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放养鹅对土壤有机质、pH值和玉米植株、籽实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玉米地放养鹅对土壤有机质、pH值和玉米植株、籽实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养鹅 玉米地 施肥 土壤 玉米籽实 玉米秸秆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地放养鹅对土壤有机质含量、p H值,玉米植株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及玉米籽实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350只肉鹅放养于不施化肥和农药的玉米地中作为试验组,以施肥玉米地作为对照,待玉米老熟后对土壤有机质、土壤p H值、玉米植株和玉米籽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养鹅玉米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施肥玉米地,而土壤的p H值低于施肥玉米地,更接近于中性土壤;养鹅玉米地植株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高于施肥玉米地;玉米籽实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施肥玉米地。说明玉米地放养鹅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p H值,增加玉米植株中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降低玉米籽实中重金属含量。
【作者单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关键词】: 养鹅 玉米地 施肥 土壤 玉米籽实 玉米秸秆
【基金】:中国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SQ2013ECB200085) 黑龙江省中单实验室开放课题(AML201301)
【分类号】:S513;S835
【正文快照】: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寒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东北玉米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广大[1]。连年的不合理耕作、化肥施放和农药喷洒使得土壤抗灾能力逐渐减弱,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和土壤板结,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伍军;;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的探讨[J];北京农业;2013年12期
2 谢睦森;我埸成为玉米千斤埸的技术经验[J];新疆农业科学;1959年04期
3 ;玉米扒土晒根[J];新农业;1972年08期
4 刘广福;易富民;;玉米隔行去蓼[J];新农业;1974年13期
5 孟庆连;;试论黑龙江省玉米持续高产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1年06期
6 刘泰;孙竦;;吕鸿宾谈种玉米的经验[J];中国农业科学;1951年11期
7 蒙泽敏;玉米定向挂果有办法[J];北京农业;1998年07期
8 索飒;;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玉米篇)[J];绿叶;2008年11期
9 顾春武,苏宝强,顾德军;铁单13号玉米制种技术[J];杂粮作物;2000年06期
10 子炳烈;玉米地间作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殿鑫;;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2 董永春;涂悦贤;王春林;林举宾;;广东冬种玉米气候适应性分析与区划[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荣树;;江油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探索[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佟玉欣;;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郎芳;;玉米套种香菇技术及效益分析[A];辽宁省昆虫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翠娟;杨忠芳;;太原盆地玉米及对应根系土中有害元素含量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朝霞;高强;刘雅正;何春梅;张举仁;;玉米ZmPTF1基因克隆和过表达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郑国清;赵巧丽;乔淑;冯晓;;玉米冠层光谱在农学参数上的应用研究[A];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吕娇;李淑敏;潘明阳;刘昕昕;;不同包膜控释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朱书全;牟俊山;;含腐植酸保水剂玉米生产应用效果研究[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玉华;玉米灌浆期该咋管[N];河北农民报;2014年
2 冯国明;玉米追肥四误区[N];农资导报;2007年
3 任红 申吉成;赵光农场冬季直收玉米获成功[N];黑河日报;2008年
4 包国平 顾洪基;专家田头会诊“多穗”玉米[N];农民日报;2009年
5 宋景兰;红色边疆强力推进玉米种植[N];黑河日报;2009年
6 索飒;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玉米篇[N];民族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江娜;“示范片沿路的玉米快被掰光了”[N];农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周土刚;玉米要想获高产 7个问题很关键[N];河北农民报;2013年
9 作物栽培专家 黄庭君;玉米促早熟措施[N];吉林农村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袁达;“迟来的秋收”让玉米“不落地”[N];长春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小金;西北旱区覆膜对农田雨水分布格局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陈红卫;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于寒;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德闪;玉米高效利用磷资源的根系互作过程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田山君;玉米苗期抗旱品种筛选及抗旱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彭畅;吉林半湿润区玉米旱田氮素收支特征及适宜用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7 宋有洪;玉米生长的生理生态功能与形态结构并行模拟模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李绍长;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磷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9 刘华琳;玉米对砷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张红;分根盐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根系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霞;不同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差异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柴颖;氮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张霞;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物质产出、养分积累及经济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谭杰;钾肥对川中丘区玉米钾素利用及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付永强;尿素类型和施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徐蔚;玉米茎粗QTL定位与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昱;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植株碳氮磷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文熙宸;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晁晓乐;施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效率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高慧;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与豌豆间作对土壤水分、养分和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89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8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