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诊断四种禽呼吸道疫病病毒可视化芯片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本文关键词:用于诊断四种禽呼吸道疫病病毒可视化芯片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禽呼吸道疫病 不对称PCR技术 寡核苷酸 可视化基因芯片 诊断
【摘要】: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是鸡群常见的四种呼吸道疫病。它们的发病症状和剖解病理变化相似,病死率较高,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四种疫病的鉴别诊断对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传统基因芯片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不对称PCR技术,将生物素标记的不对称PCR扩增产物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然后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包被的链霉亲和素反应,用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对该杂交体系显色后,阳性信号能够以肉眼可见的棕色斑点呈现。该研究建立的可视化寡核昔酸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对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进行同时鉴别诊断,为鸡呼吸道疫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1.AIV的NP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寡核苷酸探针的设计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基因序列,对AIV的保守基因NP,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目的片段的长度为272 bp。以分离株H9为材料提取RNA,经反转录得到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NP基因扩增产物。将所获得的PCR产物经胶回收后与pMD19-T载体连接,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DH5a,经PCR扩增和核酸序列测定鉴定,成功克隆出AIV-NP基因的重组质粒;同时成功复苏本实验室前期保存的NDV的F基因、IBV的N基因和ILTV的TK基因的冻干重组质粒菌。以AIV-NP、NDV-F、IBV-N和ILTV-TK靶基因核酸序列片段的正义链为模板,用Oligo7.0软件设计两条寡核苷酸探针,长度为40 bρ左右,Tm值为80℃左右,探针经BLAST分析,确定各探针的特异性良好。2. AIV-NDV-IBV-ILTV共检可视化芯片的构建及条件优化基因芯片的制备:用微阵列芯片喷样系统晶芯(?)Smart ArrayerTM 16在尼龙膜上喷制芯片。喷制前先将尼龙膜在超纯水中浸泡30 mmin待干燥后,将寡核苷酸探针与点样缓冲液充分混合,调整探针到合适浓度后,将探针点制到芯片上,待探针完全固定后,在紫外灯下交联30 min,然后将制备好的芯片在4℃下密封保存。不对称PCR扩增技术:优化生物素标记的上游引物与未标记的下游引物的浓度比例,提高扩增的循环次数,控制模板浓度,用高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在低电压条件下检测扩增的单链情况。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当生物素标记的上游引物与下游引物在10:1时,所获单链产物最多。芯片制备与检测技术条件的优化:对芯片制备和芯片检测技术中的各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喷样次数为1次;探针浓度为25 μ M;杂交时间为1 h;杂交温度为50℃;浓度为1.0mg/mL Streptavidin HRP Conjugate稀释2000倍;DAB显色时间为5 min时,芯片检测技术的结果最佳,确立了共检芯片技术检测的标准条件。3.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可视化芯片的质量评价本研究对构建的AIV-NDV-IBV-ILTV共检可视化芯片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保存期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芯片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最低可检测出靶基因浓度为1.0×10-5μ g/μl;随机抽取保存不同时间的3张芯片进行检测,结果该芯片在保存180 d时仍可检测;采用本研究所构建的可视化芯片技术和实验室常规的RT-PCR/PCR技术同时对采自川渝地区的96份临床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本研究构建的AIV-NDV-IBV-ILTV共检可视化芯片,为鸡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
【关键词】:禽呼吸道疫病 不对称PCR技术 寡核苷酸 可视化基因芯片 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符号说明9-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31
- 1. 四种禽呼吸道疾病及其病原学特征15-21
- 1.1 禽流感概述15-16
- 1.1.1 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15-16
- 1.1.2 禽流感病毒NP基因的研究16
- 1.2 新城疫概述16-18
- 1.2.1 新城疫病毒病原学特征17
- 1.2.2 新城疫病毒F基因研究17-18
-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18-19
- 1.3.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特征18-19
- 1.3.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基因研究19
