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山羊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D221位点的截短表达及其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6:37

  本文关键词:山羊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D221位点的截短表达及其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 截短表达 毕赤酵母 特性研究


【摘要】:疯草是我国西部草场主要有毒植物且严重危害草地畜牧业,疯草中毒主要原因是其毒性成分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能够抑制细胞中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lysosomal AMA,LAM)的活性,细胞内寡聚糖积聚,使细胞空泡化,甚至动物死亡。山羊溶酶体a-甘露糖苷酶(Capra hircas LAM,chLAM)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动物疯草中毒的机理,为防治动物疯草中毒提供资料。目前的研究表明,chLAM的活性中心由9个保守的氨基酸位点构成。依据chLAM的活性中心活性位点的氨基酸保守性程度不同,对基因chLAM进行包括和不包括D221位点的截短,chLAM-D222、chLAM-D220截短片段,以研究截短至D221位点对chLAM表达量及酶活性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以chLAM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chLAM、chLAM-D222、chLAM-D220特异性引物,获得正确目的基因片段;2.成功构建了酵母表达重组质粒pPIC9K-chLAM,pPIC9K-chLAM-D222和pPIC9K-chLAM-D220,线性化后电转入表达菌株GS115,甲醇终浓度0.6%诱导表达;重组蛋白进行酶活测定,分别为54.7 U、93.8 U、173.6 U,表达量为12.7μg/mg、32.4μg/mg、34.8μg/mg;3.重组蛋白纯化后,SDS-PAGE显示在约108 kDa(chLAM)、84 kDa(chLAM-D222、chLAM-D220)处有单一目的蛋白条带;4.纯化重组蛋白的WB检测,PVDF膜上可见108 kDa(chLAM)、84 kDa(chLAM-D222、chLAM-D220)处有单一抗原条带;5.重组蛋白chLAM、chLAM-D222、chLAM-D220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35℃,最适pH分别为4.5、3.5、4.0;Zn~(2+)、Ca~(2+)对3种酶均有促进作用,Cu~(2+)、Co~(2+)对3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均对SW敏感,截短蛋白的活性不易被SW抑制。依据试验结果可知,通过对包括和不包括D221位点的截短提高了chLAM在毕赤酵母中的酶活及表达量,为酶活性中心位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 截短表达 毕赤酵母 特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溶酶体 α-甘露糖苷酶及截短基因外源表达的研究进展9-17
  • 1.1 不同物种 α-甘露糖苷酶的研究9-12
  • 1.1.1 人溶酶体 α-甘露糖苷酶9-10
  • 1.1.2 牛溶酶体 α-甘露糖苷酶10
  • 1.1.3 羊溶酶体 α-甘露糖苷酶10-11
  • 1.1.4 果蝇溶酶体 α-甘露糖苷酶11
  • 1.1.5 酿脓链球菌 α-甘露糖苷酶11
  • 1.1.6 α-甘露糖苷酶同源性比对11-12
  • 1.2 截短基因外源表达的研究12-17
  • 1.2.1 截短基因外源表达的意义12-15
  • 1.2.2 截短位点的选择15-17
  • 第二章 山羊溶酶体 α-甘露糖苷酶截短基因的克隆及鉴定17-21
  • 2.1 材料17
  • 2.1.1 主要仪器17
  • 2.1.2 主要试剂17
  • 2.1.3 培养基17
  • 2.2 方法17-18
  • 2.2.1 截短蛋白chLAM-D22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7
  • 2.2.2 截短基因的克隆及鉴定17-18
  • 2.3 结果18-19
  • 2.3.1 截短蛋白chLAM-D22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8-19
  • 2.3.2 截短基因的克隆及鉴定19
  • 2.4 讨论19-20
  • 2.4.1 截短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19-20
  • 2.4.2 基因chLAM截短位点的选择20
  • 2.5 小结20-21
  • 第三章 chLAM截短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特性研究21-31
  • 3.1 材料21-22
  • 3.1.1 主要仪器21
  • 3.1.2 主要试剂21
  • 3.1.3 培养基21-22
  • 3.2 方法22-25
  • 3.2.1 克隆质粒的构建与鉴定22
  • 3.2.2 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22
  • 3.2.3 表达菌株GS115的构建与鉴定22-23
  • 3.2.4 表达菌株GS115的筛选和鉴定23
  • 3.2.5 表达菌株GS115的诱导表达23
  • 3.2.6 酵母表达产物酶活性的测定23-24
  • 3.2.7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酶特性研究24-25
  • 3.3 结果25-28
  • 3.3.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25
  • 3.3.2 重组酵母菌株基因组的PCR鉴定25
  • 3.3.3 重组蛋白酶活性的测定25-26
  • 3.3.4 重组蛋白的纯化26
  • 3.3.5 重组蛋白的酶特性研究26-28
  • 3.4 讨论28-30
  • 3.4.1 截短对酶活及表达量的影响28-29
  • 3.4.2 截短表达对酶反应温度、pH及金属离子的影响29
  • 3.4.3 截短表达对SW抑制chLAM的影响29-30
  • 3.5 小结30-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8
  • 致谢38-39
  • 作者简介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成刚;马建;高旭;林跃智;赵立平;华育平;刘娣;周建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株跨膜蛋白截短突变对其体外复制特性影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03期

