉素对于出血性eW血病巴氏杆菌抑制能力之观察[J];畜牧兽医学报;1956年02期
9 张海灵;李刚;;犬诺氟沙星中毒诊治1例[J];中国工作犬业;2013年03期
10 吴彩霞;刘朝明;陈朝喜;廖晓萍;刘雅红;;基于药效和作用机制拮抗的防耐药性新策略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艳霞;刘颖;薛明;寇于营;阮金秀;张振清;刘克良;;应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噻环壬酯在大鼠血中的药物浓度[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2 郑媛婷;王广基;吴晓兰;孙建国;梁艳;李晓宇;吕华;顾轶;严蓓;;LC-MS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细胞内23-羟基白桦酸的药物浓度[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眼科药理[A];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姚斌伟;彭瑞云;王水明;高亚兵;董霁;张静;王丽峰;左红艳;徐新萍;李杨;胡韶华;张雪岩;孙成峰;;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生殖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吕卓辰;许玲美;檀琼;秦燕;罗艳;于布为;;晚孕大鼠及宫内胎鼠丙泊酚暴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于丹;崔浩;李静秋;吴宜艳;李孟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实验兔玻璃体与房水中药物浓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燕侠;吃药不应该跟着三餐走[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凌树森;药动药效结合研究更显效[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程利民 朱新艳;新型虾蟹塘清塘剂的研制与应用[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4 肖永红;“首剂加倍”怎么加[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存云邋一凡;合肥工业大学找到治疗癌症新方法[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俞红;哺乳期用药几点注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7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孔繁翠;“烟酒茶”毁药效[N];健康时报;2009年
8 蒋肖男;过节要正确服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蒋肖男;过节不忘正确服药[N];家庭医生报;2008年
10 武汉市第八医院药剂科 曹霞;解读服药次数[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沫含;万古霉素用于临床危重患者的规范化用药管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耀泽;应用qPCR研究中药对猪嗜血支原体的体外作用[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2 常双双;液相微萃取法测定血清中药物浓度[D];天津大学;2009年
3 赵燕;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兔角膜新生血管作用及药物浓度与作用的相关性[D];滨州医学院;2010年
4 蒋静子;卡马西平在大鼠脑内和血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张菁;ALA-PDT对CNE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焦文温;穿心莲内酯衍生物ISA的混合胶束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乔薪瑾;区域性动脉持续灌注5-FU局部组织及引流区淋巴结药物浓度的动态观察[D];遵义医学院;2011年
8 张玉勤;髂内动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D];复旦大学;2008年
9 卢胜明;桔梗对罗红霉素药代动力学和肺中药物浓度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马鹂;人房水、乳汁中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9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8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