- 1.4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概述19-21
- 1.4.1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病学原学研究20
- 1.4.2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TK基因研究20-21
- 2. 禽呼吸道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21-25
- 2.1 病毒分离及电镜观察21-22
- 2.2 免疫学诊断方法22-24
- 2.2.1 病毒中和试验22
- 2.2.2 血凝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22
- 2.2.3 琼脂扩散试验22-23
- 2.2.4 免疫荧光试验23
- 2.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3
- 2.2.6 胶体金技术23-24
-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24-25
- 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24
- 2.3.2 实时荧光定量PCR24
- 2.3.3 环介导等温扩增24-25
- 3. 传统基因芯片技术在鸡疫病检测方面的应用25-27
- 3.1 基因表达谱分析25-26
- 3.2 基因分型检测26
- 3.3 疾病诊断26-27
- 4. 可视化芯片应用的研究进展27-30
- 4.1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研究原理27-28
- 4.2 可视化芯片技术的应用研究28-30
- 4.2.1 可视化芯片对蛋白质的检测29
- 4.2.2 可视化芯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29
- 4.2.3 可视化芯片在其他方面的应用29-30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0-31
- 第二章 AIV-N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靶基因的复苏31-43
- 1 材料31-32
- 1.1 生物材料31
- 1.2 主要试验仪器31
- 1.3 主要试剂31-32
- 2 方法32-38
- 2.1 AIV的NP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32-36
- 2.1.1 引物设计32
- 2.1.2 AIV基因组的抽提32-33
- 2.1.3 禽流感的RT-PCR及PCR扩增33
- 2.1.4 AIV-NP基因的胶回收33-34
- 2.1.5 AIV-NP基因的连接34
- 2.1.6 AIV-NP基因的转化34-35
- 2.1.7 AIV-NP基因重组质粒鉴定35-36
- 2.1.8 AIV-NP基因重组质粒菌的保存36
- 2.2 靶基因的复苏及验证36-38
- 2.2.1 靶基因的复苏36
- 2.2.2 靶基因的验证36-38
- 3 结果与分析38-40
- 3.1 AIV-NP基因PCR鉴定结果38
- 3.2 AIV-NP基因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38-39
- 3.3 AIV-NP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39-40
- 3.4 靶基因复苏验证结果40
- 4 讨论40-42
- 4.1 靶基因的选择40-41
- 4.2 靶基因长度的选择41
- 4.3 靶基因的验证41-42
- 5 小结42-43
- 第三章 AIV-NDV-IBV-ILTV可视化芯片的构建及评价43-61
- 1 材料43-44
- 1.1 生物材料43
- 1.2 主要试验仪器43
- 1.3 芯片杂交材料与试剂43
- 1.4 其他主要材料与试剂43-44
- 1.5 临床样品44
- 2 方法44-48
- 2.1 寡核苷酸探针设计和合成44-45
- 2.2 芯片的制备45
- 2.3 不对称PCR引物浓度的优化45-46
- 2.4 可视化芯片检测的步骤46
- 2.4.1 杂交46
- 2.4.2 封闭46
- 2.4.3 酶联46
- 2.4.4 显色46
- 2.5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优化46-47
- 2.5.1 探针基因喷样浓度的选择46-47
- 2.5.2 重复喷样次数的选择47
- 2.5.3 芯片杂交时间的选择47
- 2.5.4 芯片杂交温度的优化47
- 2.5.5 Streptavidin HRP Conjugate浓度的优化47
- 2.5.6 底物(DAB)显色时间的选择47
- 2.6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芯片有效性评价47-48
- 2.6.1 芯片检测特异性检验47-48
- 2.6.2 芯片检测灵敏性检验48
- 2.6.3 芯片保存期检验48
- 2.7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芯片的初步应用48
- 3 结果与分析48-57
- 3.1 不对称PCR引物比例优化结果48-49
- 3.2 探针基因重复喷样次数选择结果49
- 3.3 寡核苷酸探针喷样浓度选择结果49-50
- 3.4 AIV-NDV-IBV-ILTV可视化芯片杂交温度的优化结果50-51
- 3.5 AIV-NDV-IBV-ILTV可视化芯片杂交时间优化结果51-52
- 3.6 Streptavidin HRP Conjugate稀释倍数的优化结果52-53
- 3.7 底物显色时间优化结果53-54
- 3.8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有效性54-55
- 3.9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特异性55
- 3.10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灵敏性55-56
- 3.11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保存期56
- 3.12 AIV-NDV-IBV-ILTV可视化共检芯片的临床应用56-57
- 4 讨论57-60
- 4.1 关于不对称PCR技术的讨论57-58
- 4.2 关于可视化芯片的条件优化的讨论58
- 4.3 关于可视化芯片质量评价的讨论58-59
- 4.4 关于可视化芯片临床应用的讨论59-60
- 5 小结60-61
