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副猪嗜血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其密度感应信号分子初步鉴定

发布时间:2017-09-13 08:16

  本文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其密度感应信号分子初步鉴定


  更多相关文章: 副猪嗜血杆菌 生物被膜 多位点序列分型 密度感应系统 基因缺失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PS)是猪格拉泽氏病的病原菌,可以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给猪群造成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虽然目前血清分型鉴定了副猪嗜血杆菌的15个血清型,但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可分型菌株,这极大地限制了流行病学及种群结构分析,有必要通过MLST等基因分型方法对我国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分类。细菌生物被膜是造成副猪嗜血杆菌定植及耐药的主要原因,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相关,而目前尚未有对于副猪嗜血杆菌密度感应系统的报道,故对副猪嗜血杆菌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该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对50株副猪嗜血杆菌田间分离株和15株参考株进行了MLST分型,共发现了26个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和29个新的ST型,这极大地丰富了副猪嗜血杆菌MLST数据库。BURST分析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缺乏稳定的种群结构,具有较高异质性;ST型与地理位置之间也不存在关联。UPGMA系统发育树将所有的菌株分为两大组,A组和B组,存在于A组的菌株所属的血清型基本为无毒或弱毒,B组趋向于强毒菌株。利用密度感应系统Ⅰ型信号分子报告菌CV026和KYC55,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副猪嗜血杆菌田间分离株H19是否产生AHL类信号分子进行了定性检测,进而利用HPLC-MS-MS对副猪嗜血杆菌H19培养上清中存在的Ⅰ型信号分子进行鉴定,发现副猪嗜血杆菌所合成的Ⅰ型信号分子共有两种,其相对分子质量与C10-HSL和C12-HSL相同,但结构不同,由于确定其结构需要进行大量提取纯化,而H19产生的信号分子量极少,因此未能对其结构作进一步鉴定。儿茶酸具有抑制密度感应机制的作用,儿茶酸对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试验结果表明,儿茶酸使副猪嗜血杆菌H19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25.4%。利用自杀质粒pK18mobsacB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副猪嗜血杆菌H19的ΔRbsB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其回复株,并进行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发现ΔRbsB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而回复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所提升,初步确定RbsB基因与生物被膜形成有关。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 生物被膜 多位点序列分型 密度感应系统 基因缺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第一章 引言11-19
  • 1.1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11-13
  • 1.1.1 副猪嗜血杆菌概述及生理生化特征11
  • 1.1.2 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及分型11-13
  • 1.1.3 突变株构建方法13
  • 1.2 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13-15
  • 1.2.1 细菌生物被膜的特点14
  • 1.2.2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14
  • 1.2.3 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14
  • 1.2.4 细菌生物被膜的致病机制14-15
  • 1.3 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15-18
  • 1.3.1 细菌QS的种类及其信号分子15-17
  • 1.3.2 QS系统信号分子的检测17
  • 1.3.3 QS的应用17-18
  • 1.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8-19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MLST分型19-32
  • 2.1 实验材料19
  • 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19
  • 2.1.2 主要试剂19
  • 2.1.3 培养基的配制19
  • 2.2 实验方法19-25
  • 2.2.1 细菌菌株的培养19
  • 2.2.2 革兰氏染色镜检19
  • 2.2.3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19-23
  • 2.2.4 16S rRNA PCR扩增23
  • 2.2.5 MLST分型23-25
  • 2.3 实验结果25-30
  • 2.3.1 革兰氏染色镜检25
  • 2.3.2 16S rRNA PCR扩增25-26
  • 2.3.3 MLST 7 个管家基因PCR扩增26
  • 2.3.4 等位基因序列分析26-27
  • 2.3.5 ST型分析27
  • 2.3.6 多位点序列分型与血清型之间的关系27
  • 2.3.7 BURST分析27-28
  • 2.3.8 UPGMA聚类分析28-30
  • 2.4 讨论30-32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的检测与初步鉴定32-43
  • 3.1 实验材料32
  • 3.1.1 实验菌株32
  • 3.1.2 培养基及液体试剂的制备32
  • 3.1.3 主要试剂32
  • 3.2 实验方法32-35
  • 3.2.1 细菌菌株的培养32
  • 3.2.2 H19(未加血清)生长曲线的测定32-33
  • 3.2.3 H19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周期检测33-34
  • 3.2.4 密度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与鉴定34-35
  • 3.2.5 儿茶酸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35
  • 3.3 实验结果35-42
  • 3.3.1 H19(未加血清)生长曲线35-36
  • 3.3.2 H19细菌生物被膜检测结果36-37
  • 3.3.3 密度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与初步鉴定37-41
  • 3.3.4 儿茶酸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41-42
  • 3.4 讨论42-43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RBSB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43-55
  • 4.1 实验材料43
  • 4.1.1 实验菌株、质粒、培养基43
  • 4.1.2 主要试剂43
  • 4.2 实验方法43-50
  • 4.2.1 菌株的培养条件43
  • 4.2.2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43
  • 4.2.3 突变株的构建43-48
  • 4.2.4 回补株的构建48-49
  • 4.2.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49-50
  • 4.3 实验结果50-53
  • 4.3.1 pWLYR-1 质粒的构建及鉴定50
  • 4.3.2 pWLYR-2 质粒的构建及鉴定50-51
  • 4.3.3 ΔRbs B基因缺失株的鉴定51-52
  • 4.3.4 pWLYR-3 质粒的构建及鉴定52
  • 4.3.5 ΔRbs B基因缺失突变回复株的鉴定52-53
  • 4.3.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53
  • 4.4 讨论53-55
  • 第五章 全文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2
  • 致谢62-63
  • 作者简历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华梅;;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12期

