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及在小鼠体内免疫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及在小鼠体内免疫特性研究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基因是该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重要目的基因,但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产物通常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影响其作为亚单位疫苗使用的免疫保护作用。将ORF2基因密码子改造为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或构建MPG与ORF2基因融合,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再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改造后的PCV2 Cap蛋白基因实现了可溶性表达。将上述两种重组蛋白纯化后,分别与GEL01、ISA206或ISA15A三种佐剂混合配制疫苗,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明,以GEL01为佐剂的两免疫组PCV2 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最高。攻毒试验结果显示,除ISA15A组外,其他各免疫组脾脏中PCV2含量都显著低于非免疫对照组,表明两种重组蛋白与佐剂GEL01和ISA206制成的疫苗可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免疫保护作用,为PCV2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关键词】: PCV Cap蛋白 可溶性表达 免疫特性
【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子项目(201203039)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36)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2368) 江苏省教育厅产业发展项目(JH09-1)资助项目
【分类号】:S852.651
【正文快照】: 猪圆环病毒2 型( PCV2) 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的重要病原体,它的存在和流行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3]。PCV2 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为无囊膜单股环状DNA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PCV2 基因组全长为1 767 bp或1 768 bp,含有11 个开放阅读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珊珊;朱芸;陈珊珊;何冰芳;;融合标签在蛋白质可溶性表达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14年04期
2 刘爽,胡宝成;原核系统可溶性表达策略[J];生物技术通讯;2005年02期
3 陈丹;胡又佳;朱春宝;朱宝泉;;顶头孢霉乙酰转移酶的可溶性表达优化和酶动力学[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年09期
4 范开;谭克海;张淳;张益;;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及制备[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5期
5 孙永红;高红亮;詹晓莹;李文娟;李雪娇;;Aβ_(1-42)淀粉样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2期
6 孙晋华,洪岸,张玲,孙奋勇,宋照雷;大肠杆菌可溶性表达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7 郭凯;赵晓燕;周红姿;陈凯;李纪顺;陈泉;杨合同;;重组人促性腺激素-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和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J];山东科学;2013年02期
8 范敏;徐畅;李彦;孙文敬;温娜;;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原核可溶性表达及活性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6期
9 孙传秀;赵文志;何盛为;方旭;米立东;杜广宇;张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和纯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7期
10 崔立斌,马清钧;新生肽链的折叠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J];生物工程进展;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波;程安春;汪铭书;;提高大肠杆菌可溶性表达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徐晓健;宋长征;吕丽燕;;化学分子伴侣对重组oIFN-tau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的影响[A];山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明军;钱冬萌;王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与纯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言慧;陈晓光;李华;周晓红;吴昆;;弓形虫SAG1基因截短片段的克隆、可溶性表达及活性鉴定[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吴行伟;刘泽源;张琴;曲恒燕;;重组蛋白TAT-tCNTF的可溶性表达[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白毅;FGF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N];中国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世民;D-氨甲酰水解酶可溶性表达的遗传改造和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贞贞;UMT作为红色荧光报告蛋白在大肠杆菌的功能和可溶性表达[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郭雯雯;人源化单域抗体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内的可溶性表达水平与其氨基酸组成的关联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张崇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可溶性表达及单链抗体库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丽娟;超酸性蛋白融合标签对大肠杆菌中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付红梅;大肠杆菌非融合可溶性表达载体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8年
6 魏笑莲;海洋新型酯酶的克隆、表达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7 孙卫国;原核高效可溶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8 蔡启锋;原核细胞非融合可溶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9 温镭;重组人Hexastat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及蛋白纯化[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袁野;C.acetobutylicum木糖代谢途径的改造及DCase可溶性表达的优化[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9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84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