2 罗玄;张海涛;尹秀凤;黄显明;靳宇田;张小飞;潘玲;;Ⅰ型鸭肝炎病毒vp3基因的截短表达及鉴定[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2年03期

3 郑仲华;李东升;姚俊庸;常艳;勾红潮;刘文俊;赵明秋;毛晶丹;陈金顶;;猪瘟病毒C株截短E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免疫原性初步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14年05期

4 朱文壮;刘勇;张飞云;;人源STK3蛋白截短突变体的克隆、表达及纯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6期

5 孙佩龙;郝飞飞;吕淑霞;刘新奇;周建华;林跃智;;重组截短型ELR1蛋白在昆虫表达系统中的分泌表达与结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年06期

6 吴立志;沈志强;张松林;肖跃强;夏小静;扈俊波;李振伟;伍晓雄;;猪链球菌2型枯草杆菌素样蛋白酶的截短表达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年06期

7 周玉龙;高小兵;范春玲;王密;于红欣;侯喜林;朴范泽;朱战波;;牛源化脓隐秘杆菌PLO蛋白的原核截短表达及其溶血活性检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2年03期

8 海老原茂雄;曹健;;树桩截短[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7年09期

9 祖立闯;王金良;管宇;沈志强;董林;李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的截短表达与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年03期

10 时建立;李俊;吴家强;丛晓燕;孙文博;杜以军;王金宝;周顺;;PCV2 Rep、截短Cap蛋白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铁凤;;俄语口语截短复合词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铁凤;;俄语口语截短复合词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静舒;王转花;;截短型rBTI的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姜成刚;高旭;马建;林跃智;赵立平;吕晓玲;周建华;;跨膜蛋白截短突变对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株体内复制特性和免疫诱导能力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闻晓波;冉旭华;魏晓曼;崔玉东;;Gottfried和SB-1A株猪轮状病毒截短VP8*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志宇;王健伟;何深一;吴围屏;韩金祥;洪涛;;截短型A组轮状病毒VP6在E.coli中的高效表达[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海花;郑世军;;松鼠葡萄球菌脱皮毒素C活性功能域的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影;山羊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D221位点的截短表达及其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华;完整型及截短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3 陈琴;Midkine新亚型和相应RNA新剪切形式的发现[D];厦门大学;2006年

4 曾敏怡;SCN1A基因截短突变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截短突变诱导的NMD机制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静舒;截短型rBTI的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李伟;IBRV截短gB基因的表达及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吴健虹;截短型EGFR在COS7与CHO-K1细胞的表达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胡薇;巯基氧化酶及其相关探针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巍;人AIF C末端截短体分子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对HeLa细胞促凋亡活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10 王杰;截短的NDVF蛋白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3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903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