2 赵恒章;赵坤;余燕;李国旺;马金友;张慧辉;;副猪嗜血杆菌蜂胶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试验[J];生物技术;2009年06期

3 何丽丽;李春玲;王贵平;贾爱卿;杨冬霞;宣春玲;郑铁锁;王金生;;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0年03期

4 杨国强;;副猪嗜血杆菌诊断治疗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02期

5 蒋征;李军星;姜平;柴其然;余飞;钱黎婷;;副猪嗜血杆菌分离与基因分型鉴定[J];畜牧与兽医;2008年06期

6 周雪;付利芝;王孝友;翟少钦;谭荣;丁玉春;;重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1年12期

7 熊蕊;刘晓慧;左玉柱;范京惠;郭凤柳;赵同欣;王娜;颜红;;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02期

8 张雷;张秀亮;郑新添;余旭平;;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2期

9 郭建强;王传宝;张彬;;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中国动物保健;2008年06期

10 陆国林;何海健;;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明;常月红;张艳禾;司薇;谢芳;于申业;刘慧芳;刘思国;王春来;;副猪嗜血杆菌“菌影”的制备[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清莲;荆汝顶;毕征;郝付全;刘海林;;某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等病的诊治报告[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车勇良;陈少莺;周伦江;王隆柏;魏宏;庄向生;;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东方;;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与治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杰仪;刘健;罗满林;;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周宗清;邹勇;王英;张春玲;蒋凤英;;多重感染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周学利;蔡旭旺;陈焕春;徐晓娟;赵雅欣;陈品;张璇;;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养猪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瑜;郑杰;张庆霞;乔彦良;赵玉军;范国兵;;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何海健;陆国林;熊永忠;;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尹秀凤;王艳;姜平;;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王金合;副猪嗜血杆菌和附红细胞体混感的诊治[N];河北科技报;2011年

2 沙河市畜牧水产局 胡文英 付丽伟;猪瘟与副猪嗜血杆菌混感的综合防控[N];河北科技报;2014年

3 ;一例副猪嗜血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治疗心得[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4 ;一例副猪嗜血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治疗心得[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5 石家庄市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王金合;副猪嗜血杆菌和附红体混合感染咋治疗[N];河北农民报;2011年

6 张伟;一例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1年

7 谭海珍;鉴别猪跛行 对症好防控[N];河南科技报;2012年

8 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 于振梅 郝立宾;猪流行性感冒、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9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高级畜牧师 李连任 提供;猪:关节发病不要急 查找病因要仔细[N];河南科技报;2010年

10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李连任;春季谨防猪跛行性疾病[N];河北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和应激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陈品;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靳国旺;安阳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蜂胶灭活苗的制备[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付书林;副猪嗜血杆菌重要免疫原性相关蛋白发掘及GAPDH免疫调节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汪洋;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与环介导恒温扩增法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周明光;副猪嗜血杆菌新型免疫原性蛋白的发掘与鉴定及细胞毒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都启晶;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与其荚膜多糖输出蛋白基因的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8 蔡旭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方法与灭活疫苗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乐敏;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学及毒力相关因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军星;副猪嗜血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HSP70对PRRSV结构蛋白GP3/GP5的免疫协同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立中;副猪嗜血杆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及其分离株高密度发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悦;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及其对氟苯尼考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牛惠;副猪嗜血杆菌细胞致死膨胀毒素细胞毒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覃娟娟;副猪嗜血杆菌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魏兴良;副猪嗜血杆菌Nagasaki和SW114株差异分泌蛋白的筛选与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董敏;四川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余敏;副猪嗜血杆菌OMP P2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四川地区HPs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谭晓婷;四川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及其与PCV2、PRRSV的混合感染调查[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郭海祥;副猪嗜血杆菌sapA基因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年

10 徐玉智;副猪嗜血杆菌分型鉴定和HigBA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42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842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9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