- 研究创新点61-62
- 参考文献62-69
- 致谢69-70
- 附录70-75
- 附录一:靶基因序列信息70-72
- 附录二:临床样本信息表72-73
- 附录三:部分临床样本检测结果图73-7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阳;芯片技术的医学应用[J];今日科技;1999年10期
2 小青;;植入人体芯片侵犯个人隐私吗?[J];科技潮;2002年06期
3 小青;;植入人体的芯片侵犯个人隐私吗[J];科学大观园;2002年04期
4 贾忠友;谢先明;;浅谈触控芯片原理及应用[J];民营科技;2010年08期
5 ;高效经济的中草药芯片活性成分筛选技术[J];云南科技管理;2010年02期
6 李农,李涛;6538芯片在视频显示中的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方进;;当数字先生遇到信号女士[J];新知客;2007年08期
8 万锕俊;王琨;张洪才;李慧丽;王德农;;糖芯片制备和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2年11期
9 ;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八) 可服用芯片诊疗技术[J];科协论坛(上半月);2009年09期
10 陈忠斌,杨静,王升启;cDNA芯片阳性对照的制备及在芯片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化峰;贾霄鹏;方新;李战华;;电泳芯片压力进样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优化[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2 杜国军;陈涛;左铁钏;;生物电喷芯片的准分子激光制备方法[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鹏;金德鹏;曾烈光;;MSTP单芯片设计与应用[A];2005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瑞娟;宋好强;;PLCC封装的CODEC芯片失效分析[A];2007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白东亭;;生物芯片应用及我国生物芯片产业化现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艾红;王捷;;智能压力计串行芯片应用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章春笋;徐进良;;PCR聚合物芯片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前景[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山;借芯片复明不靠“视力”靠运算[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将摩尔定律推进到三维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3 记者 周爱明;装上笔尖大小的芯片 30米内可隔空“刷卡”[N];南京日报;2012年
4 周东平;二代证专用芯片产量超过3.5亿颗[N];中国电子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周;走过“芯”的历程[N];计算机世界;2000年
6 本报记者 赵艳秋;展讯:拓展TD芯片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记者 林金康 镇海记者站 张寒;生物芯片应用大会在我市召开[N];宁波日报;2009年
8 王如晨;中国芯片企业无缘本土6000万电表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李映;GPS芯片:国外厂商加紧圈地 国内厂商攻守有道[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张彦龙;百万门级FPGA芯片研制成功[N];中国航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效灵;视频格式转换系统和芯片[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支华;集成声光芯片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军山;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赵明剑;低功耗高速可植入式UWB发射机与接收机芯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陈良生;ISO14443单片集成读卡机芯片的设计与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翔元;多模式芯片物理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彭广;双接口NFC芯片系统验证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赵宏;一款32位SoC芯片的晶圆级测试[D];辽宁大学;2016年
4 闫泉喜;电极结构及COB封装影响LED芯片光、热、电性能的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杨阳;红外视频与字符图形叠加芯片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6年
6 吴江巍;一款高精度非同步Buck型DC-DC转换器XD1582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宋武举;基于SHC3206的芯片自动化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杨国淋;用于诊断四种禽呼吸道疫病病毒可视化芯片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马翠翠;基于紫外光降解自组装单分子层的纸芯片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文举;高速图像压缩芯片高速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